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1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2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3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2 文言句式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判断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
    参考译文:
    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以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国君都称了王,做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没有分封诸侯。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1.掌握实词置、并、势
    (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 置:____________
    ②诸侯相并 并:____________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势:____________
    答案:①设置 ②吞并 ③势力(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中,“罢侯置守”是君主想对诸侯做的举措,“罢”和“置”是两个相对的词语,“罢”为罢免、废除,“置”应为设立、设置。联想《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可知,“置”为设置。②句,“诸侯”是主语,“相”是“互相”,作状语,“并”是谓语。联系作品的背景——战国诸侯争霸,再联想《过秦论》中“并吞八荒之心”,可推知此处“并”应是“吞并”的意思。③句,联系语境,可知“其”代指前面的“齐、晋、秦、楚”四国,“势”是“足以建侯树屏”的主语,联想《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可推知此处“势”应解释为“势力”。
    2.掌握虚词所、也、其
    (2)(2023改编,3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所:______词(放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地方)
    ②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也:______词(表判断语气;表陈述语气)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其:______词(他们的;大概)
    答案:①助 放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②助 表判断语气 ③代 他们的(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句,“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谓”意为“所说的”,“所”是助词。②句,从“此所谓”和“者也”可以看出此处是判断句。所以句尾的“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③句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其”在这里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

    3.利用判断句式断句,准确翻译判断句
    (3)(2023改编,6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2分)
    答案: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2分)
    翻译: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判断句式断句和准确翻译判断句。先看断句,“圣人之所能为”是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时”作判断,“非”在两个名词之间,表否定判断。所以“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是判断句,判断句前后必断开。另外“曰”是对话标志词,其后断开。“圣人不能为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每两处1分。再看翻译,要注意判断句“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的翻译。首先将主语和谓语分别翻译,“时”译为“时势”,“圣人之所能为”译为“圣人所能造就的”,中间用“是”连接,加上句中的副词“非”,即得到“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其他部分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失”译为“违背”,“而已”译为“罢了”。判断句式2分,关键词每个1分。
    名师点睛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直接对主语做出判断。那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1.名词性成分做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要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
    2.“……者,……也”“ ……者”“……也”“ ……者也”的结构形式。如《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
    3.“是”做主语。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

         
    省略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夭其绝邪!
    (节选自《欧阳行周文集序》)
    参考译文: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灵芝。每逢欧阳行周写完一篇文章,就会得到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召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都说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平时跟欧阳行周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欧阳君和几位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很佩服他。欧阳行周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事详备:应当让他执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去世了,天难道要断绝文章的传承吗?
    4.掌握实词知、伏
    (4)(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______________
    ②人到于今伏之 伏: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主持 ②同“服”,佩服(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贡举”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知”在此处应该是动词,译为“主持”。也可联想常见词语“知县”“知府”等,推知此处“知”的含义应为“主持”。②句,联系语境,前文说欧阳行周和韩愈、李观才能不相上下,而且“并数百岁杰出”,人们对他的才能是很佩服的,这里的“伏”同“服”,译为“佩服”。
    5.掌握虚词为、者
    (5)(2023改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比君为芝英 为:______词(作;为了)
    ②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 者:______词(……的人;表停顿)
    答案:①介 作 ②代 ……的人(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句,“为”和前面的“比”一起解释为“把……比作……”,“为”应译为“作”,是介词。②句,这里的“相上下者”指和欧阳行周才能相当的人,这里的“者”应译为“……的人”。

    6.利用省略句式断句,准确翻译省略句
    (6)(2023改编,6分)用“/”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2分)
    答案: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2分)
    翻译: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常衮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翻译和断句前注意先粗通句子大意,补全句中缺少的成分;再确定主谓宾,根据语法断句。本题中“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的主语都是前文的“常衮”,分别在“有”“又”“推”“惟”前断开,即可得到答案。每两处1分。翻译时也要注意省略的主谓宾必须补全,本题中各分句的主语都是“常衮”,“推拔”的宾语是“人才”,补全1分。另外,“会”译为“恰逢,适逢”,“诱”译为“引导”,“寒素”译为“家世清贫”,每处1分。
    技巧点拨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考生要想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协调,就必须对省略的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使答案完整。那么如何补充省略的成分呢?
    第一步:按照对译要求呈现已有成分。高考对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以对译为主,那么考生就应根据这一要求,对句子中已经出现的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不得随意添加,有什么,就译什么。比如上题中的“智以闻,诏两责之”一句,考生可先将其对译为“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不必做任何的想象与补充。
    第二步:紧扣句子语法确定省略成分。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来确定当前的译文中少了哪些成分。比如考生通读“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后就会发现,“把”后面少了宾语,“听到”缺少施事,“下诏”省略了主语。
    第三步: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确定了句子中所缺少的语法成分后,就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这些省略了的内容了。“把”什么让皇帝听到呢?从前文“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一句来看,陈智应是把“相詈于直庐”这件事告诉了皇帝,这样 “把”的宾语就有了。陈智“把这件事”让谁听到呢?联系下文的“诏”来看,“闻”的施事应是皇帝,“诏”的发出者也应该是皇帝。


