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1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2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3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4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常考题型有: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是情节作用。 它包括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的感受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Z 




    设问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模式
    1.时间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空间顺序:一个场面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3.文章线索: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设问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模式
    1.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设问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审题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设问
    1. 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探究结尾的意蕴(特点和艺术效果)。
    3.×××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审题
    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的含意,或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综合问: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设问方式③;有探究题,如设问方式①②。
    模式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人感到回味悠长等。
    J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情节
    “渴”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情节更简洁明了。
    形象
    “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所有能力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主题
    更好地突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忙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Z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G  
    分析情节手法
    (一)掌握必备知识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有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 别
    内 涵
    作 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常被形容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二)规范答题步骤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3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补 课
    聂连新
    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
    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惬意。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凶神恶煞一样,指手画脚,如今又侍候大老爷似的,低头哈腰。桂花这个那个的交代了一番,就风风火火地去接聂志刚的班。
    聂志刚吃第三碗饭的时候,桂花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了:“你这死脑筋,十足的书呆子,连自家的三厢地都认不出来,还不如趁早找块石头,一头撞上!”什么?忙活了大半天,都做无用功了!聂志刚怎么也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河边那块三厢地他是去过的,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他亲手给辣椒苗施的肥,今儿上午的时候,辣椒枯枝还竖在那儿呢。桂花气得跺脚:“猪啊,去年就你家种了辣椒?咱家的三厢地在河东知不知道?你去瞧瞧,你学雷锋帮谁做好事了?”难道真的弄错了?聂志刚被桂花放连珠炮似的一通臭骂,自觉理亏,不敢申辩,只一声不响跟了桂花往河边走。
    到了河东桂花认定的那块地,两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家的三厢地已叫谁翻过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里,泥土磕得细碎。从又湿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地刚翻过不久。咦,这就奇了,他聂志刚错翻了别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别人帮着翻了。难道是那块地的主人回报他聂志刚慷慨行为的结果?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不直接打声招呼?聂志刚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土埂边缘找到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脚印,脚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码长。聂志刚想起来了,一定是他们——班里那几个后进生——那有一个疯子母亲的黄小东,那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带管长大的聂芒,那上山打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胫骨的李中中,还有……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
    聂志刚没有说什么,回到家里,从书桌上挑了两本教科书,径直向其中一个后进生的家里走去……
    (摘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句表现出农村教师家庭和事业两头难以顾及,表现出农村教师的艰辛不易。
    B.第三段通过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人物爽快的心情,想到诗人陶潜弃官归田,也想像陶潜一样,弃业归田,享受田园生活。
    C.桂花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志刚强大的后盾,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展现出一个勤劳顾家、性格直爽的农村妇女形象。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展示出人物聂志刚情绪的波动,对学生的行为心存感动,同时又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要继续前行。
    【解析】 B项,理解有误,人物聂志刚虽然对农村教师现状感到抱怨和无奈,也向往像陶潜那样的田园生活,选项说人物要“弃业归田”,曲解了文意,也并无依据,从后文看出,人物是一个有担当的教师,不会轻易放弃农村教育事业。
    ★2.文章在情节方面构思巧妙,为后文翻地埋下了伏笔,使文章前后衔接呼应不显生硬。请找出其中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文章开头提到桂花拽志刚回去翻地时,志刚回头对着教室喊,其实这是对着教室里的学生在喊。学生也因此知道了志刚老师的难处,为下文学生为老师家翻地埋下伏笔。
    (2)文章第二段提到“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为下文志刚翻错田和桂花因此气急败坏埋下伏笔。
    【解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伏笔的定义。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下的线索。然后细读文章,寻找暗示线索。与“学生翻地”相关的情节有“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与聂志刚翻错地相关。
    3.小说以“补课”为题,但纵观全文却主要在讲翻地,如何理解标题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案】 (1)从情节上看,文章以“补课”开篇,最后也以“补课”作结,前后呼应,文章结构更完整。
    (2)从内容上看,学生怕因补课而耽误了老师的家务事,主动给老师家翻地,翻地是补课的一段插曲,体现出学生的懂事和感恩。
    (3)从人物上看,老师聂志刚经过辛苦的劳作之后,仍坚持去给后进生补课,体现人物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特质。
    (4)从主旨上看,老师主动给学生补课,学生主动给老师翻地,展现了一种朴实纯真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人动情。
    【解析】 此题对标题作用进行分析,“补课”和“翻地”看似不相干,但却是文章情节发生的源头,并且小说首尾都提到“补课”,可从小说人物、情节、内容主旨等三个方面思考其作用。同时要透过故事,挖掘文章本质,以反映社会关系和生活状态。



