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01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02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词,译句,断句,内容,涵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小古文《守株待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的停顿节奏是正确的。
    B.“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跑”。
    C.故事中的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他得到了一只死兔子。
    D.《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2.《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 )
    A.做事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前后矛盾。
    C.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坏事。
    D.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
    3.《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选自( )
    A.《韩非子》B.《战国策》C.《史记》D.《论语》
    4.下列加点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田中有株。(株:树桩)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跑)
    C.因释其耒而守株。(因:因为)D.冀复得兔。(冀:希望)
    5.下列句子停顿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宋人/有耕者。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下列四处画“ ”的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处是(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第1处B.第二处C.第三处D.第四处
    7.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以堙于/东海。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原因)B.以堙于东海(填塞)
    C.炎帝之少女(小女儿)D.溺而不返(溺水,淹没)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女娃在东海游玩,忘记了回家。
    C.常衔西山之木石。
    译文:它经常用喙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D.以堙于东海。
    译文:用来填塞到东海里。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根据句子意思,下面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B.因/释其耒/而守株
    11.“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 )
    A.行走B.跑C.离开
    12.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农夫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农夫不耕田,变成了一个懒汉。
    C.农夫捡到一只兔子就不再耕田,希望天天都能捡到兔子。
    13.“守株待兔”是一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像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写两个:_____、______。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4.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 __________________ (2)溺而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 (4)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神话塑造了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18.有些人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③河、渭:即黄河,渭水。
    ④大泽:大湖。⑤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⑥邓林:桃林。
    19.写出字词的含义。 逐走:______________。 杖:______________。
    2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行走)B.未至(到)C.饮于河、渭(黄河)D.弃其杖(丢弃)
    21.“未至,道渴而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23.对于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
    24.夸父和精卫有什么共同点?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
    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的行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可取。
    B.《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不了解。
    C.《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D.夸父逐日以失败告终,这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无法征服的。
    阅读回答各小题。
    樱桃
    群儿游园中。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儿采数枚,与弟妹分食之。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26.“与弟妹分食之”中“食“的意思是 。
    A.食物
    B.接受
    C.吃
    D.日食
    27.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樱桃味道的语句。
    28.想象“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的画面,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下来。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息:停止。④至:到达。
    29.读古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中道而眠:________________
    (2)龟已先至: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古文的意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龟兔竞走》写的是乌龟和兔子一起散步的故事。( )
    (2)《龟兔竞走》告诉我们没有好好睡觉,就没有体力赢得比赛,所以我们要早睡早起。( )
    (3)《龟兔竞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中描写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 )
    31.《龟兔竟走》中,兔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
    32.读了《龟兔竞走》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33.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34.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
    35.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
    36.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
    阅读。
    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①。群儿谋②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③浮出。
    【注释】①穴:洞。②谋:商议。③遂:于是,就。
    3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____________
    (2)穴深,不能得。 ____________
    38.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9.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解析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小古文《守株待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的停顿节奏是正确的。
    B.“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跑”。
    C.故事中的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他得到了一只死兔子。
    D.《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错误。农夫被宋国人笑话是因为农夫侥幸得到一只撞到树而死的兔子,就认为还会有兔子撞树而死。这种寄希望于侥幸,想不劳而获的思想愚蠢可笑。
    故选C。
    2.《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 )
    A.做事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前后矛盾。
    C.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坏事。
    D.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守株待兔》主要讲述的一个种田的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自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的到来,最后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选A
    3.《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选自( )
    A.《韩非子》B.《战国策》C.《史记》D.《论语》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选A。
    4.下列加点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田中有株。(株:树桩)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跑)
    C.因释其耒而守株。(因:因为)D.冀复得兔。(冀:希望)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理解。
    C项中,“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是:于是(他)就放下手里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因”表示于是,C项理解有误。
    5.下列句子停顿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宋人/有耕者。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语句出自《守株待兔》,翻译: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文言文停顿划分如下: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有误。应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故选B。
    6.下列四处画“ ”的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处是(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第1处B.第二处C.第三处D.第四处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断句。
