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01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02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展开
    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四、案例
    1.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上升流强烈
    下沉气流
    气候干旱,形成荒漠
    形成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上升流减弱
    上升气流
    降水增多
    鱼类死亡
    2.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五、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氧气
    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水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②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六、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①岩石
    ②水
    (2)喀斯特地貌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①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以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地形条件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生物和
    土壤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加上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微点1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微点2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4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试题答题思路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题术语
    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题术语
    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①人类活动使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回答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该州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 026.5 mm,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 mm。读图,回答1~2题。

    1.“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
    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
    2.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
    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
    D.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第1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C。第2题,大规模咖啡种植会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
    答案:1.C 2.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地理环境整体性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其花色变化与土壤酸碱度有关,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回答1~2题。
    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变化性
    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由材料可知,土壤酸碱性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答案选B项。第2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开以蓝色花为主。故答案选B项。
    答案:1.B 2.B
    (2020·太原联考)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化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cm)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3.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4.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第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较晚,为268日,可知消融速度不快;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农田积雪结束(264日)最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了积雪的消融速度。第5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了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形成地表径流。
    答案:3.C 4.B 5.A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案例分析

    (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D

    1.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各种循环,在四大圈层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主要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循环简图



    能量来源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
    物质循环模式图虽然形式简单,但是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洋流分布,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区分不同的物质循环类型
    确定物质循环类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洋流模式图等。其次要注意从图中把握关键信息、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
    ②把握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
    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质是三大类岩石、岩浆之间的转化,主要环节即各箭头的含义。
    ③关注物质循环图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及物质循环的过程
    若下图代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且G为陆地、H为海洋,则代表北半球冬季,②代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若下图代表大洋环流示意图,则由洋流流向及分布规律判断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④抓住物质循环图中的关键信息
    若上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①箭头表示气流下沉,近地面G处气温低、气压高,③箭头表示气流上升,近地面H处气温高、气压低。
    2.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
    (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面、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
    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2)图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依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判定,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中的径流对地貌形态有塑造作用。第2题,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为降水,丙为蒸发,丁为径流。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
    答案:1.C 2.D
    下图是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4.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再有石钟乳,因而本题选D。第4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淀积而形成的,故A、B不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表水渗漏严重,而地下水较丰富,D不正确;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境内和云贵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C正确。
    答案:3.D 4.C

    地理景观演变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演变示意图多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不同时间同一区域的景观变化,它往往以人类活动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为主,同时也体现了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判读地理景观示意图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要逐图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最后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在判读时要认真对比图,找出图中存在的差别,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1.在对“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图1)的判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发生的显著变化。速生桉种植前(图1中a):天然次生林、灌丛茂密,沼泽面积大,地下水水位高,基本与沼泽的地下水水位持平。速生桉种植后(图1中b):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2.在对“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示意图”(图3)的判读中,一定要明确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该流域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
    3.在对“某地区城镇演变示意图”(图2)的判读中,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遗址和当代城镇分布位置的差异。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判读流程】
    1.从图中海拔数值为负值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
    2.从图中等高线疏密上可知地势北缓南陡。
    3.从图中可知艾丁湖面积减小,湖水减少,湖水盐度增大。
    4.湖泊面积减小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注入湖泊水量减少有关。
    【尝试解答】 (1)A (2)D

    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 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1~2题。

    1.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过度砍伐 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
    C.中游围湖造田 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
    2.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C.三峡水库开闸放水增加下泄流量
    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解析:第1题,2004年时5 m等深线距沙洲较远,到了2007年该线距沙洲较近,说明长江泥沙淤积强度减弱,相应地流水侵蚀作用变强,沙洲附近的河水变深。长江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弱与中上游修建大量水利工程设施,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内淤积,进入下游河流的泥沙量减少有直接关系。第2题,在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海水在涨潮时,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致使海水倒灌入河,江河水变咸,形成咸潮。含盐量升高的河水渗入地下,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变差。发生咸潮时,加大开采地下水的力度,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加速含盐量较高的地表水下渗,引起更大范围的严重的地下水水质下降。三峡水库开闸放水增加下泄流量,使枯水期河水水位不至于降得过低,是减少咸潮危害的有效措施。
    答案:1.B 2.C

