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能实现与受众互动的多向传播。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B. 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C. 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D. 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 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C. 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 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B.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C. “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D. 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这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答案】1. D 2. B 3. B
    4. 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 ①案例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
    ②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③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错误。由原文“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可知,原文说的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
    B.“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错误。由原文“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
    C.“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错误。由原文“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可知,原文说的是“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B.“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错误。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由文中“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可知,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为比喻论证,“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为举例论证,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点评案例特点的能力。
    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
    结合“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可知,案例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
    “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说明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 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 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了过封锁线的危险。
    D. 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 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 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 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小说也没有交代革命者具体姓名。《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请结合文本赏析革命者群像特征。
    9. 文中没有写与敌人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大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②阿张,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
    ③五位客人,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兼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④群像特征: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
    9. ①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加快。
    ②突出人物形象。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出色。
    ③突显主题。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
    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
    B.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
    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和人物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大孩子:根据“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知,大孩子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阿张:根据“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可知,阿张是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
    五位客人:根据“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可知,五位客人是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肩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群像特征:根据“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可知,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方面:根据“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可知,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紧凑,层层推进。
    人物方面:根据“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知,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出色,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题方面:根据“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可知,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
    读者感受方面:紧张的氛围逐步强化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随着叙事节奏的紧凑而紧张,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10.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举进士第”与“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 “讽弹奏之,请绌去”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C. “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D. “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 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D.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 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C. 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D. 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15. 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B
    14. (1)(范讽)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
    (2)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
    15. ①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
