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册0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册02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统编版历史必修上册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品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品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列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国家状态
    (1)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将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赵、韩、魏三家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民族关系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
    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了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了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在各地涌现。
    3、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历史影响: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儒家学派创始人。
    (2)核心观念是“仁”,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
    (3)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整理了五经。他的弟子将其主要思想和言论整理成了《论语》。
    2、老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本原论:“道”,追求天人合一,主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辨证法,揭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各国统治者招揽并重用人才,士人的活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主要内容: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练习题
    1、《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5、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 (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答案
    列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1、国家状态
    (1)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将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赵、韩、魏三家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民族关系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
    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了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了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在各地涌现。
    3、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历史影响: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儒家学派创始人。
    (2)核心观念是“仁”,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
    (3)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整理了五经。他的弟子将其主要思想和言论整理成了《论语》。
    2、老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本原论:“道”,追求天人合一,主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辨证法,揭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各国统治者招揽并重用人才,士人的活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主要内容: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练习题答案
    A
    B
    A
    D
    5、【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相关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上节回顾,目标导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共6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