    一、选择题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其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 ②根系枯萎 ③气孔收缩 ④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比较图中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液流量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的液流量大于雨天,说明光照越强,液流量越大;晴天的中午前后,液流速率较高,说明温度越高,液流速率越高。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第2题,干旱期树木通过收缩气孔和落叶来减少植物体的蒸腾作用,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错误;干旱期植物根系应更发达,以增强吸收水分的能力,②错误。
    答案:1.B 2.D
    (2020·柳州模拟)下图示意广西三座山的气候垂直带谱分布。据此回答3~5题。

    3.在相近纬度上,从东向西,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③气候类型的分布下限逐渐(  )
    A.升高 B.降低
    C.先升高再降低 D.先降低再升高
    4.大明山西坡的气候带谱与东坡的组成相同,但同类气候带谱的分布海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原因是(  )
    A.西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反之
    B.东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坡反之
    C.西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东坡反之
    D.东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西坡反之
    5.根据三座山气候垂直带谱分布推测,其山麓地带性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土壤碱性强,土质黏重 ②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③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 ④在冷湿的环境下,有机质积累慢,土层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气候类型的分布下限从东向西逐渐升高。第4题,读图可知,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盛行东南季风,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同等热量(温度)分布迎风坡海拔低、背风坡海拔高,因此促使同种气候带海拔东坡较低、西坡较高,B正确。该山主要是南北走向,故东西坡光热条件差异不大。第5题,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酸性强,降水较多,土质黏重,①错;三山地处广西,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②对;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③对;该地纬度低,气候较湿热,④错。
    答案:3.A 4.B 5.B
    (2020·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7.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8.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解析:第6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7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8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至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6.B 7.D 8.A
    (2020·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10.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11.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第9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10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11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引起,从而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9.A 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广州天河综合测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解析:(1)由纬度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2)土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3)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4)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注意比较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的变化。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
    13.(2020·玉溪一中、昆明三中联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1月10 ℃等温线和≥10 ℃的7 000 ℃积温等值线通过南岭南侧,也是雨雪的分界线(为降雪或雨夹雪能达到的最南界线)。
    材料二 南岭地势不高,海拔仅千余米,西段的盆地多由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东段的盆地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后形成丹霞地貌,低谷隘口构成南北交通孔道。毛泽东主席曾用“五岭逶迤腾细浪”来形容南岭的地貌特征。
    材料三 南岭美食自成一派,如“清炒蕨菜——蕨莱是最为普遍的野菜”“石头猪肉——精干瘦小、脾气执拗的山猪”“米味十足肠粉——本地的好水、靓米”“紫苏爆炒螺——奇香紫苏叶去螺蛳腥味”等。
    (1)南岭作为我国雨雪分界线的原因是什么?
    (2)以南岭地区喀斯特地貌或丹霞地貌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3)请结合材料分析“南岭美食自成一派”的地理原因。
    解析:(1)降雨、降雪分异主要受气温影响,降雪多分布在盛行冬季风的冬半年且较高纬地带。南岭为重要东西走向山地,成为我国雨雪分界线应从纬度、冬季风、地形等方面考虑。(2)结合气候条件和材料,从喀斯特地貌或丹霞地貌所处环境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整体性角度分析。(3)南岭天然食材丰富且环保,是形成美食文化的基础条件;“自成一派”说明受其他地方饮食文化影响小,这与山区内外联系困难有关。
    答案:(1)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获太阳辐射多;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受冬季风影响小;寒冷冬季风受山脉阻挡作用明显,气温高。
    (2)以喀斯特地貌为例:
    岩石:石灰岩分布,可溶性、透水性好。
    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
    水文: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
    地形:山地、丘陵广布,坡度大。
    生物: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
    土壤:生物活动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或以丹霞地貌为例:
    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
    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
    水文: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
    地质:地壳的升降运动。
    风化作用:山区昼夜温差大,风化、侵蚀作用强烈。
    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3)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品种多,纯天然绿色食材丰富;山区有可供人们享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河湖多,高山泉水多,水量大,水生动植物多;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烹饪手法质朴天然自成一派。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