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试卷01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试卷02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试卷03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共44页。

    第一节 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考点击破

    小说阅读
    考点一 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例1 (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暖心的事
    [美]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两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觉得很温暖。(或:“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且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考点二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例2  (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家 徽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考点三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3  (甘肃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地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考点四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例4 (湖北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想念和回味。②为后文做铺垫。种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做了铺垫。
    考点五  结合作品谈启示和感悟
    例5  (宁波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生命的囚笼
    [美]米尔·哈斯恩
    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门卫对我说。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我姑姑叫阿加莎。”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联系。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我的后面等着。
    “电话正忙。”门卫回答我。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老人解释道:“我只是今天忘带了。”“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都需要ID卡。”
    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汽车开动了。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小的黑色对讲机。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嘿!你!去哪里?”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看起来他们很愤怒。
    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到,“有人闯入了社区!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
    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我有了一个主意。我拿起对讲机说:“闯入者在安瑞勒。”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我再一次喊道。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
    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我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米尔!别过去!可能有危险!”我诧异极了。姑姑解释道:“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随后她又接着说:“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用,我给守卫报告一下。”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
    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
    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郊区的别墅。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地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以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
    文中“我”产生了“生命的囚笼”的感觉,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结合全文主旨和【助读材料】,阐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助读材料】米兰·昆德拉说:“倘若没有了自由,人的生命绝不可能在囚笼里开出绚烂的奇葩。”“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
    示例:这篇文章揭示当下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人与人之间不够信任,常常怀疑、猜忌他人,甚至出现过度的警惕和提防,失去应有的信任和自由,像处于“生命的囚笼”中一样。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艰辛与沉重容易让人扭曲和变形,容易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挣脱“生命的囚笼”,去建构一个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从人的生存层面阐述,结合【助读材料】,思维深入全面)

