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解析版).docx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1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2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3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1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2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材料说明

    A.贵族政治是古代家谱学研究发展的根源

    B.谱牒为统治阶级固化其政治特权服务

    C.战乱频发迫使家谱编纂成为了专门学问

    D.谱牒之学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了便利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南朝世家大族谱学兴盛,并受到政府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政治,其统治基础是士族,他们享有特权,因此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谱牒为士族的政治特权服务,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谱牒为士族的政治特权服务,不是强调贵族政治是古代家谱学研究发展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乱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役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人口流动情况

    318

    石勒徙羌羯降者10多万落于冀州

    329

    石虎徙氐,15万落于司、冀二州

    349

    河北大乱,流民20余万渡河投奔东晋

    398

    拓跋珪徙幽冀等六州吏民杂夷10余万充实代地(今内蒙古一带)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人口迁徙促进阶级流动

    C.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开发 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在不断地流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除提到349年河北大乱,其它材料主要涉及人口流动,没有涉及北方战乱和经济破坏,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口迁徙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除提到349年北人南投东晋,其它人口流动都在北方内部,排除C项。故选D项。

    3.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侨民可享受优待,社会矛盾趋急。为此,南朝统治者多次实行土断,即以土著为断,规定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 据此可知,当时

    A.门阀士族的势力已急剧衰退 B.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C.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 D.土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迁入民因户籍不同,可享受优待,故会引发迁入民与南方土著民的矛盾,也会影响政府的税收。土断之后,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说明土断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打击了豪强势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门阀士族势力急剧衰退,排除A项;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4.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

    A.士族阶层生活奢靡 B.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C.文人画与时代关联 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竹林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与传统儒家思想注重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存在冲突,所以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冲击,D项正确;竹林七贤的这些生活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士族阶层的生活奢靡,排除A项;当时门阀政治日益强化,而非衰落,排除B项;图示的砖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C项。故选D项。

    5.唐代,马球运动广受欢迎,唐朝皇帝之中喜欢打马球的不在少数。公元709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李唐皇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球场婚礼,以临淄王李隆基为首的唐朝队战胜了以吐蕃使者尚赞咄为首的吐蕃队。这说明唐代马球运动

    A.深受少数民族骑射习性的影响 B.因精彩激烈受到市民阶层追捧

    C.展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心志 D.承载了超出娱乐性的多元功能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球场婚礼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说明唐代马球运动承载了超出娛乐活动的其他功能,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该项运动的源流,排除A项;马球运动并不是下层民众的娱乐项目,并不会受到普通市民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中的运动没有普通民众的参加,排除C项。故选D项。

    6.下图是唐朝中、后期与西域交通线路变化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A.和吐蕃关系有所改善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与西方对外贸易受阻 D.交通工具的改进

    【答案】A

    【解析】

    从地图中的信息可得出,中期没有经过吐蕃,而后期的路线主要经过吐蕃,说明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A项正确;吐蕃当时并不属于唐朝,不存在中央集权削弱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路线的变化,贸易并没有受阻,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工具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下图为河南洛阳含嘉仓遗址出上的武则天圣历年间的格文砖及其铭文。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农业日益走向精耕细作化

    C.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严格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洛阳含嘉仓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唐代国家粮仓,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粮食储存,这是因为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非常重视粮食储存,无法得出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非常重视粮食储存,无法得出农业日益走向精耕细作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非常重视粮食储存,与市场交易的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东汉顺帝阳嘉年间(132-135年)下诏:每年从地方各郡推荐的孝廉,要集中到京城洛阳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来自儒生者要考各派的儒家经典解释,来自文职吏员者要考各类公文写作。这是以国家名义集中进行的每年分科考试的萌芽,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A.皇帝征召制的产生 B.科举制产生的渊源

    C.九品中正制的没落 D.八股取士制的僵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这是以国家名义集中进行的每年分科考试的萌芽,与后来的科举制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可用来研究科举制产生的渊源,B项正确;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指名直接聘请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做官,与材料分科考试无关,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没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八股取士制的僵化主要指八股文成为考试文体的定制后,非八股文章一概不录,更有甚者,连文字笔画错误的好的文章也不能录取。由于这种文体在后来日益固定和僵化,强化士子们对文体形式上和谐、完美的要求,其内容的真善美为次之.故一篇标准的八股文,形式上工整、对仗,但内容空疏、乏味。八股文外在形式的僵硬与内在思想空洞的畸形结构,导致了士人思想的僵化、枯竭,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凝固、停滞。因此,材料无法用来研究八股取士制的僵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史载武德,贞观世重资荫,据统计,从武德五年至显庆六年(622661)的40年间,进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只及显庆时期每年人流(官阶从九品外登人九品内)总数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初社会秩序动荡 B.九品中正制的崩溃

