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1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2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3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1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2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
    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
    材料二:
    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所知有关“求中”记载的最早出土文献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记载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之“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大量与虞舜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与一些重要城址。这与《保训》记载的舜“求中”于此可以对应。《保训》又载,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大嵩山”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早于郑州商城的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上述三处城址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上述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从历史考古的遗存“表象”之“中”与“中和”研究阐释,提升至形而上的国家文化的政治学层面,有助于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提取、确认其建筑空间背后形而上的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
    秦汉王朝开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之地之中”。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即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为“奇数”,数量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这些都折射了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基因”的日益加强。“中”与“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及帝王陵墓布局形制方面。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都城营建于“天下(国家)之中”是相对于国家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中”相对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一统”的基础,是国家认同,是四方凝聚于中央。帝陵的“亚字形”墓室、陵园辟四门与帝国都城规制有着同样的“中”与“中和”思想。
    综上所述,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考古发现的鲜卑北魏王朝洛阳城及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依次建立的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都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思想。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反映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中”“中和”理念之所以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延续不断,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考古学,前者侧重中国考古学的内涵,后者侧重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中”与“中和”理念的内涵。
    B. 材料一指出,通过对河南安阳、郑州商城、石家河等地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已都证实了《史记》等文献对相关史实的记载。
    C. 材料二认为,根据上古先民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就可以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探讨他们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D. 材料二认为,通过对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国家文化载体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相关国家文化理念等内容。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可以确定清华简《保训》的成书时代及夏代各期的都城遗址。
    B. 夏商以来,直至明清,尽管定都具体地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择中建都”原则。
    C. “中和”的思想理念既影响了历代王朝都城选址、规制,也影响了帝陵选址、修建。
    D. 国家“宫城”和民居四合院布局理念相同,它们共同作用才让“中和”理念延续不断。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以确凿的考古实例论述了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情况。
    B. 材料二“上述关于”“综上所述”的运用,有总结前文作用,使行文脉络清晰。
    C.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对比法,分别详细论述我国考古学诞生前后的文化自信变化。
    D. 材料二末段特别举鲜卑北魏、女真等建都例子,意在强调“中和”理念的承袭。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中”“中和”思想的发展过程。
    5. 陈刚要撰写一篇关于历史考古学的论文,以论述发展历史考古学的重要意义,请你结合材料为其论文的主体部分拟写几条分观点。
    【答案】1. A 2. D
    3. C 4. ①中国先民的“求中”思想,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②自秦汉至唐宋“择中建都”的选都、建陵墓等建筑物体现了“中和”理念。③自金朝到明清,定都“天之地之中”以应和“求中”的思想。④百姓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反映出“家国同构”的理念。
    5. ①考古发现为探索上古历史提供资料和实证,证实了中国的文明起源的时期,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②考古发现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③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理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我们已都证实了《史记》等文献对相关史实的记载”错。原文材料一第一段末尾“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可知,河南安阳、郑州商城、石家河等地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五帝时代提供了资料,并非证实《史记》的记载。