    散文阅读
    考点一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例1  (义乌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风吹起蒲公英
    顾晓蕊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他。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他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地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末,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他,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他擦拭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他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选自《201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兄弟情”,你赞同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示例一:不赞同。因为“风吹起蒲公英”喻指他帮助弟弟实现人生梦想,标题含蓄新颖,形象生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示例二:赞同。因为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表达出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标题简洁明白。(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例2  (山东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蓬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考点三 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泥  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⑥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蒙蒙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意近即可)
    (2)你是如何理解第⑤段的“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这句话的?
    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气息。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与勇气。③一个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意近即可)
    考点四  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感情
    例4  (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晶莹的瞬间
    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徐缓悠扬、如歌如诉的琴声,轻轻叩击着听者的心,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些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门的我,告别父母,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下起了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里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时,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庞,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然入睡。我凝视着她们,就像凝视着一尊表现母爱和童真的美妙雕塑。她们对生活充满了美丽的期望,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社会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沉浸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仿佛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我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
    (有删改)
    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含义:包含雪花和琴声的明朗洁净;小姑娘的单纯天真;自己向往的宁静的生活。 思想感情:在困境面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喧嚣的生活面前,表现出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考点五  鉴赏文章的行文线索,写出顺序或线索
    例5  (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③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④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⑤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⑥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⑦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有删改)
    (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的对比,表现出蒲公英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2)第③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与后面写的“卑微的蒲公英”形成对比,衬托出生长在墙角、缝隙中的蒲公英的生命内涵。用以说明同一种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考点六  结合文章抒发体验和感悟
    例6  (温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周  涛
    ①雨水已经在地上横流,稀泥在脚下咕叽着,很有张力。这时,肯定是上帝让他在偶然间一瞥,发现了正在泥水中蠕动的一物!他原以为是一只野兔或可怜的黄鼠狼,黄乎乎的一团,蜷缩着也不逃窜。近前细看,竟万万没有料到是一只老鹰——天空的遗物!这家伙也许刚才盘旋得过分悠然自得、忘乎所以,它自以为熟悉风云变幻,却不想竟被骤降的暴雨凌空击落,成了这副倒霉样子,全身湿淋淋的,涂满泥浆,比一只老鼠还糟糕。
    ②它显得非常小,形体和一只半大公鸡差不多;而精神状态更渺小,淋湿的翅膀和羽毛塌陷下去,就现出了支棱着的嶙峋瘦骨。它的两只爪是用来抓捕猎物而不是用来走路的,所以它移动起来十分别扭,像个瘸子。就连那双眼睛,黄眼珠,圆圆的,外圈镶着一圈金丝,据说平时在空中相当锐利的眼睛,也毫无凶悍的光芒了,只剩下哀告无援的神色。
    ③他捡它的时候,它丝毫也没有挣扎,很顺从地被他用外衣兜起来,提走了,一直提回到他住的泥巴房,顺手将它放在堆炭的土房的顶上。那房顶很矮,个儿高的人伸手就可以够着它。它像一截老树根那样,一动不动并涂满泥浆地被扔在那上面,任凭雨水冲洗着泥浆,它无动于衷,而且毫不引人注意。他这时的心情,就像意外地捡了个古陶瓷瓶,可惜碰缺了一角,成了弄坏的宝物,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得来容易,便也没多少珍惜和遗憾。他把那只湿不拉叽的倒霉老鹰的事,很快就丢在脑后了。而且,应该承认,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他完全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家伙会飞。
    ④后来,天放晴了。
    ⑤他忘了当时是被什么鬼名堂给吸引住了,大概是读一本哈萨克大诗人写的《箴言注》,那里边有些话他现在还记得:“如果不了解世界上我们见到的或没见到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分奥秘,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还有:“畜生是不懂,但它并不装懂。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偏要装懂。”
    ⑥当他隐约觉得似乎忘记了什么而伸着懒腰走出屋门的时候,矮屋顶上的声响提醒了他。他转过头,看见那涂满泥浆的老树根活了。
    ⑦它正拍打着翅膀,头颈向前伸着。
    ⑧它已经完全晒干了,洗净了,在阳光下变得生气勃勃,每片灰赭色的羽毛都鳞光闪闪。它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东西,大了几倍,翅膀凌空扇动时有一种气势,一副雄姿。这是它离开屋顶的前几秒钟,恰恰被他看见。
    ⑨他站在那儿没动,根本没有打算扑上去抓它,只是眼睁睁地望着它起飞。甚至心里还暗暗替它担着一份心,害怕它丧失了飞的能力。
    ⑩它飞走了,先是低低地滑翔,有时候离地面很贴近,像个小孩做的飞行玩具。不一会儿,它就升起来,飞进了天空,盘旋,徜徉,就在这屋顶的上空,遥远成一个黑点。
    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大朵大朵爆裂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
    (选自《高榻》,原题为《天空》,有删改)
    【注释】箴言:规劝告诫的话。
    文中第⑤段《箴言》中的两句话,意味深长,是理解本文的关键。仔细品读这两句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示例一:世界原本比我们所了解的更神奇、更丰富,人类太自以为是。就像文中的“他”,起初捡到鹰时,觉得鹰连老鼠、黄鼠狼都不如,到后来却发现鹰变得生气勃勃,不经意间给他带来震撼。鹰是他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让他明白: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以谦逊的态度去了解自然,敬畏自然,认识世界的丰富和阔大。 示例二:他可以称为“真正的人”。他看见一只被暴雨击落的鹰就用外衣包起来带回家,表明他天生有一颗怜悯之心。后来他目睹了鹰从落魄到恢复神力的过程,感受到鹰的生命之美。他对鹰的生命力和神奇感到陌生,而这种“陌生”恰恰是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 示例三:“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偏要装懂”这句话其实是他的一种自我反省,同时也表明了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懂了。鹰被暴雨击落后,毫无生气,以致他没有意识到鹰的价值。可见他起先并不懂。可是,这鹰在天晴后却能自己恢复神力,飞向天空,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仰望之时,他已经懂得了鹰,也懂得人类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示例四:“畜生并不装懂”,就像鹰。困顿时,它就是一副落魄的样子;雨水冲洗它,就任其冲洗;天晴了,它就坦然地在人的面前飞起。“不装懂”,是鹰的生活态度,也应是人的生活态度。也只有“不装懂”,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包括鹰在内的世间一切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鹰教会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的态度面对一切。

