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
    • 解析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1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2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3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1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2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专题17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综合赏析诗歌内容

    【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母题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
    【命题意图】近几年,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形成了固定的考查模式,即从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综合设计题目,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得分要点】①明确考查内容。“四选一”的客观题会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方面;通过阅读诗歌题目、了解诗人背景、分析诗句意思以及把握表达技巧等明确诗歌描写的内容、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等。②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与诗歌对比确定选项的正误。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确定选项的重要点,然后对应分析诗歌的相关内容,以此确定选项的正误。

    一、【2021·湖南长沙市实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南宋)陆游
    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④,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释)①错:镀镶,装饰。②天汉滨:汉水边。③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④楚虽三户能亡秦:《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开门见山,先写刀外观之美,以黄金涂面、白玉饰柄,金玉相映,可谓华美。“夜穿窗扉出光芒”,此乃刀内质之美。宝刀夜出光芒,其意不在刀剑,而在报国之心。
    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丈夫五十功未立”指年近五十而报国之功业未成。“提刀独立顾八荒”,但有志难申,他四顾八方,涌起几多悲凉之感。
    C.第五六两句写陆游结交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奇卓之士,他们“相期共生死”,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诗人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D.第七八两句,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希望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但“报天子”所包含的忠君思想,对“一片丹心”多少有点消极影响。
    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慷慨之音,有激越之气,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
    1.D
    2.①“楚虽三户能亡秦”借用了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诗人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一反问句笔力千钧,充满浩然正气。“中国”,这里指汉族所居之地。尽管事实上南宋国力衰微,但诗人感到正义在我,士气必盛,又有汉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况“京华”多“奇士”,“中国”并非“空无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气,跃然纸上。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有点消极影响”错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七八两句,又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汲汲于个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义词,因为唯有杀敌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个“耻”字深刻地表现了切盼“灭虏”立功名之心。“报天子”虽有忠君色彩,但在当时,“天子”与国家难以分开,故“报天子”亦即报效国家,因此诗人的“一片丹心”仍具积极意义。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意思是“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然后分析技巧和效果。“楚虽三户能亡秦”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宋人之恨非雪不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岂”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阐述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二、【2021·江西九江·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①(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作为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北行经过盱眙军。盱眙军: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金使者往来须经此地。第一山:在盱眙境内,因被北宋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而得名。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山”既照应题目,又一语双关,暗含诗人对当地山川风景的赞美之情。
    B.颔联说若非受朝廷之命哪能来到这胜地,流露出诗人得以与高人眺望中原的喜悦。
    C.“小出”“那得”等口语的使用,质朴无华,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平易通俗的特点。
    D.诗人登山观景,不觉暮色苍茫,凝望着隔岸点点渔火,悲从中来,可谓言近意远。
    4.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来抒发作者的“肠断”之情的?

    【答案】
    3.B
    4.①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中原青翠万里,淮河半篙碧水,浩浩荡荡,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怀念。
