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01
    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02
    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和地形,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人口和国家,亚洲的河流,亚洲的人口和国家,欧洲地形特点),亚洲气候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章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2-14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国家,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3.   能正确阅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地理能力。

    4.   阅读亚欧地形图,归纳出亚洲的河流特点,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从欧洲地形和河流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   阅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6.   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7.   通过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口观念。

    8.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与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采用读图分析法时,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以及各种专题地图,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和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亚洲和欧洲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各种地理要素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欧洲的各种地理要素,以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本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口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亚洲气候的特点及成因、时区和日界线的判断及简单的换算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知识时,可以从《环球八十天》这个故事入手,问学生这个旅行者为什么多计算了一天?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年的地理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识图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故本节课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启发他们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读图识图——析图、总结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本节教学需要选用地球仪、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挂图、亚欧两洲的空白地形投影图、亚欧两洲的气候图,他们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具体的表象入手,丰富直观,是学生的好帮手。

    2.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纸片用来进行课堂贴图游戏。

    学生准备

    1.复习七大洲的位置及分界线、五带的划分、经纬线等方面的知识。

    2.能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等基本地理地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出示地图,指导学生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分析欧洲地图,归纳出欧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3.利用地球仪和时区挂图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知识。

    3.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分组讨论,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地形图,了解亚洲地形的特点。

    4.学生分析欧洲地图,归纳欧洲的地形特点。

     

    一、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和地形

    教师活动

    1.  提问导入: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欧洲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大洲,学生对了解比较多,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

    2.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学习本节的主要内容——亚洲的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板书:一、亚洲的位置)

    3.指导学生分析位置应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分析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对位置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亚洲所跨温度带。

    根据经纬度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

    根据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

     

     

    4.教师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

    (板书: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

    5.根据学习亚洲位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分析欧洲的位置。

    (板书:3.欧洲的位置)

     

    6.  时区和日界线是本节的难点

    从《环球八十天》故事入手。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第二步教师利用《世界时区》挂图详细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指导学生画表示时区和日界线的数轴,并会利用数轴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

    (板书:三、时区、区时、日界线)

    7.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完成教材第4页活动的第2题,教师要对竞赛的过程和结果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学生活动

    1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

     

     

    2. 各组学生参照地图画出一幅包括亚洲简图。要画出三条线:66.5ºN、23.5ºN、0º的位置。标出濒临的海洋。

     

    3.分组讨论

     

     

     

     

    寒、温、热三带。

    跨东西两半球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

    白令海峡

     

    4.课堂提问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从哪几方面入手?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讨论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每个小组简单汇报。

     

     

    6.学生:故事中的这个旅行者为什么多计算了一天?提出疑问,展开讨论。

     

     

     

    听教师讲述。

     

    学生画表示时区和日界线的数轴,并会利用数轴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

    7.每个小组派代表利用黑板上的挂图演示区时是如何换算的。

    二、(板书:四、亚洲的地形)

    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根据高度表,判断出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山地。

    然后分析P6页活动第一题,了解到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还拥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9.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

    亚洲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

         亚洲地势有何特征?通过提问总结出亚洲地势的特征:中间高,四周低。

     

     

    10.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游戏过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游戏:让学生把相关的地理事物,用标牌粘到《亚洲空白地形图》相应的位置。

     

    11.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分析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的特点和成因。让学生找到这些群岛并说明这些群岛的特点。

    (结合上学期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征: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讨论得出:

    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9.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相关的地理事物: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伊朗高原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印度河恒河平原

    日本群岛  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死海

     

    10.到亚洲空白地形图上粘贴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11.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异常活跃,导致火山地震频频发生。

    12.指导学生小结学习大洲的地形特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五、欧洲地形特点)

    12.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欧洲的地形特点.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了解亚洲和欧洲,掌握了学习一个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的基本过程,如何确定一个大洲的位置?如何说明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同学们应该能举一反三,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分析了解其他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我们还简单了解了时区和区时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区时换算,这对我们的生活将非常有用。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一、亚洲的位置

    1. 海陆位置
    2. 纬度位置
    3. 欧洲的位置

    三、时区、区时日界线

    四、亚洲的地形

    1.  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

    2.  亚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五、欧洲地形的特点

    探究与拓展活动

    有一艘海轮,从美国洛杉矶出发,横渡太平洋,很快就要接近日界线了,船员们议论如何过好元旦,有的船员说:过日界线的机会可不多得,我们最好在24小时内过上两个元旦。有的船员说:那怎么可能?你认为可不可能?为什么?如果一对双胞胎,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刻钟,但户口上的出生日期却比姐姐早一天,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二、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学生复习回答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

    2.学生分析地图讨论回答问题。

    3.指导分析欧洲气候的特点。

    3.学生分析并完成活动题。

    二、亚洲气候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

    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划分?