    巩固练习
    1. (绍兴、义乌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颈,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 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 (慈溪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游记(节选)
    [明]吴承恩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圣僧歇马在山岩,忽见裙钗女近前。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关切问询。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锄田。这是奴家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如不弃嫌,愿表芹献。”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作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直念到行者求饶才罢。
    却说那妖精,脱命升空。原来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杀妖精,妖精出神去了。他在那云端里,咬牙切齿,暗恨行者,却不甘心,便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一番哀告争辩,自是惹得长老一通狂骂。行者道:“再不敢了,再不敢了。”又伏侍师父上马,剖路前进。
    再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
    行者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遂一通胡诌。行者见他信口欺瞒,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连连告饶。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随后跳将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一番,方才一纵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一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 (有删改)
    (1)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有一个特点,即每一章(回)之前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章(回)的内容。请根据小说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补全这个标题。
    尸魔三戏唐三藏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②一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分析加点字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孙悟空降妖除魔,神通广大,但为什么不一棍打死白骨精,而非要打三次呢?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唐僧师徒四人这个取经团队中,若要去掉一个人,他们取经会成功吗?请结合《西游记》整部书,谈谈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3. (2017·绍兴市柯桥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①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②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③“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④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⑤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儿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⑥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⑦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⑧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⑨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⑩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小说情节】
    (1)这篇小说围绕“老头”与“铁圈”写了哪些事?分条概括。


    【语句赏析】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分析这两个加点词的妙处。)




    ②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激动”和“安静”,你会选择哪一个词语形容加点处的“笑容”?并简述理由。)




    【环境作用】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14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艺术手法】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B. 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 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 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启示感悟】
    (5)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个无名老头的用意。






    4. (山东东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界  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她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旦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长达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里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情节作用】
    (1) 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2) 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




    【人物形象】
    (3) 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环境作用】
    (4) 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启示感悟】
    (5)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散文阅读
    1. (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关于桥的事
    路  明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
    (1) 阅读文本,揣摩文中“胆子”的含义。


    (2)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此句改为“那座桥消失了”行吗?为什么?)




    ②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句中“欢天喜地”连用两次有何用意?)




    (3)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4)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2. (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到石码去
    舒 婷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批注: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石条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条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中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批注:人沉醉。)
    ⑤外乡、独居,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夹着多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蹬过她厚实的赤脚,一蹭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上树;和男孩子去钓鱼;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妈妈遇事总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牙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吃吃地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让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曲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石条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街角的碗匙敲击声,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了的。
    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穿木屐的脚都套上三接头皮鞋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石条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改)
    (1)仿照示例,从下面的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三十二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味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2)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段、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批注一:


    批注二:


    (3)从第⑩段或第15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4)文章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 (2017·绍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吃莲花的
    老 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地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载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加点词分析这个句子。)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






    4. (绍兴市越城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与地坛(节选)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⑤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批注1)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⑥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⑦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⑧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批注2)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二,有删改)
    (1)第②段“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这里提到“那时”的事作者在《我与地坛》的哪篇文章中记录过?请你结合阅读体验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 《我二十一岁那年》 B. 《合欢树》 C. 《秋天的怀念》 D. 《想念地坛》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做批注的方法常见有: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评点人物、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等。下面请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批注1:





    批注2:





    (3)细读第③段中的文字,比较一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母亲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4)细细阅读选文第⑦自然段和《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完成相关问题。
    ①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我与地坛》)
    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结合《秋天的怀念》与《我与地坛》中的其他篇章,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5)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读完之后,有的人觉得可以将《我与地坛》改为《我与母亲》,你觉得哪个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 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1. (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解析】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结合鹞爷会扎风筝、对儿子在城里开风筝作坊的态度、农村城市化建设等角度概括鹞爷的人物形象,如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等。 (2)我选①句。 示例:“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我选②句。示例: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解析】第①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回答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蚕食”一词在写挖掘机的挖掘过程,再结合句子及段落写出作者的情感。也可以先分析用词特点,如修辞、词法等。第②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体会人物的心理。“闪过儿子、孙子的影子”,可见鹞爷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3)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使人们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解析】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从内容及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跟人物情感、深化小说主题有关;结构上照应题目“飘逝的风筝”。 (4)先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再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示例一:飘逝的还有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示例二:飘逝的还有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解析】考查标题的作用。先结合文章情节概括题目“飘逝的风筝”的内容,即“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再深入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如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纷纷进城;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等。总之,做到由浅入深、由材料到道理,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2. (1)示例:圣僧恨逐美猴王 (2)①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前者生动地写出了八戒忽遇美女,动了好色之心和贪功之念的激动情态。语言滑稽幽默,读来令人捧腹。后者写八戒为抬高自己而妄言诬赖师兄的丑恶嘴脸,读来令人不齿。这样几句,八戒就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实在高妙。 ②加点字突出地表现了孙悟空人性的一面,对师父情谊深重,重情重义。 (3)白骨精三变,一变比一变精彩,一变比一变巧妙。三次变化分别是女儿、老母和老父,顺序不能调换,程度不断加深。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计计环环相扣,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这样反复叙事,故事矛盾冲突加剧了,情节性更强,人物的个性也更丰满。这样更有利于吸引读者,突出人物形象。 (4)示例一:面对困难巨大的西天取经,这是一个完美的团队,四个成员,缺一不可。唐僧虽然能力不足,但他是取经团队的领导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考验,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孙悟空是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上得天庭下得地府,见妖捉妖见鬼打鬼,虽然工作中思想激进不讲究斗争策略,但解决了取经路上一系列的困难,保证了最后的成功。如果缺少了孙悟空,不仅不能成功,还可能全军覆灭。八戒虽然好吃懒做,缺乏意志,但他情感外露,表现活跃,是团队中的情感调节器,在关键时刻还是孙悟空的好帮手。沙僧是团队中最老实忠厚的成员,能力一般但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对师父忠心耿耿,是重要的后勤保障。因此,缺少任何一个,取经都无法取得成功。 示例二:可以去掉八戒。八戒能力低下,遇到妖精,往往敌不过,还得靠师兄解决。他好吃懒做,好色贪睡,多次因贪吃好色误入妖精圈套,差点误了大事。他也因为心胸狭隘,离间孙悟空和唐僧,导致几乎无法继续取经。他意志不坚定,一遇到妖精抓走唐僧,就想分走行李回到高老庄享受生活。因此,八戒对团队弊大于利,是可以去掉的人。
    3. 【小说情节】(1)老头看小孩玩铁圈;老头想玩铁圈;老头捡到旧铁圈;老头玩铁圈。 【语句赏析】(2)①第一个“同样”突出老头单调、机械、压抑、繁重的工作;第二个“同样”写出孩子快乐、幸福、纯真、自由地滚铁圈对老头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他想玩铁圈的强烈愿望)。老头工作的“苦”和梦境的“乐”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主题。  ②示例一:选“激动”。铁圈(或:铁箍)是老头期待已久的东西,当它出现时,他“高兴得发抖”“流下了泪水”“哆哆嗦嗦”,他的情绪是很激动的;愿望实现时,他非常高兴,所以他的笑容应该是“激动”的。 示例二:选“安静”。老头发现铁圈(或:铁箍)后,童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但是长时间的压抑、困苦的生活使他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他又有种怕人发现的紧张,不敢自由地表现,故作镇静,所以笑容是“安静”的。 【环境作用】(3)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寂静、柔和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并与上文老头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艺术手法】(4)AD【解析】B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表述不当,属无中生有。C 项“不安于现状”“胆怯”依据不足。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表述不当。 【启示感悟】(5)第一层级:从“老头的苦难”或“老头的快乐”单个角度考虑,理解片面而肤浅。示例一:这篇小说中的老头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作者十分同情他。 示例二:这篇小说中的老头看到小男孩滚铁圈时被“唤醒”了,开始做起白日梦,偷偷玩着捡到的旧铁圈,最终找回了那种纯粹、简单的快乐,也找回了在庸俗、麻木的生活中湮没已久的童心,最后很满足地死去。 第二层级:从“老头的苦难”“老头的快乐”“作者对他的态度”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理解全面而较深入。示例:这篇小说中的老头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却在看到小男孩滚铁圈时被“唤醒”了,开始做起白日梦,偷偷玩着捡到的旧铁圈,最终找回了那种纯粹、简单的快乐,也找回了在庸俗、麻木的生活中湮没已久的童心,最后很满足地死去。我们在老头身上看到了真性情,也看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寄寓的同情、理解和悲悯情怀。 第三层级:发现老头的苦与乐的关联,从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思考人生的苦与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从老头的个体层面抽象到普遍层面,理解深刻,表达简明。示例:这篇小说中的老头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却在看到小男孩滚铁圈时被“唤醒”了,开始做起白日梦,偷偷玩着捡到的旧铁圈,最终找回了那种纯粹、简单的快乐,也找回了在庸俗、麻木的生活中湮没已久的童心,最后很满足地死去。我们在老头身上看到了真性情,也看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寄寓的同情、理解和悲悯情怀。作者塑造这个无名老头意在唤醒我们对老头这类人物的悲悯之心,从老头身上看到人生的喜和悲,苦与乐。与庸俗的物质相比,精神的追求更是幸福的关键。这篇小说“照出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4. 【情节作用】(1)①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②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2)①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③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人物形象】(3)①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②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的战争有反感情绪。③机警,敏捷。 【环境作用】(4)①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②衬托人物的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③推动情节发展。 【启示感悟】(5)第①种结局不可能发生。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但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第②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的主题。