    ②拟人修辞,“无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淮河滔滔的淮河无情地把淮河北岸的人民要想倾诉心酸苦难的话隔住了,表达了诗人面对沦陷失地的痛苦,对山河难以统一的心酸。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B.“流露出诗人得以与高人眺望中原的喜悦”错误,“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表明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诗人并非喜悦,而是看到北方中原形胜之地,看到山河沦陷的内心痛苦之情。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中原是华夏古老文化发祥之地,也是宋代的兴王之地,北宋的列祖列宗都葬在河南,然而因为宋徽宗的昏庸,以致入于金人之手。“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描写诗人站在山上北望中原,青翠万里,无边无际。低下头来俯视淮河,半篙碧水,浩浩荡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中原地区广阔无际和碧水浩浩汤汤,表达诗人对中原的无限深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怀念。“半篙淮水碧无情”用“无情”形容滔滔的淮水把本是一家的人民分割成两地而居,长期得不到统一,碧绿的淮水真是无情。在暮霭苍茫的时候,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可以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他们会有多少不堪忍受的痛苦要向亲人诉说,可是滔滔的淮河无情地把他们要想倾诉的话隔住了。运用拟人修辞,表达对中原地区从此难以统一的痛苦之情。
    三、【2021·沭阳如东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柳宗元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①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②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③。
    (注)①旃檀:梵文“旃檀那”的简称,即檀香。②莲花: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指一切佛经。③雉皆飞:由乐府琴曲《雉朝飞)变化而来,雉:鸟。柳宗元早年丧妻,被贬永州后,母亲和女儿先后病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感慨石门长老虽然亲手栽种的檀香已经成林,但往事如梦。
    B.静坐念经人已经今非昔比,即使反复念诵佛经万遍也没有人愿意听。
    C.年过七十早已忘记争强好斗玩弄心计,筋疲力尽也不能再贪杯喝酒。
    D.尾联运用了“雉皆飞”的典故,意味深长,透露出伤感的言外之意。
    6.这首诗借石门长老的生活境况。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5.C
    6.(1)韶华易逝、岁月空度的无奈和悲叹;
    (2)慨叹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负的落空;
    (3)劝慰自己,要忍辱负重,正确看待各种不顺。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筋疲力尽也不能再贪杯喝酒”错误。“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的意思是:如今年已七十,自然达到了忘机的境界,贪爱等欲望应该都已忘记,身体的筋力也都衰微了,诗歌没有“不能再贪杯喝酒”的意思。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长老人生如梦,看到了长老能够做到心无所住、自由无碍。第二句借“旃檀”的形象,说明官场新贵们的得势,似偏离柳宗元的原意。长老亲手栽种的旃檀木已经蔚然成林,让人闻到了浓郁的芳香。柳宗元写这两句,亦感叹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韶华易逝、岁月空度的无奈和悲叹。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少顷之时,念念相生相灭,已不是过去的旧人,而是变成了新人,柳宗元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否定长老的诵经,长老诵经既是为自己用,更是为众生用。三、四句再借“石门长老”之言,说明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作者的忠心无人理解,等待重新起用已经无望,慨叹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负的落空。
    通过“戏题”一诗,表面上是在劝戒石门长老,不要用老迈哀伤的心情,来观看东轩之外春意盎然的景色,以免触景生情,更加伤心;实际上是在劝慰自己,要忍辱负重,不与官场新贵们攀比,索性闭目塞听,让火热的心彻底地冷却,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四、【202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②桥。
    (注)①陈维崧,明末清初词人。②豫让,春秋时刺客。他为主报仇,几次行刺,终失败被捕,伏剑自杀。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突出了秋色之冷峭,秋风之凄紧,“酸风”指深秋令人酸目的冷风。
    B.“并马”句写词人旅途中的见闻:三河少年在皂栎林间并马驰骋,弯弓射雕。
    C.下片转入怀古,词人途径燕赵旧地,不由地追忆起荆轲、高渐离的悲壮事迹。
    D.上片实写,写景雄健;下片虚写,用典自然。虚实巧妙结合,格调深沉高昂。
    8.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7.D
    8.(1)旅途中面对荒凉秋色,凄紧秋风的悲凉心绪;
    (2)被三河少年射雕豪举激励的勇迈直前的豪情;
    (3)对荆轲、高渐离、豫让遭遇的感伤,对他们的义烈之举的敬慕﹔
    (4)借古伤今,表达身经家国巨变的精神伤痛,和欲抗争复仇的慷慨壮怀。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下片虚写”错误,“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上句回忆,下句写实,应该是虚实结合。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先写深秋的自然环境,为表现民风的雄豪作铺垫。下片转入思吊古之幽情。“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秋风就像凌厉凄冷的并刀,一派令人酸目的狂风,席卷呼啸而来声如怒涛。生动地写出词人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独特悲凉感受。“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写“三河年少客”在林中骑射的情景。在西风劲历,寒意刺骨的深秋,竟有英雄少年呼朋引伴、冒风冲寒,驰马弋射,这确是一种粗犷豪举,表达了诗人勇迈直前的豪情。“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微微醉意中回忆着荆轲高渐离,燕赵之地至今悲歌未消,回忆往昔而今仍觉易水凄寒,今天我又慷慨豪迈地跨过豫让桥。词人回顾了春秋战国的两曲“燕赵悲歌”:一是关于荆轲和高渐离的事迹,二是豫让复仇报主的故事。两曲悲歌流传至今,使人激励,也使人叹息。作者缅怀三位壮士,借古人的悲壮事迹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慨,抒发壮怀激烈的雄心。
    五、【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远①
    杜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10.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答案】
    9.C
