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01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02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03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共31页。

    诗









    诗词诵读
    知识点: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一)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 古诗概述
    这首诗选自《诗经·小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薇,薇菜,植物名。这段节选描写了戍边战士在还乡路上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二、 理解词语
    ①昔:从前,指出征时。
    ②往:指当初去从军。
    ③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
    ④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⑤雨雪:指下雪。
    ⑥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⑦迟迟:迟缓的样子。
    ⑧载:则,又。
    ⑨莫:没有人。
    三、了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行走缓慢,又渴又饿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人知!诗歌鉴赏
    四、诗词鉴赏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表达了从军将士的思归情怀。原诗共六章,这里节选的是第六章,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随风飘动的姿态,“雨雪霏霏”描绘出雪下很大的情景。二者并用,十分传神地反映了军旅生活的漫长:出征时春意盎然,杨柳枝随风飘动,归来时已是大雪纷纷的冬天。这种以景传情的写法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点。

    (二)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古诗概述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代表作有《鸟鸣涧》《使至塞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二、理解词语
    ①使:出使。
    ②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③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
    北,位于渭水北岸。
    ④浥:湿润,沾湿。
    ⑤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三、了解诗意
    渭城清晨的一场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青青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格外清新。朋友,请再喝一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清晨)、地点(渭城的客舍)和环境气氛(清新)。后两句描写告别的情景,既不刻画送别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宴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诗人劝慰的话语中充满深情,虽带惆怅却又不失雄壮。

    (三)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古诗概述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人用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雨的特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二、理解词语
    ①乃:就。
    ②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③潜:暗暗地,悄悄地。
    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⑤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⑥俱:全,都。
    ⑦晓:天刚亮的时候。
    ⑧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⑨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⑩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
    三、了解诗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的时侯。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万物。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被雨水打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四、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抒发了自己因春雨来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前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直接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三、四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达出了它的润物之神。“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弱,春雨随着风悄然而至,后者说明雨极小。五、六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雨意正浓,而一片昏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显得格外明亮。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猜测。全诗描写细腻、生动,虽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古诗概述
    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呈:恭敬地送给。这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2、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唐)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二、理解词语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⑤最是:正是。
    ⑥处:时。
    ⑦绝胜:远远胜过。
    ⑧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三、了解诗意
    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正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四、诗歌鉴赏
    首句点出早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雨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早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第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对早春景色大加赞美。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早春时那欣欣向荣的景象,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五)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古诗概述
    1、渔者:捕鱼的人。这首的小诗写了在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体谅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词语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往来:来来往往。
    ③但:只。
    ④鲈鱼: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性凶猛,吃鱼虾等。
    ⑤美:鲜美。
    ⑥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⑦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风浪。
    三、了解诗意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诗歌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转移视线,指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鲈鱼虽味美,捕捞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捕鱼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六)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古诗概述
    1、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泊船:停船。泊,停泊。诗题是:停泊在瓜州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词语
    ①瓜洲: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②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③间:隔开。
    ④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⑤数:几;几个。
    ⑥绿:这里是吹绿的意思。
    ⑦还:返回。
    三、了解诗意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遥望,京口与瓜洲之间仅一江之隔,京口与我居住的钟山之间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里。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面两句写的是诗人在瓜洲渡口遥望钟山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翻过几座山就是钟山了。后面两句点明了诗人离家的时间——草长莺飞的春天。他看到春天满眼的新绿,想到春去还会回来,而自己归家无期,思家的愁绪如春天的草一样生长、蔓延。当春风吹绿长江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思家的愁绪。

    (七)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古诗概述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值”是遇到的意思,“不值”的意思是没有遇到人。这首诗描写
    了作者游园未遇主人,却看到红杏出墙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2、 叶绍翁前去游园,结果未遇到主人,从诗题中的“不值”可以看出来,“小扣柴扉久不开”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没有入园,但他没有遗憾,因为他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出”字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3、 诗中写的形象又有哲理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蕴含的道理是: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拦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我还知道蕴含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理解词语
    ①不值:没有遇到人。值,遇到。
    ②应:大概,表示猜测。
    ③怜:怜惜。
    ④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
    ⑤印苍苔:在青苔上留下印迹。
    ⑥小扣:轻轻地敲。
    ⑦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三、了解诗意
    大概是主人怜惜园中的青苔,怕我的木屐齿踏坏了它们,所以我轻轻地敲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但这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
    四、诗歌鉴赏
    前两句交代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诗人发挥想象力,将主人没开门的原因说成怜惜园内的青苔,怕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给下面的诗句做了铺垫。游园不遇本是扫兴之事,诗人却
    笔锋一转,写出了形象鲜明、构思奇特的后两句。“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这首诗不仅别具一格,而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哲理的启示。