    散文阅读
    1. (1)①“胆子”指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的胆气、胆量;②奶奶想找回的是“我”童年时的纯真天性,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个性,勇于冒险的精神。【解析】考查词语的含义,从词语在文中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两方面回答。第①点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第②点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奶奶要找回的是“我”童年时的纯真天性。 (2)①不行。文中运用短句,反复强调,表达了对桥的无限怀念和桥被拆的无奈惋惜的强烈感情。改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或:“那座桥”起到了定位和强调的作用,是此桥而不是彼桥;“清代的桥”突出了其悠久的历史;“满月的桥”写出了桥的优美;“永远地消失了”写出了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开发商赚取利润的满足感和失地农民获得补偿的喜悦之情。(能结合语境赏析即可) 【解析】考查语言赏析。第①句从句式的角度赏析,比较两句的句式特点,文中运用短句,结合内容体会表达效果。第②句从修辞的角度回答,结合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3)示例一: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从表面看,这些内容似乎与桥无关,实际上时时处处皆有桥的影子,因为文章所写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等,都是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故乡的缩影,这些景物与桥一起成为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 示例二: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这些内容与桥一起成为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寄托,主题是鲜明而集中的。另一方面,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等,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使小镇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运用散文知识,分析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考查散文的写法。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这一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回答时先概括不同的内容要表达的共同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回答这样写的效果,如丰富小说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等。从散文的常识来看,这样的写法是妥当的;如果认为这样写不合适,就有点偏差。 (4)第一层级:能基本理解文意,但理解肤浅且只答出一点。示例:通过对“桥的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层级:能基本理解文意,理解肤浅但能答出两点。示例:通过对“桥的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 第三层级:能理解文意且思考较深入,能正确认识理解桥的象征意义。示例一:通过对“桥的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通过对所栖居的土地变迁与桥的消失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美好的环境、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之情。 示例二:桥象征着人们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那些熟视无睹的厚重而美好的事物(或:传统文化)。通过对人们只顾欢天喜地发展经济而忽视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消失的故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走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心存忧虑,表达了他再找不到故乡精神归宿时的心灵挣扎。 第四层级:理解全面,思考有深度,能认识此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示例:通过对“桥的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桥象征着人们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那些熟视无睹的厚重而美好的事物(或:传统文化);通过对所栖居的土地变迁及桥被拆除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美好的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同时也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土地、大自然的关系。 【解析】考查散文的情感。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桥的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如对故乡、对童年、对奶奶的情感。其次,要认识、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桥象征着传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最后,再深入思考,揭示其社会意义,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土地、大自然的关系。
    2. (1)示例一:“精灵儿”——“精灵儿”,一个绰号,秘藏着“我”出生时的情景,满含着父母对“我”有增无减的溺爱与信任。 示例二:木屐——三十二年了,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石条街的情景,印在“我”记忆深处;可也许有一天,它将被皮鞋替代。 示例三:永远——“我”对石码镇的记忆,虽然有的成长,有的凋谢,但“我”对石码镇的感情永远都在。(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考查散文阅读的内容概括能力。从示例中可以看出要求明确概括的角度,如“完整无损”是从对石码镇的记忆入手,回忆了石码镇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内容或情感的概括,如“精灵儿”是一个绰号,写出与这个词语相关的事件,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等。“木屐”是用来走路的,从文章来看,这是三十二年前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皮鞋替代。“永远”可从情感的角度来作答。
    (2)批注一: 示例一:紧跟三个动词,呈现一个画面,对比喻作进一步描述,满是诗情画意。 示例二:“飘动”“展开”照应前文“凉凉的风”,“垂落”又与“燃尽”照应,精练优美,颇具匠心。 示例三:比喻本身并不新奇,妙在后面的三个动词。时间的流逝,化静为动的手法,诗意的描述,尽在其中。(意思相近即可) 
    批注二: 示例一:对石码的爱,在“率真”的反应中刹那呈现。 示例二:无需更多言语,对石码之爱,一问一叹,足矣!(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考查散文的语言赏析能力,要围绕语言特点及作者情感回答。第⑥段中的比喻、三个动词及化静为动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⑨段是问句和感叹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石码镇的强烈感情。