    10.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C.“‘何曾’则表现出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错误,何曾是“什么时候曾经”之意,以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意为剑外未曾清静,实际情况是吐蕃近在西山,距剑外很近,随时都可能人寇。“从而表达出作者乱中求静的心意”表达也错误,游离本诗主题之外。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能力。颈联中“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惟鸟雀”“独柴荆”本是写景,是实,其中暗含作者之情,这是虚,所以还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结合全篇可知,诗歌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诗人的内心是孤独悲苦的,这是哀情,而“惟鸟雀”“独柴扉”写的哀景,所以用哀景来抒发哀情,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诗人抒发忧国忧民以及思念家乡之情做了铺垫。
    六、【2021·福建莆田市·莆田一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的“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实写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颔联、颈联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12.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答案】
    11.B
    12.①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②通过想象收复故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实写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错,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是对卢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已经停战,所以不能说“实写”。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何事从戎独远行”是反问,卢侍御因“从戎”而“远行”,是为国家守护国土,使边境安宁,其中蕴含着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颔联和颈联是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千里按图收故地”,是想象卢侍御不远千里奔赴战场,按照原来的版图收复失地;而“三军罢战及春耕”则是想象停战之后还来得及春耕,诗人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停战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宁的画面,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漳水悠悠,鸿雁在高天越飞越远,江边春草在时光中渐渐铺展开;“渺渺”和“悠悠”给人时光漫长的悠长闲适之感。这是想象停战后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
    而尾联“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借用鲁仲连助田单夺取聊城的典故,勉励卢侍御也要学鲁仲连,运用才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七、【202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其一)
    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采莲曲
    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1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开篇“吴姬”“越艳”“楚王妃”三词连用,意在通过铺写表现采莲女争芳斗艳、美色纷呈的景象。
    B.张诗五、六句紧承上文写寻藕过程,断处丝多、绿茎伤人,表现采莲女寻藕和争相采莲子时一样动作飞快、细致。
    C.腰系白带、不插玉钗、只施淡妆,张诗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装扮,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朴素自然美。
    D.两首诗歌都多用口语,语言浅显易懂,风格纯朴明丽,内容有画面感,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14.两首诗结尾两句都写了采莲女采莲而归,请从手法和形象两方面分析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
    13.B
    14.王诗中,“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张诗中,最后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一幅采莲女暮归的画面。直到傍晚才回家,她们同出同归,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表现了采莲女的勤劳和丰收后的欢乐。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采莲女寻藕和争相采莲子时一样动作飞快、细致”错误,。“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手法和形象的能力。“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的意思是: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采莲女的可爱。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的意思是: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而归,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体现了她们丰收后的欢乐。
    八、【2021·山西朔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门”代指穷人家,表明了“贫女”的出身,“绮岁香”代指富家女的外表装饰,贫富形成鲜明对比。
    B.贫女从家庭境况开始说起,因为家贫,没有钱打扮,也请不起好媒人来给自己说亲,这让自己更加悲伤。
    C.颔联的意思是,是非颠倒的世俗之人全都喜欢外表“俭梳妆”的奇异独特,又有谁能重视内在的文采风流和格调的高雅?
    D.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把她放在社会环境中,与时俗形成矛盾冲突,并以人物独白来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16.诗人以贫女自喻,刻画了自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出身贫寒,无人举荐。
    ②有才有德,不为世俗赏识。
    ③不甘心只做陪衬,却又怀才不遇。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请不起好媒人来给自己说亲”错,“拟托良媒”是打算请好媒人给自己说亲,选项曲解诗意。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贫女家境贫寒,到了婚配年龄也无人问津。就像诗人一样,出身贫寒,无人赏识,无人举荐。颔联是说谁能重视内在的文采风流和格调的高雅,世俗之人全都喜欢外表“俭梳妆”的奇异独特。“风流高格调”喻诗人文采风流,品格高尚,即便诗人有才有德,仍旧像贫女一样不为世俗赏识。尾联“苦恨”点明情感,每年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就像贫女一样,诗人一直屈居人下,是他人的陪衬,为别人的成功添砖加瓦,而自己仍旧处境潦倒,怀才不遇。诗人不甘心只做陪衬,却又怀才不遇。
