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1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2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3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4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5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6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7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思维推展,典例探究,热点•微专题,考向·链接高考,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章地球上的水,欧亚草原区,北美草原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串讲
    育才实验学校 高一地理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①认识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了解天体的类型和特点。  ②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特点,能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③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位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④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学会分析其他天体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⑤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⑥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和特点,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⑦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⑧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⑨了解认识地球历史的途径及地球发展的历史。
    知识要点:地球的宇宙环境  
    [特别提醒]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宇宙探测水平会不断提高,“可观测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1.宇宙  (1)含义: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物质世界的整体。  (2)可观测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37亿光年。
    [思维推展]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605×1012千米。(光速30万千米/秒,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1小时有60分,1分钟有60秒)
    知识要点:地球的宇宙环境  
    [特别提醒] 天体的判断方法 一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二看其能否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
    2.天体: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特别提醒] 天体系统的判断 (1)天体之间能否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要”:一要互相吸引,二要互相绕转。只吸引不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例如:月球绕地球运转,形成地月系;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间没有互相绕转关系,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级别的判定 天体系统尤其是恒星系统和行星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判定的关键。
    3.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思维拓展] 银河系是由 1 000 多亿颗恒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扁盘密集部分的直径约 10 万光年,中心厚度约 1.2 万光年。银河系中所有的恒星都环绕共同的中心——银心旋转。太阳距离银心约 2.6 万光年,绕银心运行一周约需 2.5 亿年。
    4.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可观测宇宙。
    [特别提醒]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级别相同。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特别提醒]  (1)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高到低依次是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5.太阳系 ①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 ②八颗行星的位置:
    [思维推展]  (1)八大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特别提醒] 月球在环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6.地月系:地月系是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思维推展]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的卫星也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7.月相:月亮盈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
    [思维推展]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8.地球: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思维推展]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是因为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知识要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8.特殊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思维推展]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1、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2、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3、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4、该行星是否有液态的水。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的水。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
    [图表点拨] (1)太阳辐射按波长范围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三部分。 (2)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思维拓展]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思维拓展] 阴天也有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和天气状况没有关系,只不过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少。
    [易错辨析] 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一定丰富,气温一定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热量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很微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我国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分布: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之间;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大致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思维拓展]我国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思维拓展]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的外部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思维拓展] 1、太阳外部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大气层亮度:由高到低为光球层、色球层、日见层。 3、我们平时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就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能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观测仪器才可以看见。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6、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发生在太阳外部不同圈层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及其位置: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3)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和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两者周期:约11年。
    [思维拓展] (1)太阳黑子不黑:由于太阳黑子温度比光球层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2)太阳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黑子数目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峰年时,太阳风强度相应增大。
    知识要点: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 (1)含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图表解读]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③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2、地震波: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之分。
    [图表解读]横波也称“凹凸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在纵波中波长是指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3、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不连续界面:
    [思维拓展]地壳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 39~41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 70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 5~10 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壳: (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特点: ①地壳厚度不均; ②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图表解读] 1、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2、地壳分层:上部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部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3、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8 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 98.04%。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6、地幔: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图表解读]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7、地核: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①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②内核: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图表解读]外核液态物质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8、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3)大气圈的上界:在 2 000~3 000 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图表解读]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9、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图表解读]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要点:1.3地球的圈层结构  
    10、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图表解读]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 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1、地层: (1)含义: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特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3)作用: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图表解读]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2、化石: (1)含义: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 (2)特点: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3)作用: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4)研究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图表解读]化石形成的条件: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只有在特殊条件下,硬体和软体才能一齐被保存下来。例如:密封于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栩栩如生;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发现的保存在冻土中的猛犸,皮毛血肉俱存。其次,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最后,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3、地质年代: (1)含义: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2)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3)划分层次: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代、纪。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4、前寒武纪: (1)时间: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 40 亿年。 (2)深化阶段:按照早晚顺序,前寒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其中,冥古宙为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特别提醒] 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5、显生宙: (1)时间: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阶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3)生物特征: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特别提醒] 从寒武纪开始,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6、古生代: (1)海陆演化:地壳发生剧烈变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2)生物演化: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7、中生代: (1)海陆演化: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2)生物演化: ①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其中一支向鸟类发展;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 ②植物:祼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因此,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
    [特别提醒] 中生代末期,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知识要点:1.4地球的演化  
    8、新生代: (1)海陆演化: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2)生物演化: ①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 ②第四纪出现人类; ③被子植物大发展。
    [特别提醒]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典例探究:  
    1.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_____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西藏拉萨;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睛朗天气,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典例探究:  
    1.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在直辖市中,________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重庆;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
    典例探究:  
    1.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多;因为台湾岛东侧位于台湾山脉的迎风坡,降水天气多,即阴雨天气多,所以年太阳辐射量固然要少;西部则相反,台湾岛西部位于台湾山脉的被风坡,降水天气少,晴朗天气比东部多,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地区要多.
