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01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02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03
    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本册综合导学案,共10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活动,自我检测,变式练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认识直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 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学习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学习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米尺
    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
    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学习设想:
    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学习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线段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2)、全班汇报
    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
    二、量线段
    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画线段
    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
    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数线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 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习设想:
    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8+5 30+19 37+50 23+6 45+5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9页“做一做”和第10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

    学习设想:
    1、 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
    2、 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组织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问题一: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
    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1页“做一做”和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3——5题。

    四、变式练习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学习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4、15页,6——10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15页7、8、9题。
    2、全班交流
    (1)第7、8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第9题: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14页第6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
    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完成15页第10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三、自我检测
    课堂作业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学习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主要研究一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2)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课本页20练习三第5、6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学习设想:
    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学习难点。首先,充分利用“个位上6-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8页例2。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与例1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6-8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页20练习三第1——4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学习设想: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学习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9页例3。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复习引入
    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
    (2)用小棒摆一摆50-24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0-4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和50-24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7——10题。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学习设想: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
    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
    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3页“做一做”
    2、课本24页第1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24页第2题。
    2、猜一猜。
    我比30少3。
    我比8多13。
    我加上20就是60。
    我减少15就是50。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学习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2页,11——13题,24、25页4——8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22页11、12题,练习四第4、8题。
    2、全班交流
    (1)第11、12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第4、8题:“开火车”说答案。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25页第6、7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2、完成22页13题,25页第5题。
    (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
    (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

    三、自我检测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习设想: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6、27页。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连加学习
    1、交流: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交流并总结。
    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连减学习
    1、交流: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6页“做一做”,27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习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8页。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
    4、小组讨论:
    (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5、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男女生比赛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2、4、5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0页练习五。
    2.

    3.

    4.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法估算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数感。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学习设想: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2、充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贴近生活 感受估计
    ⑴猜价格游戏:学校买回一些运动器材,请大家猜猜价格。
    出示:羽毛球拍、篮球、呼拉圈图和价格。
    ①猜羽毛球拍的价格:
    学生第一次猜价格(学生是乱猜)。
    师:透露一点,接近30元。
    学生第二次猜测:29、28 、27 、31、32……
    师:大家猜得都很有道理,这些数都接近30,我们说它大约是30元,这个羽毛球拍的价格是28元。
    ②猜篮球的价格:大约是40元,让学生猜(猜中后出示43元)。
    ③猜呼啦圈的价格:大约是20元,猜价格。
    ⑵如果这三样体育用品各买一个大约要带多少钱呢?
    ⑶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几十几的数看成整十数,如71看作70 ,53看作50,88看作90,算出大约的数,可以更简洁、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 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妈妈带小明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 28元 烧水壶 43元 水杯 24元)妈妈问小明带100元钱够吗?大家帮帮小明好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 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妈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全班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3、如果我想知道我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可以怎样检验呢?(笔算验证)

    三、自我检测
    1、课本31页“做一做”。
    2、课本32页练习六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①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
      跑 步 的38人,打球的29人,转呼啦圈的22人
      ②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1个号码布,(板书:61)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为什么?
    2、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
      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他报的项目是转呼啦圈,这一段时间来他在练习转呼啦圈。
      出示:小亮计划三天转100个,昨天转了29个,今天要转42个,两 天大约转了( )个。小亮第三天大约还要转(  )个。
    3、比赛结束后,为了表彰这次运动员出色的表现,我们班准备用60元钱的班费作奖金,可这些运动员不仅爱体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而且也非常的有爱心,他们说要用这60元奖金去买一些礼品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送些什么好呢?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出示货架: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分小组设计购物方案。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设想:
    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三、自我检测
    1、完成课34页1——4题。
    2、课本35页练习七第8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5页第5、6题。
    2、课本33页第2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学习设想: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
    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学习设想: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
    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
    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3页“做一做”
    2、课本24页第1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24页第2题。
    2、猜一猜。
    我比30少3。
    我比8多13。
    我加上20就是60。
    我减少15就是50。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学习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2页,11——13题,24、25页4——8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22页11、12题,练习四第4、8题。
    2、全班交流
    (1)第11、12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第4、8题:“开火车”说答案。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25页第6、7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2、完成22页13题,25页第5题。
    (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
    (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

    三、自我检测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习设想: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6、27页。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连加学习
    1、交流: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交流并总结。
    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连减学习
    1、交流: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6页“做一做”,27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习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8页。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
    4、小组讨论:
    (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5、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男女生比赛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2、4、5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0页练习五。
    2.

    3.