    九、【2021·黑龙江哈尔滨·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歌①(节选)
    陆游
    枵然痴腹肯贮愁?天遣作盎盛藜苋。
    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
    (注)①本诗为陆游因遭弹劾,忿然辞官,重回老家山阴时所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愁,化虚为实,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B.第二句写老天爷把我的肚皮当作一只盛野菜的大盎,这一比喻生动形象。
    C.三、四句通过披头散发、身上的衣衫污垢斑斑的细节,描绘出诗人的狂态。
    D.诗人对现实忧多愁深,“性所便”“心已惯”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
    18.诗歌题为“狂歌”,诗人为何狂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7.D
    18.①朋友失散的悲伤:“眼前故人死欲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已经死得差不多。
    ②人生理想不得实现的怅恨:“此生行矣风雨散”,此生如风雨飘散,志向未得实现。
    ③不肯同流合污的傲然骨气:“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他却决不肯象尘土飞扬中驾车的马驹那样,受那些当权者的制约,而宁可作一只江河湖沼上失群的孤雁。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错误,“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这两句中“发垂不栉”“衣垢忘濯”是诗人对自己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可见诗人披头散发,搭在肩上的衣衫污垢斑斑,在风中一飘一荡;“性所便”“心已惯”表现诗人不修边幅的洒脱形象。结合“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可知,作者对自由充满着无限的渴望;从整首诗的主旨来看,“性所便”“心已惯”有对生活的悲观失望,但是并未对生活悲观绝望。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已经死得差不多,象风雨那样飘散了,这让作者倍感孤独,他为朋友失散而悲伤,因此“狂歌”。
    根据注释“本诗为陆游因遭弹劾,忿然辞官”和“羞为尘土伏辕驹”可知,诗人被小人弹劾,处境像尘土飞扬中驾车的马驹那样艰难,仕途也是“风雨”不定,可见,诗人有远大报国志向未得实现、壮志难酬的怅恨,因此“狂歌”。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两句表现作者决不肯象尘土飞扬中驾车的马驹那样,受那些当权者的制约,而宁可作一只江河湖沼上失群的孤雁。可见,作者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倔强意志和傲然骨气使他“狂歌”。
    十、【2021·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①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②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迁旌节上凌风。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秋,陆游拜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暂时回到山阴(今浙江绍兴)故居休假,在冬季启程赴任之前,诗人前来送行,临分手之际,写下了这首赠别的七律。②茗叶:茶叶,诗中指福建名茶乌龙茶系中的珍品白叶茶。③凌风:亭名,在福建建安,韩元吉曾在这里做官。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赴任,离别之时畅饮,频频举杯表达不舍之意,以至杯中常空。
    B.颔联通过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以“盈巾霜雪”来表现天气的恶劣,突出诗人的老而坚毅。
    C.颈联描写美丽景色,以“春茗”“腊梅”对照,色彩变化中蕴含时序的变化。
    D.本诗为送别之作,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对人生有些许感慨,但又不颓唐,有豁达胸怀,又不虚发豪言。
    20.这首送别诗有对过去的追忆,有对现实的感慨,有对未来的设想,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9.B
    20.①过去的回忆:“京口追随”,回顾当初,与陆游在京口一同游玩的情景,蕴含着对陆游文采的认可。
    ②现实的感慨:“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多年过去,而诗风慷慨,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未能多为国家效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
    ③设想未来:“春来茗叶还争白”一句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茶叶吐芽的春天,以此春景慰行人,深见诗人旷达的胸怀,“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希望友人把妙笔重新点染那里的溪山,并一访那里的胜景。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颔联通过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以‘盈巾霜雪’来表现天气的恶劣”错误。颔联诗人将自己与友人对比,称誉友人而感叹自己,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感。不是用环境塑造人物,“盈巾霜雪”是比喻的手法,形容满头白发。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首句“觥船相对百分空”写觥船送别。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次句“京口追随似梦中”追忆京口旧游。当时陆游任镇江通判,恰好诗人来镇江省亲,两人同游金山,互相酬唱。一年后,诗人改任京官,又来镇江同游,与陆游有京口唱和一集,“道群居之乐,致离阔之思。”而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这两句寄慨深沉,为全诗定了基调。  
    “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宣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这两句分别写两人当前的情况,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  
    接着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借景抒情。“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诗人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好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这两句笔姿潇洒,深见诗人旷达的胸怀,不专为别情所牵恋;而情景交融,不落凡响。结尾两句“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再振一笔,以慰行人,并回映前文,有余音绕梁之妙。诗人和陆游在壮年的时候,都曾任官闽中,陆游开始做官的时候,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那时正当秦桧死后,陆游年三十四岁,诗人也曾任过建安守。彼此对闽中溪山之胜,是非常熟悉的。现在陆游再度任官福建,旧地重来,已经相隔二十年了。所以结笔前一句是希望友人把妙笔重新点染那里的溪山。诗人守建安的时候,曾登过那里的凌风亭,建安地近福州,所以在结句“小迂旌节上凌风”语意双关,希望陆游此去福州,不妨稍为迂回一下道路,登上凌风亭,一访那里的胜景,那么诗人虽然未能同行,也可以因友人访问自己的旧游地而一慰平生了。