    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马兰花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③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④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⑤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⑥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⑧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⑨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把握小说情节
    (1)(改编, 3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情节与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为下文丈夫“要钱”和麻婶女儿“还钱”的情节作铺垫。
    B.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通过马兰花丈夫因六百块钱的事“将车开得飞快”“踢翻菜篓子”“把屋门摔得山响”等细节描写来组织情节,表现了马兰花丈夫重利轻义的性格特点。
    D.小说围绕马兰花一家在要钱问题上的矛盾展开,在“要”与“不要”的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助关系的呼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的情节和思想内容。A项是对小说开头部分情节的概括。对应原文第四段,选项中三孬鼓动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的情节概括不准确。原文“说说去”是“提醒”而不是直接“要”。B项是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和分析。小说前面多处描写马兰花丈夫因“六百块钱”与马兰花产生矛盾争执,但后来丈夫的态度突变,制造了悬念;而“麻婶女儿来信”解开悬念,呼应前文。麻婶女儿还钱的行为与马兰花丈夫之前的猜忌、不安形成对比,表现丈夫重利轻义的性格特点。C项是对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分析。丈夫在要钱问题上与马兰花多次发生冲突,每次冲突中的表现都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D项是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要钱”“还钱”展开。第四至十九段讲“要钱”引起的矛盾,马兰花的善良和丈夫在生活的重压下对钱财十分看重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第二十至二十八段讲“还钱”之后矛盾的化解,表现出麻婶和她女儿的诚信、善良、热心,也传达出作者对这种互信互助的人际关系的赞美和呼唤。故答案为A项。

    2.概括主要情节
    (2)(新编,6分)在“要不要钱”的问题上,马兰花与丈夫发生了几次冲突?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答案:在“要不要钱”的问题上,马兰花与丈夫发生了三次冲突:第一次是因为马兰花在医院没有跟麻婶女儿提麻婶曾经跟自己借过钱的事,丈夫与她发生了冲突;(2分)第二次是听到麻婶去世、麻婶女儿带着麻婶骨灰回了上海的消息后,丈夫认为钱肯定没指望了,与马兰花发生了冲突;(2分)第三次是丈夫对麻婶欠钱没还的事耿耿于怀,在一次吃饭时,又提及此事,马兰花很不满意,与丈夫起了冲突。(2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情节。题干共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冲突的次数,第二问要求对每次冲突加以概括。答题时,首先要找到原文对应的语段,然后根据原文内容概括情节。概括时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一次冲突对应原文第八至十二段,是从医院出来后的路上,丈夫主张及时要钱,而马兰花则觉得在医院提及此事“不是时候”,二人争吵,发生冲突。第二次冲突对应原文第十三至十六段,丈夫听到麻婶去世、麻婶女儿带着麻婶骨灰回了上海的消息后,到菜市场与她吵了起来。第三次冲突对应原文第十七至十九段,是在家里的饭桌上,丈夫又提及麻婶的钱没还的事,二人发生了冲突。

    3.分析情节线索
    (3)(经典题,6分)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线索: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借款、还款的过程。(2分)
    好处:设置麻婶母女借款、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可展现她们母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2分)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线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小说明暗线安排的好处或作用的分析,一般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关系到两个家庭,首先应该看到马兰花一家因为借款的事冲突不断,这是明线。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借钱人家庭的情况,麻婶借钱后生病、住院、死亡,其女回来陪护、葬母、回沪、还款,母女二人的诚实守信都是通过作者有意安排的暗线来表现的。明暗两条线交叉进行,使两个家庭的故事密切相连,从而达到了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小说主旨的作用。