    说明亚洲的纬度范围。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说明:这几个问题对解释亚洲气候的特点及成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亚洲的第一个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先让学生分析地图回答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从纬度、地形等方面)。

    找出亚洲所有的气候类型。

    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

    (板书:六、亚洲气候的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3.亚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板书:2.大陆性特征显著)

     

    4.亚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可先从季风气候入手,复习季风的定义(因季节不同风向完全相反的风即季风),然后分析图18,图19,用比较法,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和对气候的影响.

    (3.季风气候显著)

     

    5.指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气候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6.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要指导学生归纳出,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依据。

    7.欧洲的气候: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第8页活动第1题至第6题,采用分析亚洲 气候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了解欧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板书:七、欧洲的气候)

    1.学生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

     

     

     

     

     

    2.学生分析第7页图17,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亚洲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

     

     

     

     

    3.结合图17和活动,原分析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内部有大量的温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

     

    4.完成下表:(检测学生对季风的掌握情况)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夏季风

     

     

     

     

     

    5.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6.归纳学习气候的方法。

     

     

    7.在老师指导下对欧洲的气候类型、成因进行分析。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了亚欧两洲的气候特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了解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和不同特点。气候受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对一个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联系所在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综合考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六、亚洲气候的特点

    1.   气候复杂多样

    2.   大陆性特征显著

    3.   季风气候显著

    七、欧洲的气候

    探究与拓展活动

    1.   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显著?

    2.   为什么人们常用北风呼啸微风拂煦分别来形容冬季风和夏季风?

    三、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学生复习回答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和河网分布的特点

    2.学生分析地图讨论回答问题。

    3.指导分析欧洲河流的特点。

    3.学生完成活动题。

    4.了解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4.看图、分组讨论完成。

    三、河流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通过提问导入

    你知道长江在世界大河当中的地位吗?

     

    (板书:八、亚洲的河流)

     

    2.指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亚洲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最大的湖泊——里海。

    世界上湖面最低、盐度很高的湖泊——死海。

    最深和湖泊——贝加尔湖等。

    3.通过填图练习,掌握这部分知识。

    (板书:1.主要的大河)

    4.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河网分布的特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提醒学生水是顺着地势从高处向低处流,

     

     

    5.指导学生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还受海陆轮廓、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板书:2.河网特点)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锡尔河和阿姆河,并找到他们注入的内陆湖泊——咸海,让学生分析这两条河流和长江的注入处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分析出有的河流最终不能注入海洋,这就是内流河。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得出亚洲河网的另一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6.在分析欧洲河流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欧洲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等特征,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欧洲呈现的河流特征,

     

    7.课堂小结:亚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两大特点。

    1.回答老师提问。

    了解长江不仅是我国最长河流,也是亚洲最长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突出长江地位。

     

    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组在图上查找相关内容。

     

     

     

     

     

     

     

    3.在空白图上填出以上内容

     

    4.复习亚洲地势特点.

    分组讨论得出:亚洲河流流向特征是顺着地势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的海洋呈放射状分布。

     

    5.分析内流河不能注入海洋的原因,(地域辽阔,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少,河水很难经过长途跋涉注入海洋。)

     

     

     

     

    讨论得出结论:内流区面积广大。

     

     

     

    6.学生一起探索欧洲河流的特点。

     

     

     

     

    7.做第11页活动题,加深对欧洲河流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四、人口和国家

    1.通过录像导入:放一段录像资料,放映亚欧人种、民族特色、人口分布密集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区,甚至无人区等人口分布特点的景观。

    由这些直观资料引人到亚欧人口部分的教学。

    (板书:九、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2.亚洲人口概况

    教师通过提问完成了解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个大洲?