    十一、【2021·陕西宝鸡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骢马
    万楚①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②尘恒灭,暮到河源③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④,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万楚,开元年间登进士及第,沉迹下僚。②东道:长安的大道。③河源:黄河的发源地。④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写骢马仅用一天时间就从“东道”奔驰到“河源”,表现了骢马敏捷、矫健和雄风。
    C.诗歌的颔、颈两联属对工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D.本诗先写马的外在美,再写马的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
    2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1.B
    22.第一问:诗歌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二问:尾联:①表达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希望骢马能不辞劳苦,不惧艰险,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②诗人以马自喻,表达白己不畏艰险,为国驱驰,想要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仅用一天时间”错误。从“朝”到“暮”从“东道“到“河源”,作者采用夸张手法表现驰马的飞奔神速、锐意进取的精神。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题干针对整首诗命题。本事题目为“骢马”,描写骢马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抒发作者的情感,可见本诗为咏物诗,即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者象征的手法。
    第二问: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十二、【2021·河南信阳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湖晚坐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写晚坐后湖所见所感,将自得自适之情寄寓景语之中。
    B.明写青林“无限意”,暗写诗人在后湖边上坐观时间之长,兴致之高。
    C.明写“白鸟有余闲”,暗写自己“有余闲”,含蓄表现其遁世的逍遥。
    D.颈联是对诗人自得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24.清人纪昀评该诗说:“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23.C
    24.这句诗评高度概括了该诗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态度:“颓然自放”是指诗人将生活的城市当作隐居所在,在“心远地自偏”中寻找到心灵的充分自由与闲适;“傲然自负”是指自己淡泊宁静,却能在文学艺术上功成名就;“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是对尾联内容的概括,这一尾联将“颓然自放,傲然自负”发挥到极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含蓄表现诗人遁世的逍遥”错,该诗句揭示诗人能如此长坐的原因,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题干“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
    “颓然自放”体现的是诗人的隐逸情趣,主要结合前两联写景分析;“傲然自负”说的是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成就的自得;“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概括的是尾联的内容。
    前两联写景,晚坐后湖,首先扑入诗人眼帘的是后湖,故首句即写“水净”,也是因水之明净而觉眼前一片明澈,极写水之清亮;次句写荒城,“城荒”,写诗人当时看见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为“可当山”,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隐于山了。颔联写青林、写白鸟。暮色笼罩下,诗人看见远处青林中,不断地升腾起迷漫的雾气,蓊蓊郁郁,如同那青林怀着无限情意;又见白鸟时而停在湖边,时而集于树上,显得从容、悠然,仿佛极有余闲似的。于写林、写鸟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首联和颔联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隐然有一诗人在,体现出诗人将生活的城市当作隐居所在,寻找到心灵的充分自由与闲适之感。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意思是,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居赋闲,一生诗名与黄鲁直(山谷道人)等当在伯仲之间。“名成伯季间”是对诗人傲然自负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尾联“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儿急急归去。诗人纵目追随着它们的归踪,直至在视野中完全消失。雁已归尽,人却不能兴尽而归,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人的闲散,情的闲适,于此又体现出来了。
    十三、【2021·甘肃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春归亭
    唐庚
    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承诗题而来,写春天再次来临的讯息,并因之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之变。
    B.颔联运用平常意象“绿杨”“清江”“残雪”“碧嶂”,进行巧妙搭配,自然新奇。
    C.颈联中诗人借不知去向何处的流水,感慨命运无常,暗指自己无依无靠,韶华已逝。
    D.尾联收束全诗,用“芳菲栏槛”总括前面铺叙的景物,以“无穷兴”点明景物特点。
    26.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25.D
    26.诗的前两联写在春归亭看到的春景,表达了喜悦之情;
    颈联由“流水无凭”引发了命运无常,遭受排挤的伤感之情;
    尾联写眼前的芳菲美景让人意头无穷,那就暂时地却刚涌上心头的忧愁吧。
    作者的心情又快乐起来,所以诗人的感情经历了喜一悲一乐的变化。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用‘芳菲栏槛’总括前面铺叙的景物,以‘无穷兴’点明景物特点”错误。“芳菲栏槛”不能总括前面的景物;“无穷兴”是诗人观景之情,不是景物的特征。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是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沙际春光又是归”是说春光又归,“亭前景物故应奇”是说江边小亭的景物应该有变化,让人觉得惊奇。“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是具体阐述春景的奇特之处。“又”“奇”“雅”“宜”可以看出作者等春归亭初览春景的喜悦之情。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是流水无所凭仗不知道去哪里去,春天来到时东风会给准信。春光终究会逝去,作者面对流水,感慨春光随流水不知何往,抒发惜春之情。