    结合句义及句子结构可知,“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所以应该是“足跌/没水中”。
    故选B。
    7.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以堙于/东海。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要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B.错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意思是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不”和“返”中间不能停顿,正确的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选B。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原因)B.以堙于东海(填塞)
    C.炎帝之少女(小女儿)D.溺而不返(溺水,淹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解释有误。故为精卫:所以化为精卫鸟。故:因此。
    B.解释正确。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堙:填塞。
    C.解释正确。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少女:小女儿。
    D.解释正确。溺而不返: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溺:溺水,淹没。
    综上所述,答案选A。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女娃在东海游玩,忘记了回家。
    C.常衔西山之木石。
    译文:它经常用喙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D.以堙于东海。
    译文:用来填塞到东海里。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B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译文: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根据句子意思,下面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B.因/释其耒/而守株
    11.“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 )
    A.行走B.跑C.离开
    12.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农夫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农夫不耕田,变成了一个懒汉。
    C.农夫捡到一只兔子就不再耕田,希望天天都能捡到兔子。
    13.“守株待兔”是一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像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写两个:_____、______。
    【答案】10.B 11.B 12.C 13.画蛇添足 愚公移山
    【解析】10.本题考查句子朗读。
    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根据句意应划为:因/释其耒/而守株。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兔走触株”的意思: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去。走:跑。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农夫被宋国人嘲笑的原因是农夫侥幸得到一只撞到树而死的兔子,就认为还会有兔子撞树而死,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不再耕田,结果是兔子没有得到,田地又荒废了。
    故选C。
    1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愚公移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杯弓蛇影。
    【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4.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 __________________ (2)溺而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 (4)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神话塑造了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18.有些人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山海经·北山经》 15.小女儿 溺水,淹没 因此 填塞 16.常常衔这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17.坚韧执着 18.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对。因为精卫身上有一种斗争精神,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分析】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14.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此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我们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含义。“炎帝之少女”,“少女”指的是小女儿,“溺而不返”,其中的“溺”指的是溺水,淹没。”,“故为精卫”其中“故”指的是因此,“以堙于东海”,其中的“堙”指的是填塞。
    16.文言语句的翻译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最常见的考点。
    一般有直译法,有语序翻译,但同时要注意,省略的人物要补充出来,状语放在后面,翻译时要提前。如: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以翻译成:常常衔这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17.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情节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是对文章信息的高度提取,要读懂短文,抓住关键情节: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理解其意,高度概括,塑造了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
    1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情感态度的感悟和表达。
    要在掌握文章情节、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后的真实感受,用简洁语言表达,由文章可知,精卫不是不自量力,因为精卫身上有一种斗争精神,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③河、渭:即黄河,渭水。
    ④大泽:大湖。⑤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⑥邓林:桃林。
    19.写出字词的含义。 逐走:______________。 杖:______________。
    2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行走)B.未至(到)C.饮于河、渭(黄河)D.弃其杖(丢弃)
    21.“未至,道渴而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23.对于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
    24.夸父和精卫有什么共同点?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
    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的行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可取。
    B.《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不了解。
    C.《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D.夸父逐日以失败告终,这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无法征服的。
    【答案】19.赛跑。 手杖。 20.A 21.还没有到北方的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22.夸父追赶太阳 途中口渴,到处找水喝 夸父渴死,手杖化成了桃林 23.这个情节非常富有想象力,使整个故事具有神奇的色彩。 24.为了达到目标不懈努力。 做任何事都要有不怕困难、坚韧执着的精神 25.C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和太阳赛跑。逐走:赛跑,竞跑。弃其杖:丢弃了他的手杖。杖:手杖。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错误。夸父与日逐走:夸父和太阳赛跑。走:跑。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未至:没有赶到。渴:感到口渴。未至,道渴而死: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22.本题考查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写了夸父逐日的经过,结合“夸父与日逐走起”可知事情的起因是夸父追赶太阳。结合“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可知事情的经过是途中口渴,到处找水喝。结合“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可知事情的结果是渴死了,手杖化成了桃林。
    2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能写出感想,言之成理即可。如:这是篇神话故事,此情节丰富了故事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化为邓林”表现了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非常富有想象力,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和神奇色彩。
    2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的女娃化作神鸟精卫,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
    精卫和夸父的精神相同,都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从夸父和精卫的故事中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有不怕困难、坚韧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
    25.本题考查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C项正确。《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人有大志,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不怕困难、坚韧执着的精神。
    【点睛】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阅读回答各小题。
    樱桃
    群儿游园中。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儿采数枚,与弟妹分食之。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26.“与弟妹分食之”中“食“的意思是 。
    A.食物
    B.接受
    C.吃
    D.日食
    27.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樱桃味道的语句。
    28.想象“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的画面,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答案】26.C 27.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28.樱桃已经完全成熟了,一颗颗胀鼓鼓、圆溜溜,红似玛瑙的小樱桃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好看极了!