    4.分析情节作用
    (4)(6分)马兰花在医院里为什么不肯对麻婶的女儿提麻婶借钱的事?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原因:马兰花觉得麻婶的病会好的,这个时候提借钱的事不合适,而且麻婶也不是会赖账的人。(2分)
    作用:马兰花在医院不提麻婶借钱的事这一情节,是后文马兰花与丈夫产生矛盾的开端,也是情节发展的基础,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分)同时,这一情节是马兰花体谅麻婶和麻婶女儿的表现,表现了马兰花的善良,使小说对人性的善良和诚信的肯定这一主旨从这里开始逐渐显现。(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的情节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求分析情节发生的原因,是对情节的概括。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原文对应的内容。原文第八段马兰花的丈夫直接问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的原因,而马兰花回答丈夫问题时的三个反问就是本题的答案。第二问是对情节作用的考查,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多角度分析。因此,解答第一问是完成第二问的基础。结合第一问的答案,从内容上看,马兰花体谅麻婶和她女儿的心情,希望并且相信麻婶的病会好,可以看出马兰花的善良,而马兰花表现出的善良和对人的信任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从结构上看,结合下文的情节,丈夫因此与马兰花发生冲突,这是全文矛盾的开端,这一情节的设置,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5)(经典题,8分)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但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2分)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2分)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2分)
    效果:三次流泪细节的描写,层层递进,暗示情节发展,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本题共两问,第一问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兰花每一次流泪的细节和心情。马兰花流泪的情节反复出现三次,但每次的意义不同。第一次流泪在原文第十六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联系当时的情境,那是受到了丈夫的非议和指责,她内心充满了委屈,但又不能发作,只得隐忍。第二次流泪在原文第十八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联系上文可知,她是生丈夫的气,因为丈夫眼里只有钱,把钱看得很重,这让她气愤和不满。第三次流泪在原文最后一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次流泪是因为在麻婶女儿还钱后,丈夫情绪好了。要多角度理解马兰花的心理: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也有对麻婶女儿还钱行为的感激,还有因丈夫不再计较的释然。第二问要求分析这样写的效果,是对情节作用的考查,除了从多个角度分析情节的作用外,还要注意三个情节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三次流泪原因不同,但都是小说矛盾冲突发展的表现,三次流泪层层递进,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流泪是情感的流露,是人物性格和思想的表现。三次流泪,将马兰花的善良、与丈夫之间的分歧、内心的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使马兰花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真实。同时,三次流泪贯穿马兰花与丈夫之间矛盾冲突产生和化解的过程,也层层揭示出小说对人们善良和诚信的赞美。
    情节的鉴赏和探究
    分析情节作用
    (一)掌握必备知识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 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
    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此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二)规范答题步骤
    1.思考角度
    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因此,解答情节作用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内容
    方面

    对环境的
    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
    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
    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
    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
    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2.答题步骤
    情节作用题答题两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古渡头 叶 紫
    ①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②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③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④“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⑤“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⑥“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⑦“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⑧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⑨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5.鉴赏情节手法
    (1)(新编,5分)下列对作品有关情节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叙述了“我”寻渡船、住渡船、乘渡船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开头一、二段的描写,突出了“幽静”的环境特点,营造了苍凉寂寥的气氛,为渡夫出场作铺垫,暗示了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这一情节的设置,是为了突出“我”的年轻无知和渡夫的善良。
    D.“我”和渡夫睡前交谈这一情节,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渡夫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表明渡夫对军人的憎恶态度。
    E.前半部分渡夫说“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而后半部分渡夫却说“我得找钱”,作者运用前后呼应的情节手法,来表现渡夫前后矛盾的复杂心理。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的情节。A项是对小说全文情节内容要点的概括。全文情节概括要按照线索分析事件,概括出事件的要点。本文的线索是寻船、住船、乘船,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渡夫的苦难人生和旷达胸怀。分析正确。B项是对情节与人物、环境、主旨关系的分析。选项中“突出了‘幽静’的环境特点”不准确,应该是“突出了‘凌乱、破烂’的环境特点”。C项是对某一情节作用的分析。“突出‘我’的年轻无知”分析错误。渡夫收留“我”是因为被“我”的孝心打动,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此处属于过度解读。D项是对插叙的分析。选项中“对军人的憎恶态度”欠妥。E项是对情节手法的鉴赏。“前后矛盾的复杂心理”有误,应该是“善良、倔强,与悲惨命运抗争的坚强性格”。前后呼应是小说中常用的情节手法,往往是前后同写一件事物,构成呼应关系,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2)(经典题, 6分)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让渡夫自述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构思的妙处。解答本题应综合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主要以“我”为叙述视角,以“钱”为话题引入,用简短的对话等形式叙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真实可信,引人入胜,集中叙事,且使文章充满诗意美。

    (3)(新编, 5分)作品是用第几人称叙述故事的?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1分)效果:①使故事真实可信,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第一人称能自由地表达出作者对渡夫等普通百姓人生遭遇的深切同情。③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说服力强,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叙述角度。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自己一段平凡而特殊的人生经历。“我”不是主人公,却是重要人物,是渡夫人生经历的间接见证者,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见证者。回答此题,要从使情节杂而不乱、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抒发情感、增强真实性等角度来回答。