        被动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7)~(9)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祖先)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拦路杀伤了人,因此仇人众多。恰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这代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依仗自己的勇气、势力欺凌别人。后来,(他们)又与豪强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搬到上虞县居住。
    7.掌握实词从、举、即
    (7)(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先尝从军有功 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祖父汎举家担载 举: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诵即充父 即: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参加 ②全 ③就是(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联系《琵琶行》中的“弟走从军阿姨死”,推知“从”是“参加”的意思,句意是“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②句,“举家”为偏正结构,“家”为名词,“举”为形容词,联系语境可知句意是“祖父王汎带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推知“举”是“全”的意思。③句,联系语境可知“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推知“即”是“就是”的意思。

    8.掌握虚词焉、以
    (8)(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因家焉 焉:______词(那里;在那里)
    ②以贾贩为事 以:______词(因为;把)
    答案:①兴起 ②假使(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句,联系《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推知,“焉”在这里作兼词,意思是“在那里”,句意是“就定居在那里”。②句,联系上文“以农桑为业”可知“贾贩”是一种职业,这里的句意是“把经商作为职业”,推知“以”在这里是介词,“把”。
    9.准确翻译被动句
    (9)(2023改编,8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②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恰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①句属于无标志被动句,“封”是指帝王赐人以爵位、土地、名号等,在句中作谓语,而主语“他的祖先”是这一动作的承受者,主语与谓语之间构成被动关系,所以句子是被动句,翻译时应在“封”的原义“封为”前加上“被”,即“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准确译出下列词语: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先,祖先;从,参加。关键词每处1分,被动句式1分。②句是用“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翻译时注意将“被”放在动作支配者前,即译为“被仇人抓住”。另外,翻译时要补全句中省略的主语“他的祖父”,注意准确翻译出下列词语:会,恰好;扰乱,动乱;怨仇,仇人。关键词每处1分,被动句式1分。
    名师点睛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再如,上题第(2)小题中“纯甫晚乃得荐”一句虽无标志词,但主语“纯甫”是“荐”的受动者,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故此句为被动句。
      
    倒装句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0)~(11)题。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参考译文: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逃亡流散,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即位,谢暠返回乡里,供养谢贞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返回朝廷。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祠部侍郎阮卓担任记室,征召谢贞担任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一起主动同叔陵疏远,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去,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府中的属官大都相互牵连而被捕,唯独谢贞和阮卓没有被株连而获罪。
    10.掌握实词朝、相
    (10)(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贞乃还朝 朝:______________
    ②府僚多相连逮 相: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朝廷 ②相互(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可联系《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推知“朝”是“朝廷”的意思,句意是“谢贞才返回朝廷”。②句,可联系《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推知“相”的意思是“相互”,句意是“府中许多人都相互牵连而被捕”。
    11.掌握虚词于、之、与
    (11)(2023新编,3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因与卓自疏于叔陵 于:________词(同;在)
    ②弗之罪也 之:________词(他;不译)
    ③唯贞与卓独不坐 与:________词(结交;和)
    答案:①介 同 ②代 他 ③连 和(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句中的“自疏于叔陵”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叔陵自疏”,意思是“同叔陵自动疏远”。“于”在这里作介词,意思是“同”。②句,“之”在宾语前置句中,既可能是代词,指代具体的对象;也可能作助词,是提宾标志,不译。具体可根据宾语前置的不同结构判断,在“否定词+之+谓语”结构中,“之”是代词,有指代义,在句中作宾语;在“宾语+之+谓语”结构中,“之”是助词,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弗罪之也”,意思是“不怪罪他”。③句调换“与”前后“贞”“卓”的位置,语意不变,推知“与”是连词,“和”,句意是“只有谢贞和阮卓没有被株连而获罪”。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14)题。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参考译文:
    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他)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杀掉,同时杀掉十几个死刑犯,拿着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想私下让太子出城,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我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那些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还不停止索求,我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的你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少傅,应当誓死跟随太子。”