    C.“我们就可以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错。原文“从历史考古的遗存‘表象’之‘中’与‘中和’研究阐释,提升至形而上的国家文化的政治学层面,有助于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可知,原文是“有助于”,而不是“就可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就可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相关国家文化理念等内容”错。原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可知,原文是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以此揭示,而选项缺少条件,过于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们共同作用才让‘中和’理念延续不断”过于绝对。原文“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可知,原文阐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不是唯一的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分别详细论述”错误。依据“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可知,考古学诞生前的文化自信是如何的文中并未详细介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可知,中国先民的“求中”思想,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由材料二第四段“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可知,夏商至秦汉至唐宋都遵循着“择中建都”的原则,体现了“中和”理念。
    由第四段“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之地之中’。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可知,自金朝到明清,历代帝王都沿袭了定都“天之地之中”的燕京这一理念,其中体现出了“求中”思想的传承。
    由原文“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中’‘中和’理念之所以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延续不断,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可知,除了国家的帝王“求中”,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反映出“家国同构”的理念。至此,“中”“中和”思想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渗透到民众层面,“中”“中和”思想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涵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题实际是让学生分析发展历史学考古的重要意义,考生应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综合分析,依据原文提炼概括。
    结合“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可概括出,考古发现为探索上古历史提供资料和实证,与记录上古时代的历史甚至是传说等可以相对照,为推进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度做出贡献。
    结合“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可概括出,考古发现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国家民族的历史滋养现代化的文化发展,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我们可以从梳理的久远历史中探寻民族的智慧,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实现团结起来奋斗的目标。
    结合“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可概括出,考古可以将历史记载和实物对应起来,让历史更加可信、科学。并在科学的历史中,探寻国家文化、民族精神等历久弥新的智力成果,最终助力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颂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②。”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
    B. 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
    C. 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
    D. “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B. “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 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
    D. 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8. 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
    9. 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答案】6. B 7. A
    8. ①橘颂(猫)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不可或缺。
    ②橘颂(猫)是文章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节与之有关,“橘颂”帮老文公摘槐花,还推动了情节发展。
    ③“橘颂”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文章主题是歌颂和赞美那些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
    9. ①语言诗意化。引用屈原《橘颂》中的诗句,让小说充满一种诗的意境。
    ②内容诗意化。如,给猫取名“橘颂”;李转莲赠橘树画;邀请乡邻参加晚宴,携橘颂一同送上祝福等。
    ③主旨情感诗意化。老文公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坚守梦想的“归去来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惧怕、害羞的橘颂”错误,根据“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可知,“像惧怕,像害羞”是作者对橘颂轻手轻脚神态动作的推测性描摹,并不是真的“惧怕、害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实写”错误,根据“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可知,这是老文公采摘槐花时想象的情景,是虚写。“‘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这是侧面衬托槐花饼香气诱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橘颂(猫)是小说中的次要形象,它和86岁的老文公一起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二者相依为命。
    ②从情节结构方面分析,橘颂(猫)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橘颂(猫)陪老文公一起写书法,一起赏花,一起招待客人;更重要的是橘颂帮助老文公“摘”槐花,“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没有橘颂的帮助,老文公就没有办法做宴请客人的最后一道的大餐——槐花饼了。