    (3)示例一:第⑩段:问题:本段运用了“浓浓”“吃吃”“红红”等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些叠词,从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加以修饰,富有音韵美、诗意美。 示例二:第?輥?輳?訛段:问题:“一耸一耸”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写出船票漂走时的状态,也暗含着“我”心理的起伏和对石码的思念。(有助于理解本文即可) 【解析】考查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解读文本贵在无疑处生疑。富有诗意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第(2)题批注,在第⑩或?輥?輳?訛段中找出富有特色的语言,并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如第⑩段中的一系列叠词很有特色,富有音韵美与诗意美;以及第⑩段中的一系列比喻很新奇,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4)第一层级:完全没有读懂文意。示例一:作者终究没有回去,题目中全是作者的失望之情。 示例二:作者本就不想回石码去,对石码的感情已经凋谢了。 第二层级:认同“想回石码去”,但思维肤浅,理解停留在表面。示例一: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那里有石条街、老房子。 示例二: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题目蕴含着想回去看看的愿望。 第三层级:认同“想回”或“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但思维较肤浅,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示例一: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题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石码的思念。 示例二:作者之所以终究没回去,是因为作者对石码的变化感到失落。 第四层级:认同“想回”与“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且思维全面或既全面又深入,能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示例一: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但是石码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题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石码无尽的思念,又暗含着满满的失落。  示例二: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中,装在心里。 第五层级:认同“想回”与“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思维全面、深入,能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并上升到诗意理解或社会意义的层面。 示例一: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中,装在心里。即便记忆里的石码荒凉落后,也是让作者沉醉的热土。作者只是想让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归于她自己臆想的诗化而唯美的记忆里的心灵家园。  示例二: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中,装在心里,沉淀为永远的心灵家园。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绪、情感,不仅仅属于作者一个人,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解析】考查理解散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回答时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普遍。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如作者用富含诗意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在石码镇从出生到成长的经历,饱含着对石码镇的思念之情;但是,现在的石码镇又不是三十二年前的石码镇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失落之情,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情感也成了人们的一种普遍情感。
    3. (1)先是不理解,然后是痛恨。 (2)①“专说”指的是“单说这一个”的意思,加上“七十五”这个数词,表现了“我”对莲花描写的次数之多,侧面表现出“我”对莲花喜爱的程度之深。 ②包含两种情感,一可理解为“真是的”,表达出对朋友不会欣赏“我”所种莲花的不满;二可理解为“真的棒”,为自己所种莲花的美感到自豪。 (3)结构上,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上,对莲花的欣赏层次由高到低,突出了朋友的行为让“我”十分意外。 (4)示例:“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友人的意思是说:花外面的瓣有些老,但里面的还比较嫩,炸着吃还行。“我”则误解为:朋友的点头是对“我”自种莲花的赞美,对“我”提议在家中喝酒赏花作诗的认同。 “我”之所以会误解朋友的意思,是因为“我”刚到济南,对这里的典故并不了解,再加上“我”酷爱莲花,而“我”的朋友也是文学爱好者,所以就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了朋友身上。
    4. (1)A (2)批注1: “渗透”,刻画出“我”内心的痛与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当初自己因截肢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一心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没有考虑到在背后默默关心自己的母亲。当忧劳的母亲被上帝召回时,“我”才有所感悟。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也是自己无奈的安慰。(答案不唯一)(能扣住关键品析,写出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悟即可) 批注2: 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答案不唯一)(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3)选文第③段文字,写“我”因为突然返回,得以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观察母亲凝思伫立的神情,从而意识到母亲的精神压力绝不在“我”之下,她一定是为“我”熬过了不知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并作深层反思,阐发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的道理。这段文字主要是侧面描写,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以“我”与地坛的关系引出与母亲的关联。《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很短的文章,重点写母亲以及由此所得的感悟和情感,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能品读第③段文字,写出《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的特点即可) (4)懂了。选段开头这句话就是一种彻底的领悟与懂得:“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为一个残障者,“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好好儿活”这句话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说了许多遍,到如今,“我”已明白,而且是彻彻底底地懂。这不仅是母亲一生的心愿,更是母亲临逝前的殷切嘱托。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等多篇文章中“我”反复追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包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那句“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对“我”的期望,也是“我”明白了母亲的期望后对母亲的一种补偿,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与悔过。因此,《我与地坛》的灵魂不仅仅是史铁生在神圣的地坛对生命的思考,还有那份珍贵、伟大的母爱。 (5)我认为《我与地坛》好。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是“我”对人生的思考。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相关试卷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二节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这是一份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二节非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共24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三节非文学作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三节非文学作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共1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