    12.掌握实词类、窃
    (12)(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    类:____________
    ②宦者欲窃太子出    窃:____________
    答案:①像 ②私下(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可联系《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类橐驼者”,推知“类”是“像”的意思,句意是“另外找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杀掉”。②句,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推知“窃”的意思是“私下”,句意是“宦官想私下让太子出城”。
    13.掌握虚词其、且
    (13)(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斩其为乱者以献 其:________词(他的,那些)
    ②且太子傅也 且:________词(而且,因为)
    答案:①代 那些 ②连 而且(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上下文可知,“斩其为乱者以献”中的“其”字,作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些”,句意是“杀了那些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且太子傅也”承接上文“我宋之大臣”,对身份作进一步说明,“且”在此处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14.准确翻译倒装句
    (14)(经典题,4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金人虽不吾索”是否定句,“吾”是代词,本句属于宾语前置句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情况,翻译时要将前置的宾语“吾”调整到动词后,即“金人虽不索吾”,译为“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另外,还要注意准确翻译下列词语:酋,首领;庶,或许;济,成功。关键词每处1分,倒装句式1分。
    名师点睛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倒装句式中的常考形式。对宾语前置句的辨识,考生可以抓如下特征:
    1.主语+否定词+一般代词+动词。如上题中的“朝廷不之罪也”,主语是“朝廷”,否定词是“不”,代词是“之”,动词是“罪”。
    2.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主语是“大王”,“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是“操”。
    3.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动词。如《触龙说赵太后》中“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一句,主语是“长安君”,“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是“以”,动词是“自托”。
    4.宾语+介词+动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一句,宾语是“是”,介词是“以”,动词是“谓”。
    5.主语+宾语+是(之)+动词。如《师说》中“句读之不知”一句,主语省略,宾语是“句读”,动词是“不知”。
    古代汉语倒装句有四种类型
    1、 主谓倒装句。
    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 渺渺兮予怀(悠远茫茫啊我的心思)我的心思‖悠远茫茫。
    2、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⑥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餔也……(《勾践灭吴》
    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孟子•梁惠王下》)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3、 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2)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又羡慕什么呢?)
    ④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现如今又在哪里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4) 、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5) 、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6) 、“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7) 、“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8)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4、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在、把”。
    例如: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比、同、跟”。
    例如:①青……而青于蓝。(《劝学》)
    ②长于臣。(《鸿门宴》)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3).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解释为“用、拿、把”。
    例如: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④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4).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这种情况下,介词“乎”可解释为“在”。
    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固定句式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节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参考译文:
    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魏禧说:游侠因为崇尚义气而使国家陷入动乱,徐君因为崇尚义气而保护了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下级尽心尽职来为上级做事,上下都相处和谐,因而盗贼不能兴起。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大官们贪婪放纵,以武力来监督下属;小官们剥削百姓,既要供养自己,又要供奉上司,小百姓就无人可以依靠了。正当这个时候,一千人的村庄中,一百户人家的村落中,如果有豪门的大人物,崇尚义气看轻钱财,能帮助一方有急难的人,那么穷苦百姓在受饥挨饿的时候有人帮助他们,在遇见战争和强盗时有人可以依靠,就不肯丧失操守而仓促地成为盗贼。又有人敬畏这些人的威望,感怀他们的恩德,不敢胡作非为,不忍心辜负他们。所以乡里有崇尚义气的人,足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过失,从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唉!这篇文章不是只为徐君写的啊。
    15.掌握实词或、利
    (15)(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或:________________
    ②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 利: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的人 ②使……受利(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①句,由“曰”可知“或”为名词,再联想其常用义,可推知“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句意是“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②句,可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推知“利”是“使……获利”的意思,句意是“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
    16.掌握虚词其、乎
    (16)(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
    ①其庶几于是者与 其:____词(他;大概)
    ②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乎:____词(啊;吗)
    答案:①副 大概 ②助 啊(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句中包含固定句式,根据“其……与”的句式,可以判定“其”是副词,在这里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句意是“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②句“嗟乎”表感叹语气,“乎”在这里作助词,可以译为“啊”。
    17.准确翻译固定句式
    (17)(2023新编,3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本句既是固定句式,又含有倒装结构,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其庶几于是者与”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于是者庶几与”,调整语序后很容易看出“其……与”在这里是表推测的固定结构,译为“大概……吧”。固定句式1分,倒装结构1分,句意通顺1分。
    名师点睛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牢记搭配。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上题第(1)小题,“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上题第(2)小题“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为“……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奚(何)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⑥何以伐为? 译: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3.表反问语气。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是很愉悦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这不算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3)“何……为”“奚(何)以……为”可以翻译为“何必……呢”“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4)“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5)“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句: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b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翻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6)“安……哉”,“安……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怎么……呢”。
    例句:a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翻译:(曹操)本来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翻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7)“独……哉”,相当于“难道……吗?
    例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相如虽然才能低,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8)“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9)“(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0)“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4.表感叹语气。
    (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句: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翻译: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的悲惨啊!
    (2)“特(直或止)……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5.表强调语气。
    “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6、表示揣测的语气
    (1)“得无……乎”、 “得毋……乎”、“得非……乎”,翻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与
    (欤)”、 “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2)“无乃……乎”、 “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3)“……庶几……与(乎)”可译为“……或许……吧”
    例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我们君王或许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典例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
    参考译文: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论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一样,这是与时令相适宜的,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违背时势,但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分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023新编,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皇既并天下 既:________________
    (2)理固当然 固:________________
    (3)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非:________________
    (4)然卒王韩、彭、英、卢 卒: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经 (2)本来 (3)认为……不对 (4)最终(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始皇”是主语,“并”是谓语,“既”在这里是副词,表示事情完成的状态,译为“已经”。(2)句,可联系《六国论》中“理固宜然”推知此处的“固”是“本来”的意思。(3)句,“学士大夫”是主语,“之”是代词作宾语,“非”在这里应当是谓语。“非”本身有“不对”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不对”。(4)句,“王”后加人名,“王”活用作动词“封王”,“卒”在这里作状语,译为“最终”。