    C.科举制度存在弊病 D.门阀世族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现象是唐代早期通过科举途径为官的人数不多,重资荫说明多数官员是通过门荫的方式为官的。题干问的是此现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世族势力强大造成的,D项正确;这种情况与社会秩序动荡无关,排除A项;也不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崩溃而造成,排除B项;此时期科举制不够完善,但这不是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表为唐代三司使的起源和演进概括。它反映了唐代

    唐太宗

    三司即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司是尚书省下设的三个各自独立的部门。

    唐玄宗

    盐铁使和转运使合二为一即盐铁转运使,地位日益突出,呈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中唐后

    度支超过户部,号称度支使,贞元后以本部尚书侍郎担任。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

    A.三司使逐渐控制决策权 B.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

    C.三省六部制已日渐成熟 D.国家机构权力再整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三司使由尚书省下设的各自独立的部门,到地位突出,再到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说明三司使的职权不断发生变化,即国家机构权力不断整合,D项正确;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前期已经成熟,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如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

    武则天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日: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时期

    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 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 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御史弹劾制度的发展由言于大夫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可以看出御史弹劾机制的变化,使得御史逐渐成为皇帝监察百官及民众的耳目,成为依附于封建皇权的工具,D项正确;御史负责监察并非逐渐控制朝政的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叙述御史在弹劾时由原先经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到御史弹劾权相对独立,并没有涉及君主权力受到限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征辟制起源于汉代,皇帝选聘重要官员叫征,其他高官选聘幕僚为辟,是面向社会有名望的文人名流和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较低级别官吏进行选拔的方式。这种由皇帝下诏面向社会范围的公开征召人才,需要辅以大臣察举推荐,既不定期举行,也无一定之规。据此可知,征辟制(   

    A.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 B.使各种人才均受到国家重用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突破了官吏选拔标准的限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汉代实行的征辟制面向文人名流和德才兼备的低级官吏,虽面向全社会并由皇帝下诏,但又不定期举行,也无一定之规,说明通过征辟制选拔官吏的实际效果难以确定,更多的是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征辟制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不是使各种人才均受到国家重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征辟制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不是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突破了官吏选拔标准的限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3.隋文帝实行输籍定样政策,规定由县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户等上下,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这一举措的政治目的是

    A.规范征税程序防止官吏腐败 B.统一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减免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D.增强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规定由县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户等上下,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可得出,隋朝通过严格核查百姓的户口,并减轻征税,加强对基层户籍的管理,增强了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力,D项正确;腐败不能防止,且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财政,排除B项;农民负担并没有减免,排除C项。故选D项。

    14.唐代择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试书、判,其中又称判牍”“判状”“判词,是司法人员对案件是非曲直之判断与评价结果的文字体现,即法律判断的文书。《通典》对唐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言:不习经书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唐代这一择官标准旨在

    A.提高封建统治效能 B.深化依法治国观念

    C.完善考试选官制度 D.培养法律专业人才

    【答案】A

    【解析】

    根据唐代择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试书、判”“不习经书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可得出,唐朝的择官标准,更加注重官员的实际治理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为的是提高封建统治的效能,A项;唐朝没有依法治国,排除B项;C项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5.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学教育受到冲击,分布各地的门阀士族以家庭教育的模式承担起传承儒学思想上的责任;除儒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士族家庭教育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 

    B.察举制推动着儒学世家发展为门阀士族

    C.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此时期基本实现 

    D.书法绘画艺术完成理性化和自觉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官学衰微,士族家庭教育是这一时期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A项正确;察举制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世家在汉武帝以后力量不断发展,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发展不仅仅源于察举制,B项错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唐宋时期基本实现,C项错误;画艺术在魏晋时期只是开始走向自觉化,D项错误。故选A项。

    16.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下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

    A.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外来宗教中国化速度加快

    C.百姓对西方宗教颇为青睐 D.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

    【答案】A

    【解析】

    材料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体现了外来宗教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体现了唐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景教中国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姓对西方宗教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长安的交通地位,而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7.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 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 D.儒学与佛教、道教实现三教合流

    【答案】A

    【解析】

    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人很多,但并不是单纯追求佛道,佛道自身也不断关注现实生活,但仍然是佛道,这表明当时社会文化氛围比较开明开放,促进不同思想之间彼此交流和借鉴,A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是传统文化与佛道思想的互相交流,而不仅是专指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彼此交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而与当时开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统治者的开明政策相关,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儒学与佛道间的彼此交流,并没有提到三者的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8.下表是唐朝部分著名诗人的诗作摘抄。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唐朝