    典例探究:  
    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福岛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提示]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地震发生时,纵波先来到,身体先上下颠赔;横波后来到,感到水平晃动,所以福鸟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先上下颠,后水平晃动,故D正确.
    典例探究:  
    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 。
    [答案提示] 地球的圈层结构纵波比横波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幔
    典例探究:  
    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3)地震波F为 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 、 。
    [答案提示]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休、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液态或熔融状态,固态
    热点•微专题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背景材料]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热点 中国航空——梦之路
    2008年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2016年9月25日,我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落成使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其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对月面巡视探测,实现了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实地勘察。……
    [试题演练](2020年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中继卫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卫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月球探测器减速着陆时采用反推器,而不用降落伞,主要是因为月球上(  )A.无大气  B.地势起伏大C.引力小  D.表面温差大2.在“嫦娥四号”发射之前先发射“鹊桥”的原因是(  )A.月球背面光线太暗B.月球背面距离地球太远C.月球背面通信不便D.为“嫦娥四号”提供能源
    【答案】1.A 2.C[解析]第1题,降落伞需要借助空气的阻力减缓下落的速度,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近似于真空,所以不能用降落伞而要借用反推器进行减速着陆,以达到稳定着陆。第2题,当卫星位于月球背面时会阻挡电磁波,使卫星与地面控制系统失去联系,因此发射“鹊桥”中继卫星是为了维持“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正常通信。
    (2019年安徽阜阳三中调研)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下图所示)。“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第3~4题。
    3.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A.太阳系  B.银河系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4.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它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有固体表面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⑤有液态水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⑤
    【答案】3.D 4.D[解析]第3题,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是可观测宇宙。第4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因此①⑤正确。
    [知识分析]航天发射和回收问题的分析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微专题 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运输等受限小。(5)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6)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发射时间的选择(1)在一天中多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2)我国的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3.发射方向的选择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4.回收场地的选择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无大河、湖泊,森林面积小。
    [试题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国家安全指挥控制系统(ECU911)是整合警察、交通、消防、医疗等7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对应急事件跨部门、跨地域联合处置。2016年4月16日18时58分,厄瓜多尔西北沿海发生里氏7.8级地震,我国帮助厄瓜多尔打造的国家安全指挥控制系统(ECU911系统)在地震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基于此,厄瓜多尔希望中国转让空间技术从而开发自己的卫星,研发更适用于本国的安全指挥控制系统。
    (1)厄瓜多尔具有卫星发射的独特优势,请分析说明。【答案】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厄瓜多尔中部地处安第斯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污染少,空气透明度高,便于卫星跟踪;低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2)厄瓜多尔将在A、B两地中选择一处筹建新卫星发射基地,你认为应选择哪处?请说明理由。【答案】A地:距海近,交通便利,有利于物资运输;地形平坦,利于发射场建设;西部靠海,能大幅度降低发射后未燃尽残骸造成意外的概率,安全性好。(或B地: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距海洋远,水汽少;山区人口少,安全性好。)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地球的宇宙环境】命题视角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太阳系中天体的位置;二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三是月相的识别。
    真题展示1.(2020年上海高考地理)2020年3月28日傍晚,某一中学天文爱好者观测拍下“金星伴月”一幕,当天的农历日期是(  )A.三月初五     B.三月十二    C.三月十九     D.三月廿六
    [解析]蛾眉月是农历的月相,弯弯蛾眉月,形状如同眉毛,由此而得名。蛾眉月可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是在月初的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状。残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月面朝东,呈C状。图中月相月面朝西,呈反C状,由于形状如同眉毛,是新月蛾眉月,是农历初三、初四的月相,因此3月28日的农历日期是三月初五,A项正确。[答案]A
    (2019年浙江4月选考)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的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 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据此,回答第2题。
    2.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根据图2信息可知金星位于西方地平线位置,且观察点位于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即月球背向地球的中点位置),因为金星为地内轨道行星,所以在②处看,金星位于西方地平线上;在①处看金星有时位于东方的天空,有时位于西方天空(但不在接近地平线位置上);③处月球在远离地球的一端看不到金星;④处看到的金星应该位于东方的天空。
    图2时刻金星、木星、火星、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答案]B
    3.(2017年上海高考地理)“椰林婆娑送天舟”。选择海南文昌作为我国又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地貌  C.水文  D.气候[解析]文昌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纬度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小,发射精度较高。文昌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雨天多,不利于卫星发射。文昌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而不利于发射。水文与对卫星发射的影响不大。[答案]A
    【考向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命题视角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考查影响到达地球太阳辐射的因素;二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真题展示(2015年山东文综)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如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云量  B.海拔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解析]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答案]A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①认识主要的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和景观特征 ②理解主要的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③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④认识主要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及景观特征 ⑤ 理解主要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⑥了解风沙活动的成因和危害 ⑦认识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的类型和景观特征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1.外力作用  (1)含义: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2)主要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3)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
    [思维推展]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2.流水地貌:由地表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3.V字形河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 V 字形。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往往形成深邃的峡谷。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4.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思维推展]  河漫滩的形成与洪水活动有关,而洪水的出现频率又各不相同,故常在一条河流上可同时看到由不同重现期洪水所造成的多级河漫滩现象,按高程不同通常又分为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如中国黄河下游河漫滩共有3级,习惯上称为老滩(高滩)、二滩(低滩)和嫩滩。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6、牛轭湖: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思维推展]  牛轭湖形成过程: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2)河岸限制少,河水以侧蚀为主; (3)河床弯曲形成曲流; (4)洪水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7.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图表点拨]  (1)冲积扇分布于河流的沟谷出口处。 (2)呈扇形分布。 (3)由支流流向可知由沟谷口向外地势逐渐变低。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8.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图表点拨]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异同:  二者主要不同在于常年流水还是暂时性流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流引起的山前堆积为洪积扇,常年的水流引起山前堆积为冲积扇。所以说成因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形态有差异而已!他们均在水处山口处。洪积扇形成快,短促,少有季节性或常年河流冲积扇则与季节性或常年河流的冲击有关。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9.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10.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11.江心洲: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图表点拨] 有的江心洲平时出露水面,洪水泛滥时顶部会没入水中,发生泥沙沉积;有的江心洲则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江心洲四面环水,常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些江心洲具有特别的利用价值,如长江口崇明岛、湘江橘子洲等。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12.滑坡: (1)定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条件: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三是植被覆盖差。