    2.(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不失时者 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表判断语气 (2)固定搭配,所说的(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人之私智独见”是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被省略主语“此”作判断,所以句末“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2)句,“所谓”是固定搭配,译为“所说的”。

    3.(2023改编,6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2分)
    答案: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2分)
    翻译: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判断句式断句和准确翻译判断句。先看断句,“封建非圣人意也”是以“非”作为否定标志的判断句;“势也”,主语“封建”承前省略,也是判断句。判断句其前后必断。另外,“曰”是对话标志词,其后要断开。每处1分。再看翻译,要注意判断句应译出判断词“是”,同时要译出“非”的否定含义。另外,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实词,“意”译为“本意”,“势”译为“时势”。判断句式每个1分,关键词每个1分。
    典例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李充嗣)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宁王宸濠反,充嗣谓尚书乔宇曰:“都城守御属于公,畿辅则充嗣任之。”乃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遣使入安庆城中,令指挥杨锐等坚守。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贼果疑惧。事定,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言其功。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乃赐敕嘉劳。有建议修苏、松水利者,进充嗣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如翙佐之。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六阅月而讫工。语详《河渠志》。
    (节选自《明史·列传》)
    参考译文:
    正德十二年,(李充嗣)改任应天各府巡抚。宁王朱宸濠造反,李充嗣对尚书乔宇说:“都城的守卫防御交给您,京城附近地区的防卫则由我来承担。”于是李充嗣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向西驻扎在采石矶。(李充嗣)派人进入安庆城中,命令指挥官杨锐等人固守。李充嗣在军营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管粮饷的官吏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反贼果然疑虑畏惧。反叛平定后,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上报他的功劳。当时他已晋升户部右侍郎,(皇上)于是亲自下诏书嘉许慰劳他。有人建议兴修苏、松水利,(朝廷)提拔李充嗣为工部尚书并兼管水利事务。不久,世宗继位,(世宗)派工部侍郎林文霈、颜如翙协助他。(李充嗣)开掘白茅港,疏浚吴淞江,经历六个月后完工。记载详见《河渠志》。
    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 就: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世宗嗣位 未几:__________________
    (3)六阅月而讫工 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赴任 (2)不久 (3)经历,经过(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就”“进”后面接官职“户部右侍郎”,可推知此处“就”是“赴任”的意思。(2)句,“未几”在这里表时间,是“不久”的意思。代入句中,译为“不久,世宗继位”,符合语境。(3)句,“阅”的常见意思是“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但代入原句,句意不通。根据语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经过六个月后完工”,故可推知“阅”在此处意为“经过”。也可联想现代汉语常用词语“阅历”,推知此处“阅”是“经历,经过”的意思。

    2.(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都城守御属于公 于:__________________
    (2)有建议修苏、松水利者 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给 (2)代词,……的人(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联系语境,这句话是李充嗣对尚书乔宇说的,意思是让乔宇负责都城的守卫,自己负责京城周边的守卫,“属”在这里是通假字,同“嘱”,意为“托付”,因此,“于”在这里应译为“给”。(2)句,可联系《阿房宫赋》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两句都是“有……者”的句式,可推知“者”是“……的人”的意思,代入句中翻译,符合语境。

    3.(2023改编,6分)用“/”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3分)
    答案: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3分)
    翻译:李充嗣在军营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管粮饷的官吏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翻译和断句前要注意补全句中必要的省略成分。本题中,句子被省略的主语是“李充嗣”,“传”是谓语,“檄”是宾语,“部内”是状语,后面应断开。“声言”是谓语,“京边兵十万旦夕至”是宾语,后面断开。“趣”是谓语,宾语是被省略的“管粮饷的官吏”,“供饷”是补语,后面应断开。“以绐贼”是目的,前面可断开。每处1分。翻译时,除了要补出省略成分之外,还应注意重点词语,“旦夕”译为“马上,很快”;“趣”同“趋”,译为“催促”;“绐”译为“欺骗”。每点1分。
    典例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喜相戏者,怒而踶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瓶、盂、簦、笠、筐、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选自韩愈《画记》,有删改)
    参考译文:
    混杂古今各种人、物的小画共一卷:骑着马立在那里的有五人,骑着马、穿着铠甲、握着兵器立在那里的有十人,正在蹚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去鞋袜光着脚的一人,因为冷烤火的一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手杖、背着东西,妇人和小孩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有六人。共描绘人物活动三十二项,画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形貌相同的。
    马,大的有九匹;在马当中,又有站在高处的,处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牵着的,因为高兴在一起嬉戏的,因为发怒相互踢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在奔驰的,在跑着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等猎物)的。
    大小牛十一头,骆驼三头。驴的数目除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瓶、盂、伞、笠、方筐、釜一类饮食、穿戴、使用的器物,和投壶、下棋用的器具,有二百五十一件。(画)都委婉细致地画出了它们的妙处。
    1.(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涉者一人  涉:____________
    (2)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  如:____________
    答案:(1)蹚水过河 (2)如同(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可联系《氓》中的“送子涉淇”,其中“涉”是“渡河、蹚水过河”的意思,将“涉”的意思代入“方涉者一人”中,句意为“正在蹚水过河的一人”,语意通顺。故文中“涉”的意思为“蹚水过河”。(2)句由上文“橐驼三头”可知,此处是对驴和橐驼数量的比较说明,故而推断出“如”是“如同”的意思,句意为“驴的数目除了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