    诗作

    来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人京》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人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杜甫《后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A.诗人在性格上狂放不羁 B.诗歌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

    C.诗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D.社会风貌呈现开拓进取精神

    【答案】D

    【解析】

    材料涉及的诗作多体现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态度,根据唯物史观,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唐代社会风貌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AB项符合李白的诗作,排除A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9.在南北朝时期,时人对三教关系多有论述,如梁人王规在《诫子书》中说,自己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北周道安也在《二教论》中指出: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这种现象

    A.打破了传统伦理的束缚 B.说明儒学发展面临困境

    C.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D.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在历经近三百年的交锋、争论后,三教文化之间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态势,佛学界对儒道文化的吸收尤为突出。在胡汉文化争论与交融、冲突与整合的关系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差异减小,思想上逐步趋同,这为隋唐的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占主导,传统伦理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释道三教融通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三教的对立、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上逐步趋同,体现不出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C项。

    20.有学者指出:汉代之齐家治国,期致太平,而复为魏晋之逍遥游放,期风流得意也。故其时之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精神。魏晋时期的这一变化

    A.与佛教、道教的发展和影响有关 B.有助于书法艺术从自觉走向自发

    C.有助于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表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颠覆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汉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社会责任不同,魏晋时期,士人关心个人内心和精神自由,与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发展和影响有关,A项正确;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阶段,排除B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魏晋时,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虽遭到挑战和冲击,但其正统地位并未被颠覆,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

    北方

    人数

    南方

    人数

    西汉

    东汉

    北宋

    南宋

    西汉

    东汉

    北宋

    南宋

    陕西

    22

    73

    261

    63

    6

    80

    江苏

    23

    13

    92

    97

    49

    241

    直隶

    21

    28

    223

    212

    7

    128

    浙江

    2

    14

    34

    84

    136

    258

    山西

    10

    16

    182

    141

    17

    56

    安徽

    3

    24

    21

    53

    38

    199

    河南

    39

    170

    219

    324

    37

    123

    江西

    1

    2

    7

    81

    83

    204

    山东

    61

    57

    97

    156

    13

    93

    湖南

    0

    2

    2

    12

    12

    27

    甘肃

    10

    17

    53

    19

    23

    23

    湖北

    7

    11

    29

    19

    14

    76

    奉天

    0

    0

    3

    0

    0

    0

    四川

    4

    26

    12

    93

    71

    57

    内蒙

    3

    1

    0

    0

    0

    0

    其他

    0

    3

    6

    100

    98

    179

    总计

    166

    362

    1038

    915

    103

    503

    总计

    40

    95

    203

    539

    501

    1241

    注:其他包含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摘编整理自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

    提取表4中历史人物空间分布信息,指出其分布特征,并加以阐释。

    【答案】示例一

    特征:古代历史人物分布情况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闸释:西汉至北宋,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宋至明,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西汉至北宋,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南宋至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也逐渐超过北方。总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涌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

    物。

    示例二

    特征:古代历史人物多分布于京畿之地(政治中心),即都城所在地。

    闸释:唐代定都长安,历史人物多分布于关中地区;北宋时定都开封,所以河南历史人物分布较多;南宋时期定都临安,这一时期浙江历史人物最多。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历史人物多与政治有关,作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的京畿地区汇聚了更多的历史人物;京畿地区(政治中心)往往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学校和图书资源,利于培养各类人才;征辟制、科举制等选官方式最终是在都城完成的,有利于集聚人才,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总之,政治中心具有资源、政策等优势,集聚众多人才,有利于涌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解析】

    从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中人物的颁布可得出特征为古代历史人物分布情况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闸释时,主要结合人物颁布与 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概括,可得出西汉至北宋,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宋至明,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西汉至北宋,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南宋至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也逐渐超过北方。综合以上论述可得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涌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葛剑雄等 (《中国移民史》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次或多次人口流动现象,分析其概况。(要求:明确指出迁徙,理由准确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现象:西晋末年到唐中期

    概况:西晋末年起,大量河南、山西等地的北方民众为躲避战乱,南下安徽、江西等地。

    分析: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提升了南方经济地位和政治与文化地位。推动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互动。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首先注意答题结构,概况中需要明确指出流动空间情况,需分析其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如回答古代人口流动,注意从民族交融、经济格局变动、政治文化发展等角度认识意义,尤其在价值层面要提升就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角度认识意义。如回答近代人口流动,特别注意近代民族危机、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相关试卷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3《经济与社会生活》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3《经济与社会生活》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3《经济与社会生活》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23《经济与社会生活》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17《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17《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17《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17《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高考】历史考点全复习——专题04《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