    [图表点拨] 滑坡的防范: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②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知识要点:2.1流水地貌  
    12.泥石流: (1)定义: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3)条件: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大量固体碎屑物;三是有大量水流。
    [图表点拨] 泥石流的防范: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1.风力作用: (1)定义: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表现: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3)分布:分布范围很广,干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
    [思维拓展] 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1)二者的影响因素与覆盖范围不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域也较普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风力作用影响因素主要是风,并且局限于干旱沙漠地区。 (2)二者的结果不同: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形成风成地貌。 (3)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风力作用较风化作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力搬运-戈壁,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2.风蚀地貌: (1)定义: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2)表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思维拓展]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3.雅丹地貌: (1)定义:“雅丹”来自维吾尔语“雅尔当”,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2)表现: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图表点拨] 罗布泊地区多姿多彩的雅丹地貌景观,包括垄岗状雅丹、塔状雅丹、柱状雅丹等类型。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4.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表现: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5.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思维拓展] 形成不同形态的影响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植被、沙源等。
    知识要点:2.2风成地貌  
    6.风沙活动: (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思维拓展] 草方格固沙,是将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工具轧进沙中,留麦草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形成矮草沙障。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1.喀斯特地貌: (1)定义: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2.常见的喀斯特地貌: (1)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2)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3)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4)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5)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又称为天坑。 (6)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的,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7)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形成。包括钙华坝、钙华湖等。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3.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分类: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4.海岸地貌类型: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5.冰川地貌: (1)定义: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3)分布: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知识要点: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6.常见的冰川地貌:
    典例探究:  
    1.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____________(填侵蚀类型),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下蚀 “V”形河谷(峡谷)
    典例探究:  
    1.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_______(A 岸/B 岸),适合建码头的是_______(A岸/B岸)。
    参考答案:  B 岸 A 岸
    典例探究:  
    1.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丙处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育于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形成的过程。
    参考答案:  (河口)三角洲(1分) 河流入海口(1分) 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水下坡度变缓,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
    典例探究:  
    1.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丙所在区域常常发育出较大的城市,分析其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  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典例探究:  
    2.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乙地雅丹地貌景观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垄槽相间排列 形态千奇百怪
    典例探究:  
    2.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____,该地海拔高,空气________、为________发源地,________众多。
    参考答案:  丙 稀薄 河流 湖泊
    典例探究:  
    2.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岩石 水文(气候)
    典例探究:  
    2.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丁地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丁地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甲地和丁地石林景观成因不同,甲地主要是由_________作用形成的,而丁地主要是由_____作用形成的。
    参考答案:  风力侵蚀 溶蚀
    热点•微专题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背景材料]2019年,我国九华山、沂蒙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至此,我国已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39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四川黄龙、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云南“三江并流”、中国南方喀斯特等共计14处。
    热点 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这三个的数据我国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有泰山、峨眉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有昆仑山、阿拉善沙漠、克什克腾、敦煌、五大连池、黑龙江镜泊湖、北京房山等共计39处。
    [试题演练]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第1~2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关系不紧密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图中石林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因素主要是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水中CO2、有机酸、无机酸含量及高温多雨的气候等因素。
    3.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重排下列数码以正确描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  )①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答案】C[解析]结合图分析,先是内力作用使地壳抬升隆起(幼年期);接着经外力作用(风力和流水侵蚀),破坏隆起的岩体(青年期);然后继续侵蚀形成雅丹体(壮年期);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消亡期)。
    [知识分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微专题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试题演练]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示地貌类型并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答案】地貌类型:风蚀地貌。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2)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案】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受到风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而形成。
    (3)试分析该地貌的形成条件。【答案】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大,多大风天气,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岩石条件:由于气候条件,导致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破碎。生物条件:植被稀少,对风的阻挡小,风力大;植被稀少导致土壤疏松。水分条件:地表径流少,土壤的黏稠性低易被风扬起,水分少,导致植被少。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 常见的地貌类型判断】命题视角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这些都是高考题中的常考点,选择题、综合题均可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地形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地貌类型的判断、地貌成因的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相关的问题,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2020年江苏高考地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 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2. 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解析]第1题,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第2题,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项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项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项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答案]1.A 2.D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第3~4题。3.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