    2.(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以:____________
    (2)而莫有同者焉  焉: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和,与 (2)语气词,无实义(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上文写了各种人的姿态,而“以”前后又是表人物的名词“妇人”和“孺子”,所以“以”是连词,表并列,意为“和,与”。将此义项代入原句中,译为“妇人和小孩子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有六人”,符合语境。故句中“以”为连词,“和,与”。(2)句,句意为“没有形貌相同的”,句子结构完整,可推断出“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3.(2023改编,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牵牛的两人,赶驴的四人,一人拄着手杖、背着东西,妇人和小孩子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有六人。
    (2)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马当中有)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在奔驰的,在跑着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等猎物)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句,宾语前置句,“牛牵者”译为“牵牛的”,“驴驱者”译为“赶驴的”;杖,名词活用作动词,执杖;孺子,小孩;载,被车载着。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中,秣,指喂牲畜的饲料,这里活用作动词,吃饲料、吃草料;骑,被动用法,意为被人骑着;骤,马疾步奔驰;走,跑。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随堂普查练15Ⅳ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
    参考译文: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游戏,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有一百多人,都因为犯错误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每天都有进步,又没有什么过错。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他)就辞别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他)就辞别老师而去专门研究学问,王充一写出文章,大家都觉得惊奇。他所读的文章书籍,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言论是对的。
    1.(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闾里未尝让 让:________________
    (2)皆以过失袒谪 过: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责 (2)犯错误(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可联系《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推知“让”的意思是“指责”,句意是“乡邻没有指责过他”。(2)句,由结果“袒谪”可知,句子大意是犯错被罚,“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句意是“都因为犯错误而脱去衣服受责打”。

    2.(经典题,3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言论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言论是对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其论说始若诡于众”中,“诡于众”是“谓语+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正常语序,即“于众诡”,译为“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另外,还要注意准确翻译以下词语:乃,就;是,认为……正确。关键词每处1分,倒装句式1分。
    典例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及母终,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
    (节选自《后汉书·江革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他)年少时父亲过世,与母亲单独生活。正逢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盗贼,有的盗贼想劫持他离开,江革就痛哭哀求,说有老母亲靠他养活,言辞语气非常诚恳,十分感人。盗贼因此不忍心侵害他,有的人竟然给他指引躲避贼兵的方向,于是他们母子都得以在危难中保全性命。
    建武末年,(江革)与母亲回到故乡。等到母亲去世后,(江革)曾经在坟墓旁守墓的小草房睡觉,服丧期满,不忍心脱下丧服。郡守派丞掾替他除去丧服,便请他做官。
    元和年间,天子想到江革的好品行,写诏书给齐相说:“谏议大夫江革,之前因病去职还乡,现在的日常生活怎么样?孝道,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是各种善行的开始。国家每每想到志士,没有不想到江革的。县里用千斛谷赏赐江革,赐给江革‘巨孝’的称号。”从此江革“巨孝”的称号,在天下通行。
    1.(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劫欲将去 或:____________
    (2)因请以为吏 请: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人 (2)邀请,聘请(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可联系《师说》中的“或师焉,或不焉”,其中“或”意为“有的人”,将“有的人”代入“或劫欲将去”中,句子可译为“有的盗贼想劫持他离开”,符合语境。故句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2)句,根据句意及上下文语境,此句的意思应该是“请他做官”,“请”可以译为“邀请”或“聘请”。
    2.(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 以:____________
    (2)行于天下 于: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用 (2)介词,在(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可联系《狼》中的“以刀劈狼首”,其中“以”是“用”的意思,将该义项代入“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中,可译为“县里用千斛谷赏赐江革,赐给江革‘巨孝’的称号”,符合语境。故句中“以”的意思是“用”。(2)句,可联系《赤壁赋》中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其中“于”是介词,意为“在”,将“于”的意思代入“行于天下”中,可译为“在天下通行”,符合语境。故句中“于”的意思是“在”。