    ②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考中;成功。句意:考中进士。/不要让事情做不成功。
    B.“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去掉,革除;距离。句意:范讽上书弹劾钱惟演,请求将他罢免。/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
    “王陵埽”是“河决”的地点,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民”是“持去不复争”的主语,应在“民”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错误。“兼”不是“代理官职”。兼是“兼任”;署、假、摄、行指代理官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错误。由原文“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可知,范讽是调宰相王曾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贷”,借出;“比”,到了;“输”,偿还(交出)。
    (2)“百度”,各种法度;“如”,按照;“故事”,旧例。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可知,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
    由原文“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可知,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参考译文:
    范讽,字补之,因先辈功劳补任将作监主薄,任平阴县知县。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范讽辩才出众,爱出风头,但是处理问题能自己做主,属吏不敢欺骗他,任知县时照顾贫弱的人,至于强横的大户人家,则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考中进士,升任大理评事、淄州通判,当年发生干旱,蝗灾严重,别的作物都不能成活,百姓认为蝗虫不吃豆类,还可以种植,却担心没有种子,范讽巡视到邹平,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县令争论说不可以(这样做),范讽说:“有责任,与县令无关。”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调任梁山军知军,因母亲年老没有赴任,获任郓州通判。朝廷下诏将黄河决口处填堵,州中征集百姓上缴(堵塞决口用的)草把和竹木土石,而城镇居民与农户(数量)相同,范讽说:“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况且诏书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现在却等同征收,这是主管官员的失误。”立即改动布告,让富人交纳三分之二,并请朝廷下令各州以郓师为表率,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调任广济军主管,百姓躲避水灾,住在堤上,凡是在官府服徭役的,范讽都让他们回去保护自己的家,并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租赋。连续升迁至太常博士,出任青州知府,两次提升担任了户部郎中。当时山东闹饥荒,宰相王曾,家中存粮很多,范讽从他家拿出几千斛救济饥民,并奏请朝廷派出使者安抚京东。进入京城任右谏议大夫,暂代御史中丞。钱惟演提议献、懿二位太后应祔祭祀真宗庙中,范讽上书弹劾钱惟演,请求将他罢免。宋仁宗不听,范讽拿着委任状对皇帝说:“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交还奏任状,不敢再担任御史中丞了。”皇帝不得已同意他的提议,范讽才告辞出宫,于是将钱惟演贬到随州。当时拟定章懿皇后谥号,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中午时分仍不肯到场,范讽弹劾张士逊和杨崇勋,二人都被撤职。调任保信军,允许他在舒州居住为母亲守丧,又允许他回到齐州。服丧期满,升任光禄卿、陕州知州。进京见皇帝说:“元昊不可攻打,只派兵守住要害之处,抵抗侵犯、掠夺,时间长了(元昊)自会臣服。如果整顿内政,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又任给事中,去世。
    (二)古诗词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由杭州在中国东南部的历史地位,引出与杭州紧密相关的西湖,同时引出了怀古思绪。于大处落笔扣题,气势十足。
    B. “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 ”一气直贯,从人为与自然两个角度展开对西湖风光的铺叙,寥寥几笔,写尽西湖之美。
    C.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三句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对后文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起到了过渡作用。
    D. “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三句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为百姓造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将作者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17. “十里荷花”与“三秋桂子”在柳永《望海潮》和本词中都有出现,它们在这两首词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本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对后文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起到了过渡作用”错误。“登临形胜”三句,一方面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另一方面又用“发挥英气”将“感伤今古”之情陡然刹住,为后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余地。下文的颂扬与抨击政治态度明朗,气势磅礴,激荡人心,主要是“发挥英气”的内容,故而“进一步抒发感伤今古之情”说法有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
    本词中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四周群山之青翠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乐衬哀,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又带来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使百年南渡”四句,以“使”字领承上文,从其因果关系中,写出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这种倒退的历史现象,该是多么令人沉痛。作者借咏西湖风光,站在政治斗争的高度,总结出一条南宋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激起人们的深思,也表达作者对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愤恨。
    18. 理解性默写。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消磨时光的生活状态。
    【答案】 ①. 忳郁邑余侘傺兮 ②.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废池乔木 ⑥. 犹厌言兵 ⑦.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⑧. 晴窗细乳戏分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忳”“侘”“傺”“扪”“胁”“膺”“废”“矮”“乳”。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任务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外漂泊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① ,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
    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② 。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③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④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萍水相逢 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B. 不期而遇 浩如烟海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C. 萍水相逢 灿若繁星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D. 不期而遇 灿若繁星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尽管人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好
    B. 不管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C.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人们的小日子也越来越红火美好
    D. 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B.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答案】19. B 20. D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此处是说在他乡与故乡的人意外碰见,选用成语“不期而遇”更合适。