    (4)(新编,6分)作者在叙述“我”渡湖的过程中,借渡夫之口诉说他的儿子被抓走、儿媳改嫁的情节,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作用:①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使渡夫独自一人守船摆渡的故事更加合情合理。②照应前文渡夫凄苦的生活境况和辛苦的摆渡生活,为下文渡夫说要努力挣钱的情节作铺垫。③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表明他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包袱,是个苦难深重的人,但又不失人生的旷达。④拓宽了渡夫的人生经历,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了渡夫的苦难生活,使主题更加沉重和深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叙述方式。题目考查了插叙的叙述方式,需要分析鉴赏插叙对情节的作用,可从多个角度分析作答。从情节结构本身分析,插叙的内容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密,如“儿子被抓走、儿媳改嫁”的情节,就表明渡夫独自守船、孤独生活的合理性。从前后照应的角度分析,插叙的内容一般会照应前文,为后文作铺垫,小说开头描写渡夫贫穷凄苦的生活状态,插叙部分的内容就是他这种生活的根源,照应了前文;插叙中有儿媳改嫁、带走孙子,以及等他有了钱才把孙子送回来的表述,为后文渡夫努力挣钱的言行作铺垫。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某一故事情节,可以增加形象特征的多元性,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真实。从小说的前半部分可以看出渡夫勤劳善良的形象特点,而插叙部分让读者看到他勤劳善良背后的苦难,让这种勤劳善良更具质感,更有立体效果。同时,插叙部分还让读者看到他对待苦难的旷达态度,人物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了。从对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角度分析,插叙能够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小说插叙部分补充了渡夫人生经历中苦难最深的一面,丰富了小说内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从而深化了主题。

    6.探究情节意蕴
    (5)(经典题,8分)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分)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2分)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出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2分)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作者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结尾,与前文渡夫悲哀地痛哭形成对比,在结构上,就有一种突转的戏剧性效果;在人物刻画上,就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主题上,通过对比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7.探究情节发展方向
    (6)(新编,6分)渡夫被北佬抓走的儿子还能回来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渡夫的儿子会回来。理由:①渡夫的儿子之所以被抓走,是因为北佬打了败仗,部队需要人,所以等战争结束后,就会放回渡夫的儿子。(2分)②小说中并没有说渡夫的儿子战死或病死,所以他有回来的可能性。(2分)③渡夫的儿子有年迈的父亲、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子为牵挂,因此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回来。(2分)
    (示例二)渡夫的儿子不会回来。理由:①小说中写北佬抓走渡夫的儿子时,态度十分粗暴,这说明北佬军纪十分严酷,不近人情,因此不会放渡夫的儿子回家。(2分)②渡夫说自己已经等了儿子很多年,而儿子一直没有音讯,他的儿子很有可能已经死在战场上了。(2分)③当时是战乱年代,到处战火纷飞,即便渡夫的儿子逃出北佬军队,也可能在返乡途中遭遇不测,所以渡夫的儿子回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发展的方向。设题灵活,答案开放。答“会回来”或“不会回来”均可,须言之成理。分析理由时,要结合小说已有的内容,并联系小说的背景合理想象。认为渡夫的儿子会回来,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北佬抓走渡夫的儿子是因为打了败仗,需要人来扩充军队,所以战争结束后,他们没有理由不让渡夫的儿子回去;况且小说中只是说渡夫的儿子被抓走,没有提及他的生死,渡夫的儿子有活着的可能,就有回来的可能;从人情方面来看,家中有父亲、妻子、孩子,这些人都是他的至亲,是他的牵挂,所以他应该会想方设法地回来。认为渡夫的儿子不会回来,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北佬不顾渡夫和他儿子的反抗强硬地抓走了渡夫的儿子,对于反抗者,北佬就用拳头来制服,这一情节暗示了北佬的残忍,因此渡夫的儿子进了这样的军队,回来的可能性会很小;而且,渡夫跟“我”说他已经等了儿子很多年了,儿子却没有回来,这一情节暗示了渡夫的儿子最终不会回来;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是战乱年代,渡夫的儿子即便不死于战争,也有可能死于饥饿或疾病,因此渡夫的儿子活着的可能性很小,回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定决心,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背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闯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伸手去摸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
    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围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菜——半棵瘦白菜,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地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入后院的情节中,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作者对想杀羊吃肉的战士的批判。

    2.(新编,4分)小说围绕“一只羊”构思行文,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相关情节。