    “芳菲栏槛无穷兴”,表明春天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作者相信春天一定会回来。“消得新愁入鬓丝”表明新愁最终得以在春景中消解,表达自适自乐的心情。通过分析可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喜悦——伤感——欢乐的变化。
    十四、【2021·湖南怀化市】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只有”“更无”相对,突出了“乡心”的唯一性,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B.“消魂”形容极其哀愁,“望远”实指遥望家乡,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C.颈联写的虽是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雨迷蒙,融入了浓浓的愁情。
    D.诗人看到江水上涨,许多游子乘船离去,可自己却不能回,愁绪满怀,悲不能言。
    28.本诗没有一个“愁”字,却把无法排遣的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结合后四句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7.D
    28.①颈联情景交融。②尾联虚实结合。③尾联反衬。
    【分析】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看到”错,不是看到,而是听到之后的想象。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久病”道出客居异乡时愁苦难耐一个重要原因。开花时节,春雨霏霏,春草萋萋,这些其实是非常优美的,而诗人却只能“听”雨,显然是因病而不能常常观景。即使观景也只见到烟雨迷蒙。“花辰”“草路自生烟”都是情景交融,显示出浓浓的客居愁苦之情。
    末联的抒情极为巧妙,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这既是虚写,也是是典型的反衬手法,诗人越写江水上涨,易于行船回家,越说许多人能够行船回家,就显得他自己无法回家。这就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十五、【2021·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南亭即事
    权德舆
    虚斋坐清昼,梅坼①柳条鲜。
    节候开新历,筋骸减故年。
    振衣惭艾绶②,窥镜叹华颠。
    独有开怀处,孙孩戏目前。
    [注]①坼:裂开,在此指梅花绽放。②艾绶:艾色的印绶,即绿绶。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汉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梅坼”和“柳条”两种季节感鲜明的植物,呼应了标题中“早春”二字。
    B.颔联中的“新历”指的是新年历书,“开新历”直接点明了又是新的一年春来到。
    C.颈联运用了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比如“振衣”和“窥镜”就属于借代手法。
    D.尾联一改诗歌前几联的情绪,认为“孙孩戏目前”是让自己感到开怀开心的事情。
    3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29.C
    30.(1)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前两联诗人写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了,又是新的一年,自己又老了一岁,身体不复往日强健。(2)对自己年老仍未能承担众人的惭愧:颈联中提到镜中的自己头发花白,已经年老,抖抖衣襟,惭愧自己在官场上没有达成心愿,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3)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满足:尾联写在感叹感慨之中,唯独能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便是自己的孙儿在眼前嬉戏玩耍了。
    【分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手法的赏析能力。
    C.“‘振衣’和‘窥镜’就属于借代”错误,应该是“艾绶”使用借代,以衣饰代指官职。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虚斋坐清昼,梅坼柳条鲜”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事件;颔联“节候开新历”是说新的一年又来了,而自己的身体却不如往年,“筋骸减故年”,对镜一照,头发已白,“窥镜叹华颠”,这里流露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
    颈联中诗人“振衣惭艾绶,窥镜叹华颠”,抖动衣带,惭愧官职低微,照照镜子,感叹年华已逝,由此可知,诗人已经年老,却官职不高,对此他深感惭愧。
    尾联“独有开怀处,孙孩戏目前”是说儿孙绕膝,让诗人有含饴弄孙的欣闻开怀,直接点明诗人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满足之情。
    十六、【2021·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树爱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3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一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温润含蓄的人格追求。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与诗人抒发的沉痛感情相关,也与诗人选取的意象相关。
    32.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这首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31.A
    32.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理解能力。
    A.“儒雅谦恭、温润含蓄”错误,“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借以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
    如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但是却只能“身老桑村麦野中”。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这是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展现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这是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诗人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曾经的好友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诗人形象。