    4.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解析]第3题,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第4题,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
    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答案]3.B 4.C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学习目标: ①认识低层大气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②掌握地球各层大气的名称、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③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分类、特点及典型表现 ④理解大气的热量传递过程 ⑤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⑥记住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⑦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⑧理解自然界中大气热力环流的表现及形成过程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1)大气:指包围地球的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2)低层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  ②水汽;  ③杂质。
    [思维推展]   大气的作用: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生活在大气圈底部,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成分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2.干洁空气  (1)含义: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主要成分:
    [思维推展]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3.水汽  (1)分布:  ①水平方向: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  ②垂直方向: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思维推展]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下垫面,包括水面、潮湿物体表面、植物叶面的蒸发。由于大气温度远低于水面的沸点,因而水在大气中有相变效应。水汽含量在大气中变化很大,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云、雾、雨、雪、霜、露等都是水汽的各种形态。 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也能放出长波辐射,水汽的蒸发和凝结又能吸收和放出潜热,这都直接影响到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到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4.杂质  (1)分布:在近地面大气中,陆地多于海洋,城市多于农村,冬季多于夏季。  (2)作用: ①使大气能见度变差; ②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思维推展]  悬浮在大气中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小颗粒,它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 (1)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 (2)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煤、油及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物质,以及车辆产生的废气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5.雾霾  (1)雾:当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量,并且有足够的凝结核存在时,多余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之为雾。  
    (2)霾,又称“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 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出现。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表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其中 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霾天气的“元凶”。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6.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分层: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高层大气: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7.大气的垂直分层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7.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8.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原因: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2)降水的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思维推展] 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小。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9.南极臭氧洞  (1)含义:指的是在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的 30%~40%),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就像是一个空洞。2006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已经超过北美洲的面积。 (2)成因:一种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
    [思维推展]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加强国际合作。
    知识要点: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0.逆温现象  (1)含义: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  (2)按成因分类: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
    [思维推展]  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过程: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表现:  ①反射作用;  ②散射作用;  ③吸收作用。
    [图表解读]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2.反射作用:  (1)参与的物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2)作用特点: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无选择性)。  (3)典例: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思维推展]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3.散射作用:  (1)参与的物质: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2)作用特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有选择性)。  (3)典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思维推展]  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4.吸收作用:  (1)参与的物质: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  (2)作用特点: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  (3)典例: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害。
    [思维推展]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5.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思维推展]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6.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思维推展]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知识要点:3.2大气受热过程  
    7.大气逆辐射: (1)定义: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2)作用: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思维推展]  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1)定义: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 (2)分类: ①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 ②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2.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思维推展]  当地面不受热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3.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当 A 地接受热量多,B、C 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 B、C 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 A 地向气压低的 B、C 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都低,形成低气压; 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 B、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4.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在充满平衡流体空间,连接压强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即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思维推展]  (1)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2)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5.山谷风: (1)定义: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2)形成过程: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相反,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思维推展]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6.海陆风: (1)定义: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2)形成过程:昼间地表受热后, 陆地增温比海面快,出现由海洋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 在下层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入夜后,陆地表面辐射冷却, 使陆面气温低于海面,出现与日间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思维推展]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知识要点:3.3大气热力环流  
    7.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通常,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0.5~1摄氏度。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
    [思维推展]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典例探究: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孔明灯俗称许愿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元宵佳节之夜,明月当空,焰火绚丽,一盏盏点燃的孔明灯,带着人们的祈福,徐徐上升,给都市的夜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1)在上图中用箭头画出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气流运动方向。