    3.(新编,5分)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新编,8分)小说第十二段画线部分写雪地里突然出现一只羊的情节,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设置是否合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天和春天 
    康志刚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
    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滴溜儿转了转,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
    好,我是这村的,你哩?
    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啥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
    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吃住就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儿,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儿了。他对老伴儿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自己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
    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儿去城里住几天。
    他和老伴儿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
    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儿就从城里回来了。
    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儿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呗!
    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
    老伴儿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儿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儿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的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的?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的?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
    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 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啦!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
    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啥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
    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
    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
    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儿,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冬天是什么呀?
    老伴儿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
    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儿,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
    老伴儿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
    唔,春天就是春天呗。
    老伴儿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
    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儿,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
    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儿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
    她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子的反问表明他对陌生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B.小说倒叙老何在城里待了几天后气鼓鼓回来的情节,简单交代了儿媳是故意跟老何作对。
    C.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虽未商量,但就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已达成共识。
    D.文中两次提及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
    6.(新编,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老何和小孩子成了一对好朋友,设置悬念,以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何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这照应了后文中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C.“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明老何有较强的传统观念。
    D.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语言自然,读来亲切真实。

    7.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请加以说明。

    8.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由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
    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
    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
    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
    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
    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
    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3. 怎样评价敦厚妈和小秋把敦厚葬在采油小站旁的行为?
    二、(2021年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6.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7.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三、【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4.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考点过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主要对小说的环境、人物、中心事件进行了概括说明,小说第一、二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大雪下了七夜”“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第二、三段交代了主要问题——给养缺乏:“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后文围绕开篇前三段介绍的背景展开,刻画了连长、司务长等人物形象,在这一群军人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位认真负责、思想坚定、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A项正确。B项,“追逐”“低吼”两个词语说明风大天寒,赋予无情的风雪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将“寒风”进行人格化处理,突出了气候的恶劣,并对当时焦急、紧张、冷寂的气氛起到了渲染作用。B项正确。C项,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等。“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一句从细处着笔,对连长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连长机警、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发现没有险情后的轻松。“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是对战士们身陷困境而意外发现一只羊时的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战士们看到希望后的欣喜。C项正确。D项,小说为了在矛盾中表现人物形象,设置了“是否杀羊饱餐一顿”的争论情节,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通过战士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写出战士们对如何处理羊的思想认识的不同,对表现连长的形象起衬托作用。而不是表达作者对想杀羊吃肉的战士的批判。故答案为D项。
    2.答案:①开端:大雪封山连队断粮时,在后院发现一只羊。②发展:战士讨论处理无主羊,连长派人保护那只羊。③高潮:群众用羊群送来食物,解决断粮问题。④结局: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题干提醒我们围绕“一只羊”来梳理情节,那么,可以从发现羊的先后过程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另外,题干也暗示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应该有与“羊”有关的信息,这也是概括时的重点。小说的第一至七段是开端部分,交代了因为大雪封山,连队断粮;第八至二十五段是发展部分,叙述了发现一只无主羊,连队为如何处置无主羊展开辩论,以及连长如何保护无主羊的情节;第二十六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带着一群羊送来大量的给养。第二十七段是结尾部分,那只羊被连队养了起来。
    3.答案:①交代了那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2分)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表现了军人们高尚的精神境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情节本身:照应、伏笔、铺垫、推动故事发展、引出下文等。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特定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发展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不同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③表现主题的作用:情节可以蕴含主题、暗示主题,结尾部分的情节还可以深化主题。小说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那只羊的命运——被连队养起来,使得“一只羊”的故事结构完整;从主题上看,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表现了军人美好的精神境界,使小说的主题更加突出。
    4.答案:雪地里突然出现一只羊的情节是合理的。①情节结构方面:根据后文“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的交代可看出,这一情节符合现实,并与后文形成照应;与“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带着羊群”的情节相呼应;“羊”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战士们的争论作铺垫。②环境设置方面:“羊”的出现突显了环境的恶劣,暗示哨所周边牧民的存在,巧妙交代了文章的社会背景。③人物刻画方面:“羊”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局面,产生新的矛盾,文章正是在矛盾中刻画人物的。④主题表现方面:“羊”是文中至关重要的物象,它象征着群众利益,突出了和谐融洽的军民关系。(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小说的情节设置。解答情节设置是否合理的题,要从情节本身及其对环境、人物、主题的作用这些角度来思考。情节结构方面,主要考虑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另外,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象,“羊”是整篇小说的线索。环境设置方面,“羊”的出现,从侧面突显了环境的恶劣,同时暗示了哨所周边的社会环境。人物刻画方面,文章主要人物——连长,以及起衬托作用的其他战士都是在“是否吃羊”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的。因此,“羊”的出现是必要的。小说的主题是表现边防军人在困难和纪律出现矛盾的时候,要能头脑清醒,站在高处,守住军队铁律,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融洽的军民关系。而“羊”正是军民关系是否融洽的焦点和纽带。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表明他对陌生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表述错误,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子反过来问老何一样的问题,表现了小孩子的聪明可爱。B项,“倒叙”错误,倒叙是先写结局,再从开头叙述。小说是暂停了正常主线叙述,插入了老何在城里待了几天以后气鼓鼓回来这一事件,属于“插叙”。C项,“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表述错误,老伴儿最后并不明白老何为什么突然变得开心,也不再追问老何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在逗她玩,由此可以看出,老伴儿并没有理解春天的含义。由“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可知,老伴儿打定主意,要在冬天去城里住,并非开春。D项,第一次提及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是老何看到小孩子的眼睛突然想起了小孙子的眼睛;第二次是老伴儿在和老何讨论“什么是冬天和春天”时,脑子里突然浮现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两次出现都是对小孙子单纯、干净、充满灵气的眼睛的描写,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D项正确。故答案为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A项,开头一段“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好朋友”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老何和小孩子是怎样的一对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A项正确。B项,“照应”分析有误,“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儿”一句中的“喜欢”表现了老何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从情节角度来说,这为后文老何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埋下伏笔,而不是“照应”后文。B项错误。C项,“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中“迎接”一词可以看出老何有较强的传统观念,“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暗示了老何“祖辈要为孙辈奉献、牺牲”的观念,与传统的“血脉传承”观念一致。C项正确。D项,如“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哼,吃饱撑的,问这个”“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里、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等可知,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动作、对话、心理描写,语言风格自然亲切。故答案为B项。
    7.答案:不能删。(1分)这个情节反映了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1分)表现了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了老何的善良;(1分)暗示后文老何的想法会发生转变。(1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内容、结构、读者的感受等角度思考。针对本题,从结构上看,文中“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可以看出,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让老何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暗示老何的想法会有所转变。从内容上看,由文中第二十二段“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可以看出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了老何的善良。从读者的角度看,当下社会离婚率上升,孩子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求学,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不禁引起我们对此类社会问题的深思。综上所述,这一情节不能删掉。
    8.答案:善良,有同情心;(1分)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1分)急躁、执拗;(1分)有较强的传统观念。(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具体的情节中把握,同时关注塑造人物的手法、人物所处的环境、交代人物身份的语句以及作者或文中其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第二十二段“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这一情节说明老何善良,富有同情心。第七段“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儿,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和第十二段“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儿就从城里回来了”说明了老何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第十三至十五段中“真不该去”“呸,咱贱——”“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等,可以看出老何急躁、执拗的性格特点。第十五段“纯粹一个窝囊废”可以看出老何有较强的传统观念。
    真题过关