    十七、【2021·天津河东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宋代]苏轼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朧①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②,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鼓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③。
    [注]①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②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③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题目,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元日就是春节。
    B.“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
    C.“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苏轼在诗中形象概括了灾荒年境中百姓的现实生活,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34.“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5.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请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答案】
    33.C
    34.顷刻间,天空阴沉,晚云四合;密密匝匝的雪花漫天飞舞。描写了一幅旷野之中雪雾迷茫的画面。
    35.“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葱嚨晓光开,旋转余花弄”苏轼在除夕夜遇雪受阻却并未沮丧,初一有感于雪后初晴,描写了明净美丽的景象,表现了豪放旷达的胸襟;“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他并不顾念个人旅途劳苦,更愿瑞雪兆丰年,百姓能得到好收成,足见其宽广的胸襟。(意思对即可)“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他不顾宿酒未醒,不理风雪凛冽,又在田间地头,下马酌酒,赞叹“佳哉”,既显示了豪情又凸显出其闲情逸致。
    【分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借代”错误,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描述画面,然后概括画面特点。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描写了一会儿,天空阴沉,晚云四合,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漫天飞舞的场景。此时苏轼正在行役途中,“乱洒无缺空”可见野外一片迷茫。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结合本首诗,分析题干中“豪情”“逸趣”在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根据“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葱嚨晓光开,旋转余花弄”可知,苏轼在除夕夜遇雪受阻未能赶路而留宿一夜,第二天雪后初晴,继续上路,苏轼受阻却并未沮丧,反而有感于雪后初晴,描写了雪后路上明净美丽的景象,表现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他不顾宿酒未醒,不理风雪凛冽,又在田间地头,下马酌酒,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既显示了豪情又凸显出其闲情逸致。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恰在此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说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末晚。与农民可种麦的欣喜相比,诗人哪里还埋怨行役的辛苦。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序变换中,苏轼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也不是叹息新年家人无法团聚悲凉寂寞,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可见其宽广的胸襟。
    十八、【2021·湖南邵阳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词为王安石谪居金陵所作。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自古”二字,不仅让人感到历史的久远,而且让人感到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也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B.“槛外长江空自流”借用了王勃的诗句以景结情,给读者以较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C.“绕水恣行游”一句,交代了作者随着水流在纵情游览名胜古迹,“恣”表现了诗人内心闲适自由。
    D.上阕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7.本首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愁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36.C
    37.①昔盛今衰之愁,金陵是六代帝都,曾承载无数风流繁华,如今不过一梦,令人叹惋。②作者壮志未酬、抱负不展之愁。“上尽层城更上楼”即是变法失败、英雄迟暮的王安石,仍心念汴京、惆怅抱负的委婉表达。
    【分析】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闲适自由”错,结合注释“此词为王安石谪居金陵所作”和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力倡改革的激进行为,“绕水恣行游”一句,看似自由,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上片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随着晋代衣冠之族的逝去而消亡,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下片登楼揽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怅。词人登高远眺,心情难平,自己推行新法受阻,心有不甘,绕水恣游,排遣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是壮志未酬、抱负不展之愁。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十九、【2021·安徽蚌埠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江南(其四)
    王琪
    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后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
    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①,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注)①舜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是谓斑竹。
    3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起笔开门见山,“江南竹”三字,在内容上点明歌咏之物,在结构上领起全篇。
    B.“后庭”一句言翠竹与桃花交相掩映,给画面增添明艳之色,有了几分活泼的情趣。