    【解析】26.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
    “与弟妹分食之”的意思是:将樱桃分给弟弟妹妹吃。“食”是吃的意思。故选C。
    27.本题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文中描写樱桃味道的语句是: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28.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句意:樱桃已经成熟了,形状圆圆的,颜色红红的。
    “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的画面是: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
    【点睛】参考译文:一群孩子在园中游玩,园中的樱桃已经成熟了,形状圆圆的,颜色红红的。孩子们采了几枚樱桃与弟弟妹妹分着吃。樱桃核很小味道很甜。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息:停止。④至:到达。
    29.读古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中道而眠:________________
    (2)龟已先至: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古文的意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龟兔竞走》写的是乌龟和兔子一起散步的故事。( )
    (2)《龟兔竞走》告诉我们没有好好睡觉,就没有体力赢得比赛,所以我们要早睡早起。( )
    (3)《龟兔竞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中描写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 )
    31.《龟兔竟走》中,兔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
    32.读了《龟兔竞走》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答案】29.走到半路睡着了。 乌龟已经先到达了。 30.× × √ 31.文中的兔子自恃跑得快而骄傲自大,因此失败。 32.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解析】29.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辨析。
    (1)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道:半路;眠:睡觉。
    (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已:已经;至:到达。
    30.本题考查的是对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阅读文中“龟与兔竞走”可知《龟兔竞走》写的是乌龟和兔子一起赛跑的故事。
    错误。
    (2)《龟兔竞走》中兔子因睡觉输掉了比赛,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不能骄傲自大。
    错误。
    (3)《龟兔竞走》中兔子因为骄傲而在半路睡觉,乌龟因坚持而获得胜利。
    正确。
    31.本题考查的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根据阅读文言文,并结合文中“兔行速,中道而眠”兔子跑得很快,半路停下来睡着了。可知兔子失败的原因,兔子觉得自己一定能跑赢,继而产生了自傲自负的心理。
    3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感情理解。
    文中的兔子太骄傲了,输掉了比赛,而乌龟因为坚持赢得了比赛。
    告诉我们的启发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才会取得成功。要有坚持不懈、目标专一的精神,稳扎稳打终能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跑得很快,半路停下来睡着了,乌龟爬得很慢,它不断地努力向前爬,等到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先到达了。
    阅读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33.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34.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
    35.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
    36.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
    【答案】33.A 34.老乡的儿子 35.B 36.C
    【解析】33.考查了字词解释。
    A.有误,吴人孙山,滑稽才子:吴地(今苏州一带)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滑稽:能言善辩。
    B.正确。乡人托以子偕往: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偕:一起,一同。
    C.正确。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归:回家。
    D.正确。解名尽处是孙山: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尽:尽头.
    34.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从古文“乡人子失意”这句话可知,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乡人子。
    3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文中语句“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3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和成语的理解。
    A.任人唯贤:意思是只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做官吏。后指用人只选任和提拔有德有才的人。
    B.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也比喻利害相同。
    C.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D.功成名就:意思是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结果文言文内容这个故事可以用“名落孙山”来形容。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阅读。
    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①。群儿谋②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③浮出。
    【注释】①穴:洞。②谋:商议。③遂:于是,就。
    3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____________
    (2)穴深,不能得。 ____________
    38.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9.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打 取出 38.球忽跃入树穴 39.文彦博用盆打来水,灌入树洞中,球就浮了出来。 40.《司马光硕缸》《曹冲称象》
    【解析】3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幼年的文彦博和几个小伙伴在草地上打球。故“击”的意思是:打。
    (2)穴深,不能得:洞穴很深,不能拿到球。故“得”的意思是:取得。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故事主要讲的是“文彦博灌水取球”的事,文彦博为什么要灌水取球取球,结合文中的句子“球忽跃入树穴。”,这句话是故事的起因。经过是: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结果:球遂浮出。
    3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结合注释:遂:于是,就。
    本题中“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的意思是:文彦博让大家用装水的工具往树洞里倒,球在水的浮力下,很快浮了上来。
    4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司马光破瓮救人: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惊慌失措地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曹冲七岁称象: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没有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13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类似的古代儿童聪慧故事还有:《王戎识李》《甘罗拜相》等。
    【点睛】参考译文:幼年的文彦博和几个小伙伴在草地上玩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小伙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焦急的时候,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树洞被水灌满,球自然就浮出来了。起因
    ______
    经过
    ______
    结果
    ______
    起因
    ______
    经过
    ______
    结果
    ______
    相关试卷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3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3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总述与分述的顺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共36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0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0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题材分类,按体裁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