    解析:  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内部两侧的空气则沿灯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如图所示:
    参考答案:  中间气流上升,向两侧流动,两侧气流下沉,向中间流动。
    典例探究: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二 该地理原理应用范围广泛,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象都与之相关。例如,该原理可以指导我们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3)住在该城市的居民们发现,天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晴朗白天和夜晚,商业区、文化区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不同。该城市商业区、文化区及住宅区的白天大气污染________(较重/较轻),原因受到_____(山风/谷风)的影响。
    解析:该城市商业区、文化区及住宅区的白天大气污染较重,因为该地为山谷地形,根据山谷风的原理,白天山顶山坡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谷底升温慢,盛行下沉气流,工业区污染物不易向上扩散,顺谷风向商业区和住宅区流动,污染较重。
    参考答案:较重;谷风。
    典例探究: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二 该地理原理应用范围广泛,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象都与之相关。例如,该原理可以指导我们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4)由于资金的原因,该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作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轻商业区和住宅区所受大气污染?请列举一项治理措施,并分析原因。
    解析:根据山谷风原理,由于白天盛行谷风,谷底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扩散;夜间盛行山风,谷底盛行上升气流,污染物扩散较快,因此工厂改为夜班,夜晚安排生产,可以减轻商业区和住宅区所受大气污染。
    参考答案:工厂改为夜班,夜晚安排生产。原因:商业、文化住宅位于山坡上;夜晚吹山风,受污染空气影响小。
    典例探究:  
    2.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     ,乙表示     ,丙表示    ,丁表示   。
    参考答案: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散射
    解析:据图可知,甲指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乙从地面指出,表示地面辐射,丙从大气辐射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丁表示散射。
    典例探究:  
    2.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于地球,请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月球没有大气,白天无大气削弱太阳辐射,气温高;夜晚无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低。
    解析:根据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可知,月球没有大气,故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即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低。
    典例探究:  
    2.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请用地理原理解释“高处不胜寒”。
    参考答案: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拔高的地方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拔高的地方获得的地面辐射少,因此气温低。
    热点•微专题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背景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上测得20.75℃的新高温纪录,这是有记录以来南极高温首次超过20℃!2020年2月28日,英国《太阳报》报道,克兰维纳德斯基研究基地(位于南极半岛最北端海岸的加林兹岛上)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研究基地周围出现了“血雪”。这些红色物质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衣藻”的红色藻类。
    热点 全球气候变暖
    这些红色藻类一般生存在冰川、雪地中,在寒冷的冬天,这些藻类会处于休眠状态,当夏天到来,这些冰雪会融化,这些藻类就会开花,展现出红色的花状孢子。现在这些藻类吸收大量的热量,会进一步加快这些雪地的融化速度。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最近发现的埋藏在青藏高原的33组病毒(其中 28 组是新的病毒)也在窥视着全球生物!
    [试题演练]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完成第1~3题。
    1.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③一般只出现在夜晚D.④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2.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被大气吸收的②减弱C.到达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增强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剧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答案】1.B 2.A 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 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A项错误;②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项正确;③是大气逆辐射,全天都存在,C项错误;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D项错误。
    第2题,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可以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①减弱,A项正确;微粒不直接影响被大气吸收的②;因其处于19千米高空,对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传递影响较小,对到达地面的③及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影响不大。第3题,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这些地方具有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更高的温度条件,C项正确。苔原带太阳高度角没有变化,光照不会增强,可能降水增加,云量增多,A项错误。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森林生长,B项错误。降水减少,不利于森林生长,D项错误。
    [知识分析]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图所示B、C之间)。
    微专题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逆温现象的类型和成因注释:通俗地讲,锋面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试题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称之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至地面的距离下限称为逆温厚度,上、下限的温度差称为逆温强度。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各季中均有逆温层存在。据统计,银川市2013~2015年逐月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如图所示。
    (1)据上图概括银川市2013~2015年的逆温时间分布特征。【答案】冬半年逆温强度和厚度大于夏半年;逐月逆温强度变化差异较大,1月、7月、10月、11月20时的逆温强度大于8时的逆温强度,其他月份相反;8时逆温厚度始终大于20时逆温厚度。
    (2)分析银川市逆温在秋冬季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答案】秋冬季多晴天,傍晚后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降低,上层空气温度仍然较高,因此形成逆温层。冬季夜长而昼短,使得日照增温不足,辐射降温时间更长,使逆温层难以被破坏。银川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迟秋早、夏热而无酷暑、冬长而无奇冷,因此逆温在秋冬季发生的频率较高。秋冬季节,银川市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地面保温能力不足,逆温发生频率高。
    (3)说出逆温现象对银川市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答案】不利影响:大气污染现象加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霜冻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有利影响:抑制沙尘暴的产生。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命题视角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该类题主要以热点材料、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科素养方面注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较低。
    真题展示(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如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3题。
    1. 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凌晨0~6时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项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项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项错误;
    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项错误。第2题,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项。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图得知,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故选C。[答案]1.C 2.A 3.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4~5题。4.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5.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解析]第4题,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的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温度较低的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
    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第5题,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答案]4.C 5.A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学习目标: ①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水循环的类型。 ②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③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④理解人类活动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1.水的行星  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思维推展]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97%。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 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2/3 以上。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0.3%。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2.水圈  (1)水圈的组成: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思维推展]   水圈的分布:  ①海洋水:是主要的,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②陆地水:储量较少,但类型多样。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其中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③大气水:分布最广。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3.水循环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及主要环节: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5.洪涝灾害  (1)特点: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2)类型: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3)危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防治措施:
    知识要点:4.1水循环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1.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②寒暖流:与所流经海区相比,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2)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水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
      ③垂直分布规律:由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3)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①调节大气温度:海水增温和降温都慢于大气。  ②由于表层水温上升,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③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2.海水的盐度  (1)概念: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盐度稍低,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盐度偏低。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3)影响因素:  ①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  高纬度海区:蒸发量小,加之反复结冰、融冰,盐度偏低。  ②寒暖流: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③入海径流:在大陆沿海地区,因河流等淡水注入,盐度较低。
      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超过40‰。原因主要有:①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②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③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其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①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②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③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4)海水盐度的垂向分布
      ①同一海区变化规律: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在盐跃层,盐度随深度增加而显着变化;深层均匀分布。  ②不同纬度海区: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高,随深度增加,盐度降低;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低,随深度增加,盐度升高。  ③深度3500米以下,盐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变化不大。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5)盐场的条件:  ①海滩平坦宽广;  ②风力强劲;  ③晴天多,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思维推展]   长芦盐场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海水浓缩;这里盐民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经验。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3.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与温度、盐度和压力都有关系。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2)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附近向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  ②垂直分布:海水在垂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  
      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海水温度和密度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4.波浪  (1)类型:  ①风浪:是常见的波浪,由风力作用产生。  ②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称为涌浪。
      (2)波浪的影响: ①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②重要的海洋能资源。 ③影响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 ④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5.潮汐  (1)含义: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2)影响: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3)应用: ①准确掌握海水潮汐规律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②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 ③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④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⑤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其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6.洋流  (1)概念: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  ②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3)洋流的分布  
    (4)季风型洋流
    知识要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
    知识要点:4.3海洋与人类  
    1.海洋生物资源 (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3)用途 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②提取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的有效成分。
    知识要点:4.3海洋与人类  
    2.海洋矿产资源 (1)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思维推展]   
    知识要点:4.3海洋与人类  
    3.海洋空间资源 (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知识要点:4.3海洋与人类  
    4.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造成海洋污染,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思维推展]   海洋生物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海洋生物是可再生资源,人类务必改进捕捞方式,加大海洋污染整治力度,加大对关键性海洋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谋求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典例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盐度线乙的盐度值应为________;甲、乙、丙三条等值线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两条等值线数值差为1,甲乙丙三条等值线位于亚马孙河的河口处,盐度由河口处向外海逐渐增大,即甲<乙<丙,进而也可判断乙的数值为34‰。
    参考答案:  34‰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口附近淡水稀释,盐度值甲<乙<丙。
    典例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A、B两海区相比,________海区盐度较低,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读图可知,A海区的盐度小于35‰,而B海区的盐度大于35‰,A海区的盐度较低。因为A海区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盐度降低;而流经B海区的赤道逆流为暖流,盐度升高。
    参考答案:  A A处受寒流影响,B处受暖流影响。
    典例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①处等盐度线的分布特征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读图可知,①处等盐度线向高纬突出,盐度较高。因为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蒸发增强,使流经海区的盐度高于同纬度的两侧海区。
    参考答案:   等盐度线向高纬突出 该处受巴西暖流影响,海水的盐度增加,蒸发增强,盐度值高于同纬度的两侧。
    典例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根据海水盐度特征,①地沿岸地区可考虑发展________产业?
    解析:  由上题可知,①地沿岸地区海水盐度较高,可以发展海盐生产。
    参考答案:  海水晒盐;海水养殖。
    典例探究:  
    2.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解析: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收入大,即可知b曲线为热量收入。根据b曲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量收入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参考答案: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典例探究:  
    2.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2)a曲线为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_______。
    解析:纬度高,太阳辐射弱,热量收入小,即可知a曲线为热量支出。热量支出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副热带热量支出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参考答案: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典例探究:  
    2.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3)c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解析:是讨论热量收入与支出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c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因此d区域热量盈余;同理e区域热量亏损。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低纬度热量盈余的海区的水温并没有逐年升高,高纬度热量亏损的海区的水温也并没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进行了交换。
    参考答案: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盈余 热量亏损 大气运动和洋流。
    典例探究:  
    3.某年12月,有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到达上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港A位于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 原因是受到_______的影响。
    解析:根据图中A港的位置特点可确定该港应为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该港口纬度较高,之所以不冻是因为受到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港区海水温度较高。
    参考答案:北大西洋暖流。
    典例探究:  
    3.某年12月,有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到达上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穿过英吉利海峡时风急浪高,货船颠簸摇晃,主要是受到________风的影响。
    解析:英吉利海峡地处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根据题意货船行至该海峡时为冬季(12月),由于冬季海陆温差较大,故此时海峡区西风强劲,风急浪高,导致货船颠簸摇晃。
    参考答案:盛行西。
    典例探究:  
    3.某年12月,有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到达上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感觉船速明显加快了,这是因为________。
    解析:由于地中海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地中海的海水盐度偏高,但海面偏低,故在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向东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向西流入大西洋;再加上此时为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该海区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西南风),而据图所知货轮航行方向为自大西洋进入地中海(自西向东),所以就应是顺风顺水,所以会感觉船速明显加快。