    一、【答案】
    3.①舍小爱,取大爱。这样可以更好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②舍私利,取大义。这样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为国家作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审美意蕴和情节作用的能力。
    村支书和油田领导都争着要把敦厚葬在自己的地方,“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从敦厚妈和他妻子的角度,她们肯定是愿意把敦厚拉回老家泔河村安葬,这样她们也能常常去看他。但是从敦厚的角度看,敦厚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油田,他对国家和油田的爱是大爱,是忠诚,而对母亲和妻子的爱是小爱,敦厚妈和妻子都懂得了敦厚的心意,因此他们愿意把敦厚安葬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两人的做法是舍小爱,取大爱。
    敦厚妈和妻子小秋的行为也是受了敦厚的感召和影响,她们舍弃了常常看望亲人的便利,成全了敦厚为国守护油田的大义,她们也做到了舍私利,取大义。文章这样安排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为国家作奉献。
    二.【答案】
    6.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7.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读懂小说文本,理解王超杰当时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处境,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的典故,联系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同点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读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要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综合理解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首先在文中划出表现杨成岳言行的语句,揣摩其心理活动。其次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
    三.【答案】
    1.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2.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3.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4.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0 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0 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0 鉴赏小说的情节-《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30 鉴赏小说的情节-《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8《散文的艺术技巧鉴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8《散文的艺术技巧鉴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42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0《鉴赏小说的情节》(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