    3.(2019辽宁模拟,10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盗贼因此不忍心侵害他,有的人竟然给他指引躲避贼兵的方向,于是他们母子都得以在危难中保全性命。
    (2)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谏议大夫江革,之前因病去职还乡,现在的日常生活怎么样?孝道,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是各种善行的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以是,因此;乃,竟然;得,能够;“俱全于难”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难俱全”。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采分点:归,返回,这里指去职还乡;“……何如”是固定句式,表疑问,译为“……怎么样”;百行,各种品行;众善,各种善行。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杨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1.(2023新编,5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陛下举大纲 举:__________
    (2)公爱我者 者:__________
    (3)足堪养病 堪:__________
    (4)民赖其利 其:__________
    (5)开皇十年卒官 卒:__________
    2.(2023改编,10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石邦宪)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3.(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辞色不善 善:__________
    (2)朝下令 朝:__________

    4.(2023改编,10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绍,字始孙,敦煌龙勒人。少而聪敏。年十二,父命就学,师事崔光。以父忧废业。母又诫之曰:“汝父卒日,令汝远就崔生,希有成立。今已过期,宜遵成命。”绍还赴学。
    太和初,充太学生,广涉经史。十六年,高祖选为门下通事令史,迁录事,令掌奏文集,高祖善之。又为侍中李冲、黄门崔光所知,出内文奏,多以委之。高祖曾谓近臣曰:“崔光从容,范绍之力。”稍迁强弩将军。
    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请征钟离,敕绍诣寿春,共量进止。澄曰:“须兵十万,往还百日。涡阳、钟离、广陵、庐江,欲数道俱进,但粮仗军资,须朝廷速遣。”绍曰:“计十万之众,往还百日,须粮百日。顷秋以向末,方欲征召,兵仗可集,恐粮难至。有兵无粮,何以克敌?愿王善思,为社稷深虑。”澄沉思良久曰:“实如卿言。”使还,具以状闻。后澄遂征钟离,无功而返。
    丁母忧去职。值义阳初复,起绍除宁远将军、带义阳太守。其年冬,使还都,值朝廷有南讨之计,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八座奏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又诏绍诣钟离,与都督、中山王英论攻钟离形势,英固言必克。绍观其城隍防守,恐不可陷,劝令班师,英不从。绍还,具以状闻。俄而英败。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
    入为主衣都统。追赏营田之勤,拜游击将军,都统如故,转任长兼太府卿。绍量功节用,甄烦就简,凡有赐给,千匹以上,皆别覆奏,然后出之。灵太后嘉其用心,敕绍每月入见,诸有益国利民之事,皆令面陈。出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清慎守法,颇得民和。值山胡来寇,不能击,以此损其声望。复入为太常卿。庄帝初,遇害河阴。
    (选自《魏书·范绍传》,有删改)
    5.(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
    B.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
    C.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
    D.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

    6.(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表示古代官职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升级叫升迁、迁授、右迁,降级叫削迁、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
    B.敕,汉时指尊长或官长对子孙或僚属的告诫,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文中指任城王元澄下发给范绍的文书。
    C.屯田,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D.太府卿,官名,南朝梁武帝置,掌金帛财帑;北魏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经隋、唐至宋,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

    7.(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绍不负父命,终有所成。他遵从父亲的遗命跟随老师崔光学习,学业大进,被举荐进太学,博通经史,后被高祖赏识,多次升官。
    B.范绍擅长谋略,研判精准。朝廷两次征讨钟离,范绍都参与了对战时形势的谋划工作,皆认为时机不佳,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
    C.范绍勤于政务,忠心可嘉。他任营田大使,庄稼连年大获丰收;任太府卿,处处减少朝廷的花销用度,深受太后嘉许。
    D.范绍也曾有过失,但瑕不掩瑜。他虽有打击山胡反叛不利的过失,但总的来看,范绍仍然不失为一位才能卓越的大臣。

    8.(2023新编,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又诫之曰:“汝父卒日,令汝远就崔生,希有成立。今已过期,宜遵成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曾谓近臣曰:“崔光从容,范绍之力。”稍迁强弩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3新编,3分)根据第四段,概括范绍在政务方面的特点。

    考点过关
    一、
    1.
    答案:(1)提出,举出 (2)代词,……的人 (3)能够,可以 (4)代词,这些 (5)去世(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结合语境,杨尚希劝皇上不宜过于操劳,认为皇上只需要抓住大的方向,细节应该让臣下去做。“大纲”即大政方针、内容要点,可推知“举”的意思是“举出,提出”。(2)句,结合前文语境,杨尚希关心皇上的身体,所以这里皇上对他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者”在这里作代词,可译为“……的人”。(3)句,可联系《书愤》中“千载谁堪伯仲间”,推知“堪”的意思是“能够,可以”。(4)句,根据前文,杨尚希在当地有一系列惠民举措,所以“其”是指代这些举措的,是代词,译为“这些”。(5)句,可联系后文“时年五十七岁”,推知杨尚希死时五十七岁,“卒官”是“卒于官”的省略,即“在任上去世”,“卒”意思是去世。