    参考答案: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为密度流,表层的海水向东流;此时又正值受西风带的控制,货轮航行时顺风顺水,所以船速明显加快。
    典例探究:  
    3.某年12月,有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到达上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过苏伊士运河后,进入红海,这里盐度特别高。其原因是______。
    解析:海水盐度的高低受海区气候条件(降水量和蒸发量)和陆地淡水注入量影响较大,所以红海盐度较高的原因是:红海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温度高海水蒸发量大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加之海区又比较封闭,周围几乎无淡水注入(沿岸为无流国),故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参考答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海区封闭,与周围海域海水交换弱;周围是沙漠,几乎无淡水河流注入。
    热点•微专题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分析]1.判断性质(1)方法“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2)图示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微专题 根据等温线判定洋流性质、流向
    2.确定流向(1)方法“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2)图示
    [试题演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t1、t2之间为世界适宜“避寒带”,t1、t2为等温线。读图,完成第1~2题。1.关于t1、t2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    B.t12.A处等温线向北弯曲是因为(  )A.暖流影响  B.海洋的影响C.寒暖流交汇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答案】1.B 2.D[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对温度的影响规律,t2应大于t1。第2题,A处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说明该处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应是受寒流影响。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月份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单位:℃)
    (1)画出大洋西部两支南北流向的洋流。(要求:寒流用虚线箭头,暖流用实线箭头。)(2)图中40°纬线附近大洋西部等温线较东部______(填“稀疏”或“密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P处海域多海雾的原因。【答案】(1)略。(2)密集 寒流与暖流交汇处,表层海水温度水平梯度大。(3)P处海域为寒、暖流交汇处,暖流洋面上暖湿空气流到冷的寒流洋面上,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水循环】命题视角提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示意图考查水循环具体环节的影响因素。
    真题展示(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这是目前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解析]第1题,参照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可知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所以选B项。第2题,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且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故选D项。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的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咸水区,地下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答案]1.B 2.D
    (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1989~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4.不透水面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第4题,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了地表下垫面性质,从而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答案]3.B 4.C
    【考向2 海水运动】命题视角主要考查海水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
    真题展示(2020年7月浙江选考)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甲洋流(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解析]第1题,图中甲洋流是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副极地环流圈,A项错误;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流动,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B项错误;
    西风漂流是在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和极地东风关系不大,C项错误;西风漂流纬度较高,靠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是寒流,D项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应该是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A项错误;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和洋流关系不大,B项错误;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浪高,因此行船时流急浪高,C项正确;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因此没有世界著名渔场,D项错误。[答案]1.D 2.C
    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与植被
    详解要点  1.结合图文材料,能够分析植物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图或植被类型图,了解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区域认知)   3.通过野外观察,认识本地植被的特点及植被类型。(地理实践力)   4.能够举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人地协调观)  6.运用材料,能够分析自然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7.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区域认知) 8.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地理实践力) 9.关注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人地协调观)
    详解教材:主要植被  1、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的分类:  (1)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提示: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详解教材:世界植被分布  
    详解教材:森林  1、分布: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3、特点:  (1)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3)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详解教材:世界森林分布  
    详解教材: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的地区,在大陆东岸因受暖流影响,其分布可延伸至15°—25°,南美洲亚马孙流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热带雨林区;非洲刚果盆地、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亦有分布;亚洲马来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岛南部、印度半岛西南南部、斯里兰卡等地亦有分布。热带雨林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林层众多,终年常绿,森林资源丰富。
    详解教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东部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地区;日本和朝鲜南部;美国的佛罗达半岛;墨西哥北部和巴西东南、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详解教材: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包括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和日本北部、苏联萨哈林岛等地;西欧和中欧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暖湿地区;北美洲五大湖以南密西西比河流域向东至大西洋沿岸,阔叶林有显的季相更替。夏季湿暖,冬季能耐低温,夏季温凉湿润。   
    详解教材: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纬度,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详解教材: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2)类型  ①热带草原:  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  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详解教材:热带草原  位于大陆中央平坦而开阔的平原,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位于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地区。  
    详解教材: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是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世界上分布有三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北美草原区和南美草原区。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欧亚草原区
    北美草原区
    南美草原区
    详解教材:荒漠 1、分布: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详解教材:热带荒漠  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呈宽广的带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
    详解教材: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
    详解教材:环境影响植物  1、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1)大尺度上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2)中尺度上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表现: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详解教材:环境影响植被的分布  
    详解教材: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详解教材:不同区域植被的生态功能  
    详解教材: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
    知识总结:主要植被类型  
    知识总结:主要植被对应气候及其景观特征  
    知识总结:主要植被对应气候及其景观特征  
    知识总结:主要植被对应气候及其景观特征  
    知识总结:世界气候类型与植被的关系  
    典例探究: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1.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稀树草原带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典例探究:
    解题技巧:  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稀树草原带。  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1.B 2.D
    典例探究:
     下图是一张在冬季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4.图中植被主要分布区的热量带为(  )A.亚寒带 B.暖温带C.亚热带 D.寒温带
    典例探究:
    【解析】   第3题,读图,图中有的树落叶,说明有落叶阔叶林;结合该照片是南京紫金山某处景观,图中未落叶树木应为常绿阔叶林。  第4题,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答案:3、B  4. C