    第二空,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灿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此处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之多,选用成语“浩如烟海”。
    第三空,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废寝忘食:形容非常勤奋专心。此处和“处理国事”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废寝忘食”。
    第四空,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根据语境确定对象是景物,应该搭配成语“历历在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本题应注意前后文衔接,结合括号前“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括号后“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可知,括号之前的内容讲人们生活变好,括号之后的内容讲乡味,据此推出所填写的内容的第一句要与生活相关,讲人们生活怎么样,第二句讲乡味。据此排除AC;
    根据前文“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推断此处应该是转折关系。B项的关联词是“不管”,是条件关系。还有根据前文可知,此处“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B项是“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不确定人们日子是否向好的方面发展,与前文语境不符合,排除B。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该先寻找,再建造,改为“寻找并建造”;
    二是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加上“它”;
    三是搭配不当,“培育……文化和历史”搭配不当,将“培育”改为“孕育”。
    故选C。
    任务二:
    22. 在不同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假如由你负责策划一场讲座,为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场,需要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按下面的限制条件表述出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1)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中:
    (2)在给下级的通知中:
    (3)在给专家的邀请函中:
    (4)在邀请朋友捧场的口头约定中:
    【答案】(1)敬请届时光临指导;(2)务必准时出席;(3)期待您拨冗莅临;(4)到时候一定要来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1)请柬要求客气,有礼节,可以写成“敬请届时光临指导”。
    (2)通知要求严格,语气要严肃认真、简洁,上级对下级可以是命令语气,可以写成“务必准时出席”;
    (3)邀请函要表现出对专家的尊敬,可以写成“期待您拨冗莅临”;
    (4)口头约定,采用口语,表达对朋友的期待,可以写成“到时候一定要来啊”。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
    (2)《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佛家的放下。
    (3)《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担起,放下,看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任意结合两家的观点,或综合三家的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当仲尼邂逅庄周,当曾参与慧能思辩,圣贤们处世哲学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为现世留下一杯丰厚的佳酿,红炉火沸,绿蚁新醅,酿人生之道,醅时代之声。
    身处现世之中,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此,儒家推崇入世之学,认为人要“担得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弘扬出世之说,认为人要“放得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道家则景仰超世之道,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此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诚如《后汉书》中所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儒释道三家之哲思不仅能为我们从精神的高处带回几缕白云,更能成为引领时代的前进之声。
    以儒为表,积极入世,莫落遁世之网,毋坠青云之志。沿着历史的沟壑一路漫溯,轻轻回望于那段山河激荡的峥嵘岁月,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入世之心勇担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曾子的殷切期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蔡元培、李大钊、邓中夏……他们于暗夜中点燃希望的爝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照亮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前路。试想,他们若是一味消极遁世,碌碌无为,中华民族又怎能在他们的带领下重开绝壁、夺隘而出,从而铸就今日之盛世华章?
    以佛为心,适度出世,身化菩提之树,心作明镜之台。《法句经》中有一言深得我心:“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换言之,一个人唯有放下了外表虚荣的重担,才能拥有生命本真的彰显及留存。且看“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拒绝参加商业售书仪式,将欲望和名利弃如敝屣,最终收获一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昔日“天才少年”张继科,身为乒坛史上“大满贯”得主,本应在赛场上继续鲜衣怒马、扬鞭奋蹄,却因放不下赌博的诱惑,于名利场中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空留下“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多是马蹄翻”的叹惋。
    以道为骨,淡泊超世,纵情蝶舞之愉,尽享河鱼之乐。“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曾于千年前这样阐述生命的自然规律。我想,若是这位老先生智慧而忧虑的目光能再次扫视人间,当他看到“文景之治”不争一时之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会不会因心中向往的“道”有了光明前景而欣喜若狂?当他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不钻一时之益,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促和谐发展,捍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他一定会呼唤吾侪青年顺应规律,以龙虎之姿注入腾飞新动能,终磅礴一方,日月同光。
    故曰: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身为新一代的接力者,就让我们担起时代重任,放下心灵枷锁,看开遮眼浮云,从这杯传承千年的佳酿中汲取精神力量,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明了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且当把酒祝东风,山河与共自从容,少年自负凌云志,擢素手,负长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三则引语。第一则曾子的话,讲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是来自《法句经》的话,告诉人们要去除胜负心,不要沉溺于纷争之中。所谓“放下”就是要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第三则是来自《庖丁解牛》的话,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
    整体看来,担起,放下,看开,虽是三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写作提示要求,要综合三家观点或是任意组合两家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写作时切不可只谈一个方面,也不要局限于材料本身而大谈儒释道三家文化,而是要论述担起、放下、看开对于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等的启示意义。
    如果综合两家观点来写,那么选择儒家的“担起”和佛家的“放下”更便于展开论述,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先界定担起和放下的内涵:担起指的是负起责任,放下指的是放下名利的束缚。然后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专注于担起责任的人,往往不在乎对名利等外物的争竞;而那些放下外物束缚的人,会更心无旁骛地去专注于完成责任。
    如果综合三家的观点,则可以强调,不管是担起,还是放下,都是需顺应规律,依道而行, 也就是“看开”。在顺应规律这一前提下,该担起的时候担起,该放下的时候放下。
    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放下、能看开的智慧。
    2.自强不息,顺势而为,适时放下。
    3.能看开,方能担得起、放得下。


    相关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