    2.(1)
    答案:杨尚希心性宽宏敦厚,再加上他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声,被朝廷重视。
    (2)
    答案: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君主应该亲自处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要注意准确翻译特殊句式。(1)句中“为……所”为被动句式,翻译时要译出介词“被”。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关键词:弘,宽宏;雅望,好名声。句式和关键词每点1分,语句通顺2分。(2)句中“非人主所宜亲也”是以副词“非”和助词“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注意译出判断词“是”,同时译出“非”对判断的否定强调作用。关键词:人主,君主;亲,亲自处理。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杨尚希心性宽宏敦厚,再加上他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声,被朝廷重视。皇上当时每天清晨上朝,到日过中天也不倦怠,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国勤政而折损寿命,周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年益寿。希望陛下举出朝政大纲,责求宰相去完成,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君主应该亲自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脚有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能够养病,委屈您轻松治理蒲州。”于是杨尚希被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策,又引来瀵水,修立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开皇十年,杨尚希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二、
    3.
    答案:(1)友善 (2)早上(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善”在否定代词“不”后面,此处应为动词或形容词,再结合前面的“辞色”二字,可知此处形容人的言辞和神色,推知“善”是“友善”的意思,句意是“言辞神色不友善”。(2)句,“朝”与后文“夕灭尔”中的“夕”对应,推知“朝”的意思是“早上”,句意是“早上下令”。

    4.(1)
    答案:你想造反吗?我视你如锅中鱼而已。你的兵力与云、贵、川、湖的兵力相比,哪个多?
    (2)
    答案:所得的俸禄赏赐,他全部用来招待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资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要注意准确翻译特殊句式。(1)句中有固定句式。“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个……”。另外,要准确译出“釜”即“锅”。句式和关键词每点1分,语句通顺3分。(2)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注意补全。另外,要准确译出“赢”即“多余”。句式和关键词每点1分,语句通顺3分。

    参考译文:
    不久,(石邦宪)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军首领杨珂,剿灭了龙里卫叛贼阿利等人。在这个时候,水西宣慰安国亨依仗人多专横跋扈,拜见上司时,上司言辞神色不友善,他就煽动兵众喧哗而出。石邦宪召见并责备他说:“你想造反吗?我视你如锅中鱼而已。你的兵力与云、贵、川、湖的兵力相比,哪个多?你有四十八个酋长,我铸造四十八个印给他们。早上下令,傍晚就会消灭你。”安国亨叩头谢罪,收敛了跋扈的行为。
    石邦宪生长在黔地,熟悉苗族人的风土人情。他善于用兵,经历过的大小战斗有百十次,(敌人)无不被他摧毁攻破。(他)先后被提升俸禄四次,赏赐银币十三次。所得的俸禄赏赐,他全部用来招待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资财。做总兵官十七年,旗下的士兵都顺从服气,威势震慑蛮中。第二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赠为左都督。
    真题过关
    三、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通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大致了解句意。本句大意是:皇帝因为徐、豫二州民稀地广,下诏书让范绍审度考量地域,另外建一州。范绍认为谯城是地形险要的地方,置州有利,于是建立南兖州。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及对话中的标志词、表时间的副词等;作主语的名词、代词前和表时间的副词前面都要断开;对话标志词“曰”之后一定要断开;另外,句首的语气词“盖”“夫”等前要断开,句末的语气词“也”“矣”“乎”“焉”等其后要停顿。结合语境,可知画线句中“诏”为谓语动词,“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则是其后置状语,为皇帝下诏的理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令绍量度处所”此句不能断开,因为动词“量度”与其宾语“处所”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正确,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有升、降、平级调三种情况。B项错误,文中的敕书不是任城王元澄发出的,而是皇帝。C项正确,屯田是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之一,汉以后,历代沿用此措施,作为取得军饷和税粮的方式之一。D项正确,太府卿是古代掌管财务的官职。故答案为B项。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A项,对应文章的前两段,第一段范绍遵从父亲遗命(汝父卒日,令汝远就崔生),从师学习;第二段他“充太学生,广涉经史”,“高祖善之”,于是他“稍迁强弩将军”,故A项正确。B项,对应文章第三、四两段,范绍两次参与攻讨钟离的军事讨论,均判断不宜出征,而两次出征结果都失败,印证了范绍的判断,故B项正确。C项,对应文章第四、五两段,“处处减少朝廷的花销用度”错误。文中提到范绍“量功节用”,即根据工程量的大小调派财物,以免浪费。对数量巨大的赏赐,范绍都要再次上奏章,验证核实,并不是“处处减少”,故C项错误。D项,对应文章最后一段倒数第三句,范绍因为没能打击山胡而使名望受损,但文中范绍的功绩是主要的,瑕不掩瑜,文章对范绍的总体评价仍是肯定的,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8.
    (1)
    答案:母亲又告诫他说:“你父亲去世的时候,让你到很远的地方去向崔先生学习,希望你有所成就和作为。而今已过丧期,你应当遵从遗命。”
    (2)
    答案:高祖曾经对身边大臣说:“崔光从容任职,全倚仗范绍从中出力。”范绍逐渐被升为强弩将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准确翻译句中的特殊句式。(1)句是省略句,“希有成立”省略了宾语“汝”,即“你”,翻译时要补全,“希望你有所成就和作为”。“宜尊成命”省略了主语“你”,翻译时要补全,译为“你应当遵从遗命”。另外,还要注意准确翻译下列关键词:“就”,动词,本义是“靠近”,此处译为“求教、拜师”;“成立”,古今异义,“成”为“成就”,“立”为“建树”;“过期”,古今异义,应是“过了丧期”。句式1分,关键词每点1分。(2)句前半部分注意语句通顺。“稍迁强弩将军”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迁”表官职调动,和被省略的主语“范绍”之间是被动关系,翻译时应译为“范绍逐渐被升为强弩将军”。句式2分,语句通顺2分。