    ③从主旨情感方面分析,橘颂的名字就来源于屈原的《橘颂》,屈原借助橘颂,歌颂了它高洁的品质,对故土的热爱和坚守;而老文公将猫的名字取为“橘颂”,加上他书写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可知,“橘颂”也寄托着老文公,以及坚守故土的李转莲、老棘拐等人对故乡难舍的情结,歌颂了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语言诗意化。引用诗词名句。屈原的重要作品《九章》中,有名篇曰《橘颂》,写的是对橘树的赞美。橘树固守南国土地的形象,是诗人矢志不移的情怀的写照。小说中,老文公曾书写的两句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均出自《橘颂》。诗句的引用让全文弥漫着一种诗的意境。
    ②内容诗意化。例如,老文公给自己的宠物猫取了“橘颂”这么儒雅的名字;李转莲带来的礼物是一幅橘树,当画卷打开时,老文公看到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一棵橘树,这正是他一心想要的橘树。这独立不迁的橘树,是老文公家族的几代人坚守梦想、成果丰饶的人生图景的映照;老文公和留在山里的三个人认认真真地举办了一个简单而庄严的宴会,庆祝山里春天的“高潮”。老文公的祝酒辞是:“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这样的“祝福”既是关于他们几个山中家园的挚爱者,也关乎那些离开家园的游子们,回荡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召唤。
    ③主旨情感诗意化。作者将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的乡土生活赋予老文公,寄寓其中的是淳朴宁静、怡然自得的田园情怀,通过对现实与历史进行诗意化与哲思性的凝视、聆听、对话与怀想,不仅包蕴了丰盈的人文关怀,容纳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等多重旨意,从而展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精神家园建构的积极努力,为当代人歌吟了诗性芬芳的“归去来兮辞”,引领读者走向生命的高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①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 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 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 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 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 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 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14. 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案】10. AEG 11. A 12. D
    13. (1)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2)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4. ①言国家安危之道。伍子胥直言国家之安危,体现了他对治理国家的道义。
    ②言国君德行之道。伍子胥说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体现了他维护国君德行的道义。
    ③言知恩图报之道。伍子胥说他功名显著,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体现了伍子胥知恩图报之道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
    “昔者”是时间词作句首状语,其后可以停顿,故应在A处断开;
    “得”“贤”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甘心”作状语,修饰谓语“以贤之”,故应在E处断开;
    “之”作“贤”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应在G处断开;
    故选A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图”,指谋划、筹划、考虑;/料想。
    句意: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
    B.正确。“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用壶盛汤。
    句意:我就是于斧渡口那个施舍他人的渔夫。/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C.正确。
    D.正确。“行”,做;/行走。
    句意: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但对文种颇有微词”错。原文是“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可见,子贡对文种并没有微词,他遗憾的是文种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难以显荣耀于后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归”,归宿;“因是”,因此;“去”,离开。
    (2)“同均”,相等;“于是之谓”,倒装句,正常句式为“谓于是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题目中“非道不言”意为: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即所说的话都符合道义。
    言国家安危之道。由原文“存无忘倾,安无忘亡”可知,伍子胥直言国家安危之道,体现了他对治理国家责任感。
    言国君德行之道。由原文“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可知,伍子胥说言国君德行之道。他说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体现了他维护国君德行的道义。
    言知恩图报之道。由原文“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可知,伍子胥言知恩图报之道。他感念吴王阖闾让他功名显著,念此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体现了伍子胥知恩图报之道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施舍他人的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
    子贡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①
    黄庭坚
    踏破草鞋参到了,等闲拾得衣中宝。遇酒逢花须一笑。长年少,俗人不用嗔贫道②。
    何处青旗夸酒好,醉乡路上多芳草。提着葫芦行未到。风落帽,葫芦却缠葫芦倒③。
    【注】①本词是一首俳谐戏谑词,词前有小序云:“余尝戏作诗云……或请以此意、依声律作词,使人歌之,为作渔家傲。”②贫道:僧人自称的谦辞,词中指词人自谦。③前一“葫芦”指沽酒的葫芦,后一“葫芦”则是对光头僧人的戏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先写自己踏破草鞋来参禅悟道,又以“衣中宝”比喻佛法,既形象又贴切。
    B. 词人遇酒逢花开怀大笑,是因自己年少之时就领悟了佛法,尽显通达洒脱之态。
    C. 词人使用拟人法写招展的酒旗似在夸自家酒好,含蓄表现他看到酒旗时的欣喜。
    D. 词人借助“多芳草”的细节把无形的醉乡写得生动可感,流露出对醉乡的沉迷。
    16. 本词是一首俳谐戏谑词,“俳谐戏谑”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5. B 16. 词人在词中戏称自己为“葫芦”(僧人),真葫芦(装酒的葫芦)、假葫芦(僧人)交混在一起,滑稽感顿生,令人忍俊不禁,给人戏谑感。词人在词中借助鲜花美酒、放浪形骸、落拓不羁的生活描写表达了对失意人生、社会不平的反抗,是戏谑式的抗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自己年少之时就领悟了佛法”错误,“长年少”意思是虽年长,但心态仍年轻。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写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俳谐戏谑”指诙谐幽默。