    4.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法估算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数感。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学习设想: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2、充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贴近生活 感受估计
    ⑴猜价格游戏:学校买回一些运动器材,请大家猜猜价格。
    出示:羽毛球拍、篮球、呼拉圈图和价格。
    ①猜羽毛球拍的价格:
    学生第一次猜价格(学生是乱猜)。
    师:透露一点,接近30元。
    学生第二次猜测:29、28 、27 、31、32……
    师:大家猜得都很有道理,这些数都接近30,我们说它大约是30元,这个羽毛球拍的价格是28元。
    ②猜篮球的价格:大约是40元,让学生猜(猜中后出示43元)。
    ③猜呼啦圈的价格:大约是20元,猜价格。
    ⑵如果这三样体育用品各买一个大约要带多少钱呢?
    ⑶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几十几的数看成整十数,如71看作70 ,53看作50,88看作90,算出大约的数,可以更简洁、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 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妈妈带小明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 28元 烧水壶 43元 水杯 24元)妈妈问小明带100元钱够吗?大家帮帮小明好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 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妈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全班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3、如果我想知道我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可以怎样检验呢?(笔算验证)

    三、自我检测
    1、课本31页“做一做”。
    2、课本32页练习六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①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
      跑 步 的38人,打球的29人,转呼啦圈的22人
      ②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1个号码布,(板书:61)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为什么?
    2、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
      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他报的项目是转呼啦圈,这一段时间来他在练习转呼啦圈。
      出示:小亮计划三天转100个,昨天转了29个,今天要转42个,两 天大约转了( )个。小亮第三天大约还要转(  )个。
    3、比赛结束后,为了表彰这次运动员出色的表现,我们班准备用60元钱的班费作奖金,可这些运动员不仅爱体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而且也非常的有爱心,他们说要用这60元奖金去买一些礼品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送些什么好呢?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出示货架: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分小组设计购物方案。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设想:
    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三、自我检测
    1、完成课34页1——4题。
    2、课本35页练习七第8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5页第5、6题。
    2、课本33页第2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学习设想: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
    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课题:观察物体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学习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学习设想:1.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2.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
    课题:对称图形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学习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
    学习设想:1.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2.
    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本质特点。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前导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探究活动: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 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学习“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
    2、 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
    课题: 镜面对称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学习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学习设想:1.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2.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前导学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 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6)、小结。
    2、 看镜子写时间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2、 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
    课题:七的乘法口决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7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学习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学习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学习设想:通过分组拼摆七巧板,编出7的乘法口诀

    学前导学: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探究活动:拼摆七巧板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3、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 四人小组背 开火车背 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
    □+◎=35 ◎=( )
    ◎+○=45 ○=(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7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73~75页,练习十六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学习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学习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学习准备: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学习设想: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六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 三七( )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 )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倍的认识
    课题:倍的认识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学习准备:
    若干小棒。
    学习设想: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摆小棒,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探究活动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独立摆小棒,理解“倍”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学习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图。
    学习重点: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2、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学习难点:
    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语句。

    学习准备:
    教材中的主题图。
    学习设想:1.复习引入,巩固倍的概念,为新知做好铺垫。2.尝试着让学生自行解决例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3.用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学前导学: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探究活动:自己解决教材第77页例4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算练习。
    6×7 5×6 7×4 3×5
    4×6 5×5 6×3 2×6
    7×2 3×7 7×7 2×4
    6×6 4×4 5×2 3×6
    2、回答。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4可以说成( )的( )倍。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学习例4。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和同桌进行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根据教师指向的问题,先独立解决。
    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全班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画出线段图。
    三、学习效果测评
    引导完成教材78页1~3。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课题:7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第78页练习十七第4—9题。
    学习目标:
    1、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记住7的乘法口诀。
    3、带着练习用口诀计算和巩固两步式题的练习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7的乘法口诀。
    学习设想:1.通过复习,让形式达到熟记口诀。

    学前导学: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练习第4—9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7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令。

    二、指导练习第4—9题。
    1、第4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多少”数量关系的抽象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
    2、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7×6+7 7×4-4 7×2+7
    7×7-7 7+6+7 5×7+5
    3、指导练习第7—8题。
    三、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8的乘法口诀

    课题: 8的乘法口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80页例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学习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学习准备:
    教材主题图。
    学习设想:1.通过列式解答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2.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探究活动: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的5倍是多少?
    2)4的3倍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0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 三八( ) 四八( )
    五八( ) 六八( ) 七八( )  八八(  )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81页1~4题。
    2、独立完成81页5题。
    3、背诵8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36=□×□ 24=□×□×□    36=□×□×□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8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学习设想: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学前导学: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82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七题。
    1)先在书上练线,找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答案。
    2)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
    3、引导完成8~9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0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三、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16=8×□ 5×7+21=7×□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课题:8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第83页11—15题。
    学习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能熟练背诵8的乘法口诀。
    2、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学习设想: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学前导学: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第83页11—15题。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了令。
    2、背一背。
    3、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4、第13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5、第14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现实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联系解决问题。应先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再画示意图,帮助解答。
    二、拓展练习
    (补充相应的练习)
    1、 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2、 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 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3、 24=□╳□=□╳□ 16=□╳□=□╳□
    4、 6+☆+☆+☆=30 ☆=( )
    三、课堂随练。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9的乘法口诀