    9.答案:治政:勤于劝课,收效卓著。谋略:擅长谋略,研判精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作答时需找出文中第四段有关范绍行为的事件,分析概括。文段中,与范绍有关的事件有三件:一是任营田大使时,他“勤于劝课”,庄稼连年丰收,这体现的是“治政才能”;第二件事是朝廷要征讨钟离,命他与中山王研讨敌我形势,范绍认为时机不对,反对攻打,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这体现的是他长于谋略的才能;第三件事是皇帝命他在地广人稀的徐、豫二州之外,再设立一个州所,他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既体现了他的勤政,也体现了他的谋划才能。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范绍,字始孙,敦煌龙勒人。(他)年少时头脑聪明、反应敏捷。十二岁时,父亲让他去求学,师从崔光。(他)因父亲去世废弃学业。母亲又告诫他说:“你父亲去世的时候,让你到很远的地方去向崔先生学习,希望你有所成就和作为。而今已过丧期,你应当遵从遗命。”范绍又继续求学。
    太和初年,范绍成为太学生,广泛地涉猎经书史籍。太和十六年,高祖选他做门下通事令史,后调为录事,让他掌管奏折文书,高祖很赏识他。他又被侍中李冲、黄门崔光所赏识,来来往往的官府文书,大多委派给他。高祖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崔光从容任职,全倚仗范绍从中出力。”范绍逐渐被升为强弩将军。
    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请求征讨钟离,皇帝命令范绍到寿春,共同商量进退大计。元澄说:“此番征讨需要士兵十万人,在一百天内往返。涡阳、钟离、广陵、庐江,我想数道并进,但是粮草、兵器等军用物资,必须要朝廷速速调遣。”范绍说:“总共需要十万人,在一百天内往返,必须准备够一百天用的粮草。从秋天开始,正打算征召,我觉得兵器等物资可以集齐,但粮草恐怕不容易征集够。有兵无粮,拿什么战胜敌人?希望您好好考虑,为国家社稷深思。”元澄沉思很久说:“确实像您说的那样。”使者回朝,把情况都禀报朝廷。后来元澄征讨钟离,无功而返。
    范绍服母丧辞去职位。正值义阳刚刚光复,朝廷起用范绍,任命他为宁远将军,连带任义阳太守。这年冬天,使者回到国都,恰逢朝廷有南讨的计划,征发河北数州屯田士兵二万五千人,加上戍淮兵马总共五万多人,广泛屯田。八座高级官员启奏皇帝,推荐范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范绍在督促耕作上很勤勉,连年大获丰收。皇帝又下诏让范绍出使钟离,与都督、中山王元英讨论攻打钟离的形势,元英坚持认为一定可以攻克钟离。范绍观察钟离的城池防守,担心难以攻下,劝元英班师回朝,元英不听。范绍还朝,把情况都向皇帝报告了。不久元英战败。(后来)皇帝因为徐、豫二州民稀地广,下诏书让范绍审度考量地域,另外建一州。范绍认为谯城是地形险要的地方,置州有利,于是建立南兖州。
    (范绍)进入朝廷成为主衣都统。(朝廷)追赏他营田有功,授予他游击将军一职,都统职位仍旧不变,转任长兼太府卿。范绍估计工程量大小,节约使用财物,剔繁就简,凡是朝廷有所赏赐,千匹以上的,他都另外上书复奏,然后才发出。灵太后称赞他的用心,命令范绍每个月入内廷觐见一次,各项有益于国家、有利于民众的事情,都让他当面陈奏。(范绍)又到地方任安北将军、并州刺史。他清廉谨慎、遵守法令,颇得民心。正逢山胡侵犯边境,范绍不能予以打击,因此损害了他的声望。(他)又进入朝廷成为太常卿。庄帝初年,范绍在河阴被害。

    相关试卷

    考点12 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12 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7《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7《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熟悉常见题型,解题思路点拨,注意作答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6《文言文句子翻译》(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6《文言文句子翻译》(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偏义复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2《文言句式》(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