    词中最明显的“俳谐戏谑”在下阕“提着葫芦行未到。风落帽,葫芦却缠荫芦倒”一句。下阕具体描摹诗人打酒路途上的情形:诗人还没有走到酒家,清风早早吹落了诗人的帽子,露出了诗人白发萧萧近乎光光的头颅,恰恰此时,酒葫芦的带子缠住了诗人,诗人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一时间,酒葫芦和诗人光光的头颅相映成趣。葫芦,谐音“糊涂”,诗人把自己比作葫芦,除了形象上的相似外,也包含着些许自嘲意味,真葫芦(装酒的葫芦)、假葫芦(僧人)交混在一起,滑稽感顿生,令人忍俊不禁,给人戏谑感。
    在这里,诗人使用比喻、双关等手法,使用幽默的语言,展现了趣味横生的打酒之旅,既展露了诗人不拘形迹、任情率真的豁达与通透,又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疏狂与孤高,还折射出诗人失意落魄、人生空老的无奈与苦闷。从诗人表面的放浪形骸,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的失意无奈。比如词中写词人遇酒逢花开怀大笑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放旷不羁的一面。同时,借助写俗人面对诗人“嗔”的情态,间接表现了诗人的狂放。透过词人放浪形骸、落拓不羁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失意,他在以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对社会不平的反抗,是戏谑式的抗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
    (2)归有光《项脊轩志》“______,______”通过写家中鸡和狗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衰败的深深感慨。
    (3)小刚读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又想到了用笔相似、同样以草木繁茂却带给人荒凉衰败之感的《扬州慢》中的两句词“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登东皋以舒啸 ②. 临清流而赋诗 ③. 东犬西吠 ④. 鸡栖于厅 ⑤. 过春风十里 ⑥.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皋、吠、栖、厅、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可爱的南方小土豆!”当下,这句话不是指南方的土豆(食物)有多可爱,而是北方游客对南方游客的昵称。
    当怕冷的南方游客来到东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有帽子、手套等各种保暖装备;再加上相对北方来说较矮的身高,整个人看起来毛茸茸、圆滚滚的,他们兴高采烈地涌向冰雪世界,蹦蹦跳跳玩得 ① ,远远望去,像极了一锅土豆。
    再者,土豆清洗前后大变身的样子,也和搓澡前后的南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南方人从没搓过澡,来了北方,少不得要体验当地的洗浴文化。近期,北方不少城市的各大洗浴中心,拥挤程度堪比春运,南方游客直接拉着行李箱进入,发起一场 ② 的“南泥北搓”运动。原本风尘仆仆、蓬头垢面的南方游客,在洗浴中心搓完,皮肤“锃光瓦亮”,宛如去了土豆皮的土豆,焕然一新。网友戏称,洗浴行动的代号可以是“刮土豆皮”。
    “南方小土豆”的昵称流行起来后,不少东北网友纷纷热情解释,“南方小土豆听着可爱又稀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1)不亦乐乎 (2)声势浩大
    19. 怕冷的南方游客来到东北,大多身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有帽子、手套等各种保暖装备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兴高采烈”可知,是形容南方游客在北方冰雪世界玩得很开心,可选用“不亦乐乎”。不亦乐乎:原意是指高兴,也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第二空,根据“拥挤程度堪比春运”可知,南方游客“南泥北搓”的运动规模很大,可选用“声势浩大”。声势浩大:指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当怕冷的南方游客来到东北”中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该去掉“当”。
    二是搭配不当,“穿着……帽子、手套等各种保暖装备”搭配不当,可改为“身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有帽子、手套等各种保暖装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科技的赋能下,人类过去几十年在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和医患沟通等方面 ① :从望闻问切到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医生患者共同努力,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来。
    随着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的逐步融合,新兴技术将会进一步为医疗赋能,加速智慧医疗建设的进程。当前医疗科技行业方兴未艾,尤其是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技术的集成在疾病监控、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化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患者就医更从容,医者行医更轻松,政府治理更高效,进一步助推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AI技术在医疗当中的应用。各科医生常要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 ② ,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迅速找出异常征象。AI技术帮助医生减少了重复劳动,使他们可以专注于诊断。此外,AI还可以快速圈定病灶,提供结构化报告,有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 ③ 。可以说,AI技术与医疗相结合,为我国医疗科技打开了一扇大门。
    20.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篇获奖作品很可以读一读。
    B. 这片麦子熟了,可以收割了。
    C. 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你们可以回家了。
    D. 你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2. 请简要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20. B 21. ①完成了众多创新;②以影像科医生为例;③大大提高效率。
    22. 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从患者、医生和政府三方面阐述AI技术在医疗当中的作用,增强了文势。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可以”为能愿动词,意思是“能够”;
    A. 动词,值得;
    B. 能愿动词,能够;
    C. 副词,表示许可;
    D. 形容词,表示还好,犹言不坏。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从望闻问切到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医生患者共同努力,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来”可知,在科技赋能下,“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和医患沟通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创新性改变,故此处应填写“完成了众多创新”一类的句子;
    ②处,根据前文“各科医生常要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和后文“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迅速找出异常征象”可知,AI技术帮助各科医生分析数据,后文是以“影响”为例的,故此处应填写“以影像科医生为例”一类的句子;