    典例探究: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5~6题。5.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6.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典例探究:
    【解析】  第5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  第6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故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
    答案:5.D  6.D
    详解教材:土壤  1.概念: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详解教材: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成土母质  1.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3.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成土母质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气候因素  1.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 10 ℃,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 倍。温度从 0 ℃增加到 50 ℃,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 7 倍。 3.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气候因素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生物因素  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生物因素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地形因素  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地形因素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人类活动  1、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3、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详解教材:成土因素——人类活动  
    详解教材:土壤的改良措施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使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旱耐碱的作物。
    详解教材:土壤保护的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常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详解教材:土壤剖面  1、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主要类型:
    详解教材:土壤剖面解读  
    详解教材: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详解教材: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详解教材:草原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差异  在草地,进入土壤的大多数有机质是来自深处的、纤维质的草根体系。而森林中,落下的树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另一个差异是频频发生的草原火灾,烧毁了大量地上植物和地面凋落物。同样,在许多林下高强度的酸性抑制了一些土壤生物的活动,否则这些生物会将很多地表凋落物混合到矿质土壤中。所以,草原土壤与同等条件下的森林土壤相比,一般都会发育更厚的、有机质分布更深的A层。 森林土壤的特征是它们的大部分有机质都储存在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O层)并具有较薄的A层。典型草原土壤的微生物优势群落是细菌,而森林土壤的微生物优势群落则是真菌。微生物活动的差异影响了将矿物颗粒形成稳定颗粒的团聚过程和养分的循环速率。主要由真菌在酸性森林凋谢物中所产生的有机酸的作用,导致森林土壤在O层或A层下面出现一个代表性的浅色淋溶层—E层。通常草地土壤不会有E层存在。   
    详解教材:森林土就是比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低  
      因为地形、人类活动等原因,一般情况来说,森林土就是比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低.草原不仅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还给土壤累积了有机质.这就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它是钙层土形成的基本过程之一.土壤腐殖质积累,是由草本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而来的,主要是地下死亡部分.地下部分的总量,一般超过地上部分5~20倍,甚至达30倍.腐殖质层积累的厚度为20~100厘米,最厚的可接近2米.腐殖质的含量,高的可达12%以上,低的仅0.5%. 
    详解教材:黑土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详解教材: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详解教材:海南岛土壤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详解教材:中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详解教材:我国典型的土壤
    详解教材:我国典型的土壤
    知识总结:土壤的形成  
    典例探究: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右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4题。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典例探究: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典例探究:
    解题技巧: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第4题,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 2.C 3.C 4.C
    典例探究: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第5~6题。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典例探究:
    【解析】   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项正确。 第6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项正确。
    答案:5、D  6. C
    典例探究: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典例探究: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表层土壤(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8题,免耕直播即在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部分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表层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7.C  8.B
    热点•微专题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背景材料]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全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区,分别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
    热点 黑土地需“加油”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黑土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如果不加以保护,几十年之后,肥沃富饶的黑土地,也许只能残留在记忆之中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五中全会公报则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等。保护好包括黑土地在内的耕地资源,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试题演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D.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强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变化    B.热量条件变化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答案】1.B 2.A[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第2题,从青到黄再到白,从空间分布上看是由沿海向内陆,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四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和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答案】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答案】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 植被与环境】命题视角以图文材料的方式考查两个角度:一是植被分布;二是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真题展示(2020年山东高考地理)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如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第1~3题。
    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 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3. 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项错误。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项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 200~2 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项错误。
    第2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项正确,B、D项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项错误。第3题,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 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 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项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项错误。[答案]1.B 2.A 3.B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改编)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积云出现频率最高地带的自然植被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解析]由题意可知,对流越旺盛,积云越容易出现。热带雨林地带纬度低,气温高对流旺盛,且水汽充足,故容易形成积云。其他三个选项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且水汽相对较少,所以出现频率相对较低。[答案]D
    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改编)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地的自然植被带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解析]该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说明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植被为灌丛荒漠。[答案]D
    (2018年海南高考地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进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第6题。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答案]A
    相关课件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一等奖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一等奖备课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优质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优质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目录CONTENT,85页,经典回顾,88页,89页,90页,91页,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优质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优质备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目录CONTENT,经典回顾,82页,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知识串讲PPT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