    你知道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吗?

         你知道亚洲人口超过亿的国家吗?

     

    3.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板书: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让学生阅读欧洲的人口与国家的资料和亚欧人口分布图,分组采用比较法,讨论对比亚欧两洲在人口方面的不同。

     

    4.指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教师要提示学生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而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基础,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通过讨论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分组讨论亚洲、欧洲分别存在着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它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6.亚洲的民族亚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小课件,课堂由学生解说、讨论。

    1.学生观看录像,观察、感悟。

     

     

     

     

     

     

    2.学生回答问题。

     

     

     

     

     

     

     

    3.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密集区。人口分布稀疏区。通过对比了解亚欧两大洲人口状况的不同。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第3题,来了解农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讨论老师布置的题目,并适当笔录。

     

     

     

     

     

    6.利用本组课件和资料等进行展示汇报。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亚欧两洲的河流,河流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习的时候应重点把握这一点,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各有鲜明的特点,学习时要重点抓住其各自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了解,并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

    八、亚洲的河流

    1. 主要的大河
    2. 河网的特点

    欧洲的河流

    九、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运用学到的从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特征的方法来尝试分析家乡河流特征。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东、西、南三面分别濒临床                      ,西与    相连,西南与      邻,东隔     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       的区时,也就是      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3.亚洲的地形以          为主,是除          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亚洲拥有世界最高的

    山峰           ,最高的高原        

    4.亚洲面积广大,地跨       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        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5.亚洲最长的河流为     ,居世界第  位,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此河在我国境内

          河。

    6.对比亚洲和欧洲地形特点的差异:

     

    内 容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特点

     

     

     

    7.请分别列举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每个洲列举三个)

     

     

     

     

    8.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最典型,是因为:

    A 纬度跨度大  B经度跨度大 

    C海陆差异大    D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9.全球共划分为(     )个时区

    A 12个  B 23个  C 24个 D 25个

    10.以下亚洲各气候类型中,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个性练习设计

    1.  根据下图,完成表格:

    教材第二阶段页图1-8和图1-9

     

     

    月份

          风向

    风自陆地吹向海洋

    还是海洋吹向陆地

     对降水的影响

          1月

     

     

     

          7月

     

     

     

     

    2.  根据下列材料绘制该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的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摄氏度)

    3

    4

    7

    10

    14

    17

    19

    18

    16

    11

    7

    4

    降水(毫米)

    54

    43

    32

    38

    52

    50

    55

    62

    51

    49

    50

    49

     

     

    据图判断,该地属于                气候。

    气候特点为                           

    该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为: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土耳其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4.当北京时间为2004年1月10日1时,华盛顿(西五区)的时间是:

    A 1月10日1时   B 1月10日14时  C 1月9日12时  D 1月9日22时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采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以及各类专题地图来介绍亚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分析欧洲地理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与资料、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补充资料

    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小镇,它位于雅库茨克东北约见550千米处的因迪吉尔卡河上游,是地球上有人定居的大陆上最寒冷的地方.这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12月至次年1月,昼夜气温均在-45゜c以下,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78゜c(1933年),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同时,这里又是世界上年温差最大的地方,气温绝对年温差达101.8゜c。

    奥伊米亚康之所以特别寒冷,主要是由纬度和地形决定的.它地处北极圈以内,温暖的海风根本吹不到,特别是其所在地奥伊米亚康盆地,底部海拔700-750米,东、西、南三面被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包围,只有北面向北冰洋敞开大门,所以南面的暖空气被挡住,而北面来的冷空气却长驱直入,并在谷地中停滞下来,本来这里太阳辐射少,气温就很低,再加上冷空气助威,所以特别寒冷。

     

                            世界雨季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小镇,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卡西丘陵一个开口向南的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每年从4月起,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进入孟加拉湾后迅速向北移动,加之水汽充足,到达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因受地形抬升而形成丰沛的降水。乞拉朋齐地处西南季风之要冲,所以降水特别多。据统计,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达11430毫米,是大陆上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素有世界雨季之称。每年4-9月的雨季其间,月平均降雨多达25-26天,绝对最高年降水量26461毫米(1861年),最高月降水量9300毫米,均居世界首位。

     

     

    相关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dl/tb_c466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