    (八)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一、诗词概述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这首词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美好祝福。
    二、理解词语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要。
    ⑥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样子。
    ⑦才始:方才。
    ⑧若:如果。
    三、了解诗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去。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踏上归途。如果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春景,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四、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本词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上片中,“水是”“山是”两句,含义丰富,令人遐想,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黛青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欲问”“眉眼”两句仍从“眉眼”加以生发,灵动而又新奇。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心绪。“才始送春归”点明春天刚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又添了别恨,离愁更深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和“春”相聚,和家人相聚。

    (九)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词概述
    “浣溪沙”是词牌名,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理解词语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③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④子规:杜鹃鸟。
    ⑤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⑥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三、了解诗意
    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潺潺地向西流淌着。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泉冲刷般一尘不染。傍晚,细雨声中,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叫声。
    少年时代呢?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嘛!不要因老去而悲叹。
    四、诗歌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景,词人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抒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怀。下片抒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道出了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词人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情。

    (十)清平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诗词概述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宋代 ,“清平乐”是词牌名。作者黄庭坚写了初夏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强烈的惜春之情。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将春天当作人来写,幻想春的去处,唤春归来同住,最终难见踪影。写出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二、理解词语
    ①清平乐:词牌名。
    ②寂寞:清静,寂静。
    ③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④唤取:叫来,喊来。
    ⑤谁知:有谁知道。
    ⑥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⑦啭:鸟婉转地鸣叫。
    ⑧解:懂得,理解。
    ⑨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三、了解诗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处一片寂静,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有谁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没有人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四、诗歌鉴赏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与它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本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一、 课内古诗词
    (一)(2020春·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古诗《采薇(节选)》,并完成练习。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

    1.将诗句补充完整。本诗选自《 》。“薇”指___________。
    2.《采薇(节选)》诗的前四句情景交融,在“_____”与“____”、“_____”与“_______”、“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对比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____________”表现出战士出征时对故乡、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__________”使我们联想到战士返乡时的哀伤、悲愤。
    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采薇(节选)》没有表达了诗人(  )
    A.对从军路上又渴又饥的厌烦。 B.对征战兵卒的同情。
    C.对战争的厌恶 D.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莫知我哀   《 诗经•小雅 》 植物名    
    2.昔     今     往     来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3.“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既写出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又写出了战士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4.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识记和对古诗背景资料的掌握。《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采薇(节选)》前四句将过去出征时的春意盎然和如今归来时的雪花飘飘形成对比,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依依”是形容柳丝随风轻轻摇曳的样子,在中国古典意象中“柳”与“留”同音,有依依不舍之意。“雨雪霏霏”则表达了战士归来时的哀伤与悲愤。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依依”是形容柳丝随风轻轻摇曳的样子,在中国古典意象中“柳”与“留”同音,有依依不舍之意,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留恋。
    4.本题考查对《采薇(节选)》的理解。《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二)(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完成练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

    5.将诗句补充完整。
    6.《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___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______诗。
    7.诗的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送别时的环境“________”,这样的环境烘托出与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__。
    8.诗的后两句中,一个“_____”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
    5.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6.唐     王维     送别    
    7.渭城     早上     雨天     依依惜别之情    
    8.劝     依依不舍
    【解析】
    5.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识记能力。《送元二使安西》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掌握能力。《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一首送别诗。
    7.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分析能力。《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春天的一个早上)、地点(渭城)、环境(雨天),这样的环境烘托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8.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领悟能力。诗的后两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一个“劝”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全诗紧扣一个( )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 )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10.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案】
    9.喜     知    
    10.不求自来,悄无声息    
    11.C
    【解析】
    9.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朗读诗歌可知,这首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全诗紧扣一个“喜”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知”字用得传神,这里的“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故全诗紧扣一个“喜”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知”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10.考查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诗句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不求自来,悄无声息”的特点,只有“不求自来”,方能说明“知时节”,方能称为“好雨”,只有“悄无声息”,才能说明它是为“润物”而来。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1.考查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前三联描写了实实在在的景物,而末联是想象中的情景,诗人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雨后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是虚写。
    由此可知选项A、B、D说法正确,C说法有误。故选:C。