    课题:9的乘法口诀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84及练习十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学习设想:1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2.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学前导学: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探究活动: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学习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 )六二十四 二( )十四
    七( )五十六 ( )八四十
    ……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 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页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等。
    2、练习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9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86~87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设想:1.谈话引入明确提出学习任务。2.强化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复习巩固其他表内乘法口诀,体会口诀的作用。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第86页第5,8,9题,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6页第5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填出所缺的文字,将口诀补充完整。
    (2)、选择一句口诀说出可以列出什么乘法算式。(要求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3、 引导学生完成第8、9题,
    (1)、观察第8题的图意,引导学生说出图的意思,重点是理解出工有几个3。
    (2)、学生列出算式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并改正。
    (3)、第9题,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6、10题。
    2、 随堂练习。
    三、 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
    课题:练习 课型:练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87页。
    学习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学习重点、难点: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学习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学习设想:1.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2.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学前导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本P87页第13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 )或( )
    (2)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
    (1)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四、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乘法口诀表
    课题:乘法口诀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88~89页
    学习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学习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设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学前导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学习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整理和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90页。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学习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习设想:1.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探究活动: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学习过程:
    一、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0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习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习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五、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实践活动
    看一看 摆一摆
    课题:实践活动 课型:实践活动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92、93页。
    学习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学习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六个图钉
    学习设想: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学习过程:
    一、观察物体。
    1、生: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说一说一样吗?
    (1)展示卡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让学生辨认。
    (2)再展示椅子的前面、侧面、后面情况再来让学生辨认。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3、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听完故事,小组讨论汇报。明白了什么道理。
    4、小结:观察物题时要做到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观察物体。
    二、动手拼摆。
    1、拼摆基本图形
    (1)、用桌上的学具摆出学过的图形。
    (2)、介绍自己拼摆的图形。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师 :出示范例,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1)、生认真观察发现。
    (2)、小组合作用最少的小棒,摆出最多的图形,看谁的办法最巧妙。
    (3)、展评学生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
    (1)、学生制作活动角。同时玩一玩,玩时能发现什么?
    (2)、按要求转出角。小组讨论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
    (3)、让学生用活动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4)、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角。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 玩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统计(一)
    课题:统计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 P94、95。
    学习目标:
    1、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
    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学习设想:1.兴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2.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3. 分析统计表,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学前导学:本节课要探究的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主要问题:

    探究活动:完成统计图

    学习设计:
    一、兴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1、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或用表格文字打钩:
    小猫
    小狗
    小兔
    小鸡




    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
    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Ο等”)
    2、 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
    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 的?
    (统计图不够清楚)
    (2)、探索完成统计图
    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
    (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
    (3)、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研究研究。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
    学生活动
    反馈:请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
    预计:A、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即往上涂)
    B、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
    C、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个表示2个。(不能只是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
    小朋友内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
    (4)、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5)、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学生活动。
    (6)、交流,展示。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
    师: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 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
    学生汇报。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 小结:小朋友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6、 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
    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
    (1)、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
    (2)、完成P97(2)
    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
    (3)、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
    (4)、学生活动。
    (5)、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
    (6)、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你表现得怎样?
    五、 外延伸
    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统计(二)
    课题:统计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P96、97、98。
    学习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
    学习准备:
    图、表等。
    学习设想:1.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2.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3.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学前导学: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集体练习P96练习二十二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师生 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1)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2)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3)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
    1、出示97页2题
    (1)同桌观察理解
    (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1、p97页3题 4题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
    (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 展示师生互评
    六、 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课题: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99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习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学习设想:1.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3.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学前导学: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探究活动:摆数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课题: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100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学习设想:1.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2. 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学前导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探究活动:玩猜一猜的游戏
    学习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课题“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设想: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2.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3.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探究活动:完成第105页第1题,107页第10题。
    一、 基础知识
    1、 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 学生小组内交流。
    3、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
    二、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102、106、107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 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设想:1.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2.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探究活动:完成107页第12,13题,109页地16题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 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 教师抽查。
    4、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二、 实际应用
    1、 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 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 课堂总结
    四、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103、106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准备:图,尺子等。
    学习设想:1.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探究活动:完成106页第7、8题。

    学习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 随堂练习。
    四、 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课题:观察物体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P103、104、109页。
    学习目标:
    1、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学习设想:1.借助小汽车和图片全面回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互评,培养学生讲解的技能和倾听的习惯。2. 通过回忆、交流、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掌握。


    学前导学: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完成103页第7题。


    学习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说一说
    (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
    1、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 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拓展练习
    1、 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课题:“统计”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内容:课本P104、10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学习设想: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1、 探究活动: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统计
    1、 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二、拓展练习
    2、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3、 随堂练习。
    4、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相关学案

    小学数学8 数学广角——搭配(一)精品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8 数学广角——搭配(一)精品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精品学案,共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精品学案,共4页。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