    ③处,根据前文“AI还可以快速圈定病灶,提供结构化报告,有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可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AI可以“快速”确定病灶,故此处应是“大大”“提高效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子结构,采用了“患者……,医者……,政府……”的结构,句式一致,形成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分别从“患者”“医者”“政府”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医疗行业的重要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把握“现”,继往开来
    时间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由现在淌向未来。因此,有人说,我们要做好“人生三思”,在思过去中感悟美酒醇香,历久弥香,回味永恒;在思现在中找到力量,慷慨激昂,动人心弦;在思未来中明确方向,指引前进,获取力量与信念。而我想说,让我们把握“现在”,既往开来。
    思过去,以史为诫,我们更清楚“现在”来自何方,“未来”该去往何处。
    当西方列强的船舰利炮打破封锁的国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地践踏在祖国的土地上,当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困扰着广大人民,“五四”青年走上街头振臂高呼,为国家为人民奔走;为民众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奔波在兰考每一寸土地上,只为兰考人民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专业的钱长伟,以国家的需要为专业,用60多年的报国之情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回首历史的长河,那些矢志不渝的奋斗,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该去向何处。传承前人的荣光,续写未来的光辉,他们是岁月长河,我们是他们之所来,必将活成他们之愿,完成他们未完成之诗篇。
    思现在,奋斗当下,用铁肩担起道义,用奋斗铸就华章。
    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的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我辈青年必当责任与使命同在,初心与坚守常存,做不负时代的逐梦人。致力于石墨烯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不留恋异乡的繁花似锦,拒绝美国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效力;从无声里突围,打破自身的缺陷,江梦南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考入了无数人梦想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只身投入脱贫攻坚的最前线,用生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吾辈青年,当追随榜样脚步,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第二个百年添砖加瓦。
    思未来,尽情展望,现在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是现在要奔赴的终点。
    以未来为动力,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展望未来,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已彻底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成胜利果实,社会主义建设大跨步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盛世已构建而成……怎么不让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正是我们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景,才有了不断前行的明确目标,才有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这条康庄的未来大道,我们既已得看到终点,何不加快脚步,再快一点驶达?时代青年当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让未来得益于现在的耕耘,让未来成为已来。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思过去与思未来成为光影的交叠,我们铭记着过去的美好,向往着美丽的未知,思好现在,让现在地努力点亮过去,照亮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人生三思”,引发我们对于现在、过去、未来关系的思考。材料中间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人对于“三思”中过去、现在、未来内涵的理解,并由此引出最后“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至于是怎样不同的见解呢?其实答案就可以在考生的作文中了。比如,对于“思过去”,可以说,除了明得失之外,或许还跟我们的留恋之情有关:我们常常去怀念过去,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好,只是因为它再也回不来,更多的可能是跟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关,究其原因,可能有:未完成事件,让我们对过去没有满足的需求感到遗憾;心理效应,让我们在见到熟悉的场景或事物时,会激活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记忆对过去进行了美化,让我们沉湎于过往的美好。对于“思现在”,除了明责任之外,还要思如何实践当下,人生路漫漫,当下是最真实的存在。就如托尔斯泰说,“只有一个时间是需要我们把握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人生没有“后悔药”,所以,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把握当下,不要等待来日方长。当下一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我们珍惜一刻,就是珍惜生命;我们把握当下,就是把握命运。
    对于“明未来”,除了表决心之外,还可以作为动力,激发人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写作时,要明确本题所指的“人生三思”是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并针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可依照材料观点,说明通过思过去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得失,因此现在才有责任去改正过失,由此通过行动表达未来纠错扬善的决心。或者,也可以从“思快乐”这一点出发,说明不论你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做好“人生三思”都会给你三个机会去变得快乐。一个积极怀旧的时间观带你去重温一切你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一个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带你去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与欢乐之中;最后,一个未来时间观会带你去为将来的幸福做好准备并且享受着期盼带来的欢乐。
    立意:
    1.思行当下,继往开来。
    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思对并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相关试卷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pdf、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3+3+3联考高三三模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