    (四)(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2.细品诗歌,判断对错。
    (1)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
    (2)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3)“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
    (4)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
    1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14.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幕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     ×     √     √    
    13.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14.诗人用小雨、小草来描摹早春,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皇都”即都城,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便知答案是“长安”。
    (4)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13.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草色遥看近却无”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全古诗
    16.“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的景象。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18.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
    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答案】
    15.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16.来来往往     热闹非凡    
    17.C    
    18.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范仲淹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范仲淹在查看水情时,看到了辛劳打鱼的人,想到的不是鱼的鲜美,而是渔民的艰辛与危险,并作下《江上渔者》一诗,以此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分析】
    15.这道题考查古诗的默写。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确书写即可。
    16.这道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来完成本题。这两句诗写的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鲈鱼鲜美的味道。从中可以知道“往来”指的是“来来往往”,这说明了江岸上热闹非凡。
    17.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这首诗的意思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诗人正是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作了对比,突出了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渔民出生人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险与艰辛,以此突出渔民劳作的辛苦。诗人希望通过本首诗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诗语言质朴,在读的时候用叙述的语气朗读即可。朗读诗句要注意朗读节奏,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即一个意思不能分开读,如“一叶舟”“风波里”不能分开,因此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本题选C。
    18.这道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题下资料与本首诗的内容去思考。作答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迹工整,没有错别字并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完整。

    (六)(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19.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20.诗中描写了_______到______ 路上的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2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是_____,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

    22.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


    23.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4.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说是“一水”“只隔”呢?


    25.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下面吧。


    【答案】
    19.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 王安石    
    20.京口     瓜洲     春意盎然     喜悦    
    21.吹绿     江南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象    
    22.寄托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3.明月何时照我还。    
    24.因为诗人虽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突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解析】
    19.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以及对作者的掌握能力。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20.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诗中描写了京口到瓜州路上的春意盎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1.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是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是吹绿,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江南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象。
    22.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领悟能力。“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结合“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3.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领悟能力。本诗的意思是:(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在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4.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领悟能力。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诗人虽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突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5.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能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

    (七)(2022春·全国·六年级假期作业)阅读古诗,再按要求答题。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______
    (2)小扣柴扉久不开:__________________
    27.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
    B.这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格的记游诗。
    C.这首诗写诗人兴致很高地去拜访园的主人。却吃了个闭门羹,所以情绪低落。
    28.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了你什么样的哲理感受?



    【答案】
    26.爱惜     轻轻地敲    
    27.C    
    28.“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分析】
    2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怜:爱惜。
    (2)小扣柴扉久不开: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小扣:轻轻地敲。
    27.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
    C项鉴赏错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并没有表现诗人情绪低落。
    2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是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这两句诗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八)(2022春·全国·六年级假期作业)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9.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30.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1.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答案】
    29.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30.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1.“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29.本题考查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往往是写景,下片往往是抒情。从内容上看,上片一二句分别写了浙东之水、山,眼波、眉峰二喻形象生动,突出了景美;下片点明题意-送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极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下片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
    3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九)(2022春·全国·六年级小升初模拟)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2.词中描绘的是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33.“唱黄鸡”的意思是(    )
    A.黄鸡报晓
    B.比喻时光流逝
    C.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34.“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意思是:


    3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年少,因此为州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近,人生衰老而叹息。
    【答案】
    32.早春     兰芽、子规    
    33.B    
    34.反问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35.B
    【解析】
    32.本题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
    结合“山下兰芽短浸溪”“萧萧暮雨子规啼”中的“兰芽”“子规”可知,诗词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33.本题考查了字词意思的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故选B。
    34.本题考查了修辞及句子翻译。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谁道人生无再少?”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问句中隐含答案,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35.本题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
    结合诗词内容可知,“门前流水尚能西!”可知,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故选B。

