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01
    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共5页。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巢、苇”等生字。理解“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抓住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想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诗文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意蕴,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想象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现代诗的意蕴。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抓住“倦、驮、翻、妆、剪、眠”等词,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现代诗的意蕴。

    【教学难点】

    结合现代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诗中的“想象美”。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刘大白和徐志摩的有关资料。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

    2.有关课文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幅画,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这是什么景色?

    归纳学生的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并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20世纪20年代,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有《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213,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

     

    三、初读诗歌,感知景物

    1.教师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巢(cháo)、苇(wěi)、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师问:在脑海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四、赏析诗歌,感知意蕴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鸟儿要干什么?处于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样写有何好处?

    (体现了鸟儿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融的词句,学生画出来读一读。

    (倦鸟、驮着、翻、掉、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领悟诗情

    1.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有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融入朗读中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搜集徐志摩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走进另一首现代诗《花牛歌》

    1.复习回顾:回顾《秋晚的江上》,领略秋天夜晚的美丽,体会诗歌中深远的意境。

    2.《秋晚的江上》用一只倦鸟归巢写出了秋晚的景色,道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那么《花牛歌》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画面呢?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吧。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教师强调字音——霸()、占(zhàn)

    2.请同学们自己再小声朗读一遍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根据自己揣摩出的诗境来朗读诗歌,并请同学讲述自己所表达的感情。(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朗读以及讲述。各小组代表轮流进行。)

    4.总结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

     

    四、深入诗歌,体会诗情

    学生默读诗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交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活动的画面。)

    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

    哪几个字写出了花牛的活动?

    (“坐”“眠”“走”“做梦”几个动词,把花牛在草地上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场面写出来了。)

    哪些词突出了诗歌的意蕴?有什么好处?

    (“压扁、霸占、甩、偷渡”几个词突出了诗歌的意蕴,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机。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悠闲自得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轻松自在。)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花牛在草地上活动的情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本课我们学习了《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虽然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不太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一种积极向上,一种悠闲自得。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一些这样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唯美的意境 真挚的感情

    花牛歌自由自在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2.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秋晚的江上》:教师点拨学生理解“倦了、驮着、红颜”词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交流诗人描绘的秋晚江上的画面,并结合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心情。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不足之处] 1.在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按现有的条条框框来进行诗歌背诵教学,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

    2.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但是,有的语文老师本身虽然具备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教起诗歌来,却过于理性化,缺少教学诗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常作图解式的分析,缺少对诗歌的意境赏析,更难以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诗歌了。

    3.没有适当地补充与教学诗词相关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果能深入品读、比较、揣摩、赏析,通过这种有效训练,会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特点。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