    C.用二妃之典,为江南竹的形象增添了灵性;“莫轻裁”,劝诫人们不要忽略竹的内涵。
    D.词作以江南竹为描绘对象,上阕立足江南春色,重写意;下阕结合秋冬之景,重描摹。
    39.请结合“寒玉瘦,霜霰信相催”分析江南竹的形象。

    【答案】
    38.D
    39.①外观:青翠、细而高。
    ②寒玉,喻其美丽高洁;瘦,形其不屈坚强;霜欺霰凌,写其处境之恶劣。
    ③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突出了江南竹高洁傲岸、凛然不屈的形象。
    【分析】
    3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上阙立足江南春色,重写意;下阙结合秋冬之景,重描摹”错误。上阙重在描摹,下阙重在写意,突出其品行特点。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片中写到“清润绝纤埃”,“清润”突出其颜色青翠,“绝纤埃”突出其细而高,这是写的其外观。将其比作“寒玉”,突出其美丽高洁。“瘦”也是突出其纤细,“霜霰信相催”写它遭受霜霰的欺凌,是说其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依然青翠美丽,显示其坚强不屈。写其外观,是正面描摹。将其比作寒玉,写其生存环境之恶劣,这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高洁傲岸强、顽强不屈的形象。
    二十、【2021·天津南开】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柯子·淮西客舍得陈敬止书,有寄
    (清)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①,都亭舞柘枝②。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释)①芦叶:即芦笳,古代的一种以芦叶为管的乐器。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②柘枝:即“柘枝舞”,传自西域,起于唐代,此处泛指。
    4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对仗工整,视听结合,“吹”“舞”写相聚欢乐,“驿馆”“都亭”又暗示旅途凄凉,离别在即。
    B.“相逢风雪满淮西”,描绘去年相逢之景,风声与芦笳之音呼应,舞衣与白雪映衬,相得益彰。
    C.上片实写离别情境,下片“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是想象友人北上之程,虚实结合
    D.“长安书远寄来稀”,山高水长,慰藉思念的书信也如此稀少,词人喟然叹息,而徘徊驿站,坐立不安的身影宛在眼前。
    41.鉴赏“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42.分析这首词的情感。

    【答案】
    40.C
    41.以景结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友人一别已近一年,在秋色苍凉中读信,更生一重天涯分隔的伤悲。
    42.既有对相聚分别景象的深情忆念,又有离别后的焦虑牵挂;既有收到友人书信后的欣悦,又有依然分隔天涯、音信罕有的伤感。
    【分析】
    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上片实写离别情境”错。上片回忆与友人相聚与离别的情景,是虚写。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秋色”虽只有两个字,却能让读者就此展开联想,似乎看到了秋叶渐黄,秋红惨淡的萧瑟秋景。秋天,对于远在“天涯”的游子来说,是更容易触动乡思的季节,本来收到有人从长安寄来的书信是件喜悦的事情,可是在这样的景象和心境中读信,反而更添一层天涯分隔的悲伤。此句以景结情,天涯之悲,离别之恨更显深重。
    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写羁旅中怀念京城友人。上片回忆去年相会。“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驿馆”、“都亭”,均指供行人休息的客舍。开篇两句写相逢后的欢悦之情。第三句“相逢风雪满淮西”,既明点时令,又暗藏“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意外之喜。正因为风雪遇友人,欣喜异常,故两人忘却漫天飞雪,忘却客舍的孤寂冷清,兴致勃勃地听乐、观舞,直至深夜,仍剪烛话旧。“残烛”显出话旧时间之长,亦表明两人感情之深。“征衣”透露出宦游身份,指两人当时的境况,同时暗含旋将上路,分手在即之意。这一切虽然已是“去年”情事,但深厚的友情,却刻骨铭心,永记在怀。此句既有对相聚分别景象的深情忆念,又有离别后的焦虑牵挂。
    淮西客舍相聚之后,陈敬业即北上“长安(此指京城),而作者仍滞留淮西。冬去秋来,思念不断。下片就诉说今日相思。“盘山”,形容蜿蜒之山势,这句写翘首北望京城,崇山峻岭阻断了视线,无法确知友人近况。终于,在焦急的盼望中得到了友人书信。按常理,词人应欢欣雀跃才是,但出人意料,作者不仅无喜,反而有怨:“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时间如此之长,天涯如此之远,思念如此之切,书信却如此之少,一封怎能解思情之“渴”?强烈的思念带出了一声埋怨,透过这责怪,我们看到的不正是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吗?此句既有收到友人书信后的欣悦,又有依然分隔天涯、音信罕有的伤感。

    相关试卷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7《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古代诗歌的感情和态度》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7《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古代诗歌的感情和态度》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7《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古代诗歌的感情和态度》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7《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古代诗歌的感情和态度》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6《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综合赏析(选择题)》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6《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综合赏析(选择题)》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6《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综合赏析选择题》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16《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综合赏析选择题》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语言及观点态度-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语言及观点态度-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语言及观点态度-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专题18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语言及观点态度-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7 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