    (十)(2022春·六年级单元测试)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补全词句。
    37.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 D.因风:因为风势。
    38.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39.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40.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答案】
    36.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37.D    
    38.若     因风飞过蔷薇     爱惜、留恋    
    39.拟人     春天     春天    
    40.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
    【分析】
    36.这道题考查词的积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7.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D项中,“因风”指的是“借着风势”,而不是“因为风势”,故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38.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若:如果,表假设。该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词的下阕通过写黄鹂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写出了春已逝,初夏来。因为蔷薇花大多在夏天开放。最后,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惜春、恋春的情感。
    39.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此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想要把春天叫回来一起居住。因此这首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0.这道题考查对惜春诗词的积累。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认真积累,并且能够做到分类积累。

    二、 拓展提升
    (一)(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①,闻说②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④,自缘⑤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闻说:听说。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④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1.这首诗中正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 )
    ②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③本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
    3.“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__________。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答案】
    1.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2.×     √     √    
    3.奸臣邪佞     敢于斗争,为了实现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分析】
    1.这道题考查写作手法。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本诗第一句写飞来峰上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塔,“寻”在这里是长度单位,“千寻”说明很高。因此第一句属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绘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本诗第二句写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从听说鸡鸣时分能看见日出侧面写出了塔的高。
    2.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古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很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在那里看到太阳升起。“闻说”的意思是听说,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作者真正看到的景色,所以①错误。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一切都很渺小。这两首诗所表达的都是站得高、看得远,才不会被遮挡住视线的道理,因此大致相同,②正确。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望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③正确。
    3.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是说皇帝被奸臣邪佞包围就像太阳被浮云遮住了。因此“浮云”在这里指奸臣邪佞。诗中第三句说“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就是说不怕被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联系典故来看,也就是说王安石不怕政治上的奸臣邪佞,是敢于与他们作斗争的。因此王安石有敢于斗争,为了实现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政治抱负。

    (二)(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全古诗。
    5.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
    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色”
    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
    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
    7.诗中揭示了“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5.宋     叶绍翁     遇到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6.C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分析】
    4.这道题考查古诗的积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5.这道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对古诗题目的理解。本诗的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朝代从课本中即可找出答案。在理解题目时,可以结合课本注释进行作答。
    6.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C项中,主人没开门,有可能是怕别人踩坏青苔,也有可能是主人不在家,说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太绝对,因此错误。
    7.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本诗前两句叙述诗人经历的事情,后两句蕴含着题目中阐述的哲理。

    (三)(2021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②接武冈③,送君不觉有离伤④。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⑤。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④离伤:离别的伤感。⑤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8.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诗人通过写沅水连接着武冈,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说明作者心胸豁达,送别友人之时并没有离愁别绪
    C.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D.“同”字表面上写与朋友风雨同行,实际上突显了对朋友的牵挂
    9.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而本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反说”。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反说”的理解。



    【答案】
    8.B    
    9.“反说”指诗人表面上表达自己没有离别之苦,但实际上却从反面道出了异地思念之情。
    【分析】
    8.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仔细朗读本诗可知,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可能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受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因此B项错误。其他项均正确。
    9.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题目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把这两句诗称为“正说”。那么“反说”,从字面上来看应与“正说”相反,也就是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中多次表达出虽然是在送别可是作者却说不觉得悲伤,没有离伤之情。然而读完诗却能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由此可以说本诗是“反说”。

    (四)(2021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②,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指卧病在床。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③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戌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④夜阑:夜将尽。
    10.诗中“僵”与“卧”描绘出了诗人_________的处境,对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不自哀”形成对比,表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
    B.展现了陆游晚年的凄凉与不得志
    11.诗的前两句逐层深入,其中“_______”和“_______”两字体现了这种递进。
    12.判断下列关于古诗后两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志向,读来悲壮苍凉。( )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和命运。( )
    【答案】
    10.年老体衰     A    
    11.不     尚    
    12.①√     ②√
    【分析】
    10.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僵卧”的意思是卧病在床。这表现出了他年老体衰的处境。虽然“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现状是寂寞、窘迫、冷落的,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不自哀”使情绪急转,又显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只需要别人理解他为统一而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即可。这显示出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本题选A。
    11.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僵卧孤村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此时诗人穷居孤村,卧床不起,可他却“不自哀”,展现出了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不仅“不自哀”,还尚且想着再守卫国家,一个“尚”字展现了诗人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不”和“尚”让诗人的情感逐层深入,展现了作者的一腔热血、一颗忠心。
    12.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面两句,写出了因“思”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现实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同时“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付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渴望杀敌报国的志向。因此①②都是对的。

    (五)(2022春·六年级单元测试)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②绮(qǐ)窗:雕刻花纹的窗户。③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3.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4.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
    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15.本诗中_______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


    【答案】
    13.对家乡深深思念    
    14.B    
    15.梅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分析】
    13.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诗中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人,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重复出现,正表现出思乡之深。故“故乡”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14.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要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的写法特点,然后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B项中,这两句诗通过对平常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因此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15.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我”在看到从故乡来的人后,想问一些有关故乡的事情,而最后却只问了家里窗前梅树开花了吗,这株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在写诗句时,知道了要表达的情感,从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两句即可。

    (六)(2020春·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④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6.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的特点。
    17.“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



    18.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 )(填序号)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案】
    16.艰苦     清冷    
    17.“抱”意为 “怀抱”,表现了战士们无心睡眠,随时准备应战的边塞生活,而“枕”显得比较安逸,没有体现出军旅紧张的气氛。    
    18.AB    
    19.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戍边战士的赞扬之情    
    20.戍边战士有着积极奋发、昂扬向上,充满爱国激情的精神面貌。
    【分析】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6.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可以看出,边塞生活是非常艰苦和寒冷的。
    17.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将士骑马的姿势分析,“抱”意为“怀抱”,说明此时战士们是坐在马上抱着马鞍睡觉的;而“枕”更像是平躺着睡,显得比较安逸。结合此时的紧张战争气氛可知“抱”更符合语境。
    18.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本道题没有说是单选题,很多学生容易当成是单选题,这一点要注意。从“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可知边塞生活的艰苦;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可以看出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19.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诗歌一、二句写出了环境艰苦,七、八句写出了戍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0.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去分析戍边战士的精神品质。学生只要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七)(2020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 )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2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答案】
    21.偶   
    22.半消磨     B    
    23.C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古诗题目的理解。细读题目,结合问题中的“有感而发,随感所想”的提示即可答出。
    2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诗人心境的揣摩。通过阅读全诗可以体会到,本诗写的是诗人久居他乡,返乡后的所感,“半消磨”是指原来的很多人、事逐渐消失、消除,让世人感到世事变迁。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还乡的诗人的内心不是悲伤、凄凉和哀怨,只是有些许感慨。
    23.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表达情感和写作方法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全诗内容和关键词。这首诗前两句写人事变化,后两句借景抒情,从“惟有”和“不改”可以看出镜湖水依然没变,表达了作者从未改变的家乡情怀。同时,对照前面的“半消磨”得出,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出眼前的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综上分析,A、B、D三项是正确的,C项不符合本首诗作者的情感基调。

    (八)(2020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24.“尝”的意思是_____,“闻”的意思是_____,“尝闻”写出了人们对_____的关注。
    25.“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_____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_____的迫切心情。
    26.《农家望晴》与《江上渔者》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但在表达手法上有所不同,《江上渔者》主要运用_____的手法,《农家望晴》主要运用了_____的手法。
    27.用自己的话写写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答案】
    24.曾经     听见,听说     天气变化    
    25.持久、执着     希望天晴    
    26.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疾苦     对比     比喻    
    27.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
    【解析】
    24.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可以借助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尝”和“闻”的多种释义,再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结合前两句诗的意思,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2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用查找资料、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题。“鹤立”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又形容翘首企望的样子。由第四句可以得出老人的迫切心情是希望天气转晴。
    26.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和写法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古诗内容和具体诗句。《江上渔者》写的是为了维持生计,在大风大浪里艰难捕鱼的捕鱼人;《农家望晴》写的是正在打麦晒场的农民对云开日出的企望。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以劳动人民为写作对象,表达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两首诗在写法上是有区别的,《江上渔者》通过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作的对比来表达感情。《农家望晴》通过将老农的站姿比作“鹤立”,写出了农民对晴天的企盼,以此来表达情感。
    2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可结合重点词语“尝”“闻”“问”等展开。在第1题中,对重点字词已经进行了分析,可作参考。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单元复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讲义(讲义+检测)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