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1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2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有着哲学家的思想、科学家的精确、历史家的洞察、诗人般的境界,其《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峰。一部作品各个形象需要塑造,每个形象的个性要突出,如果缺乏艺术个性就谈不上小说创作。《红楼梦》有那么多人物,每个人物又有不同的个性,那它的艺术的个性又何在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活物,有生命、有灵性、有血、有肉、有脉。我们欣赏《红楼梦》,就要把它看成是鲜活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其生命的精华。西方文艺理论要求一件作品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就要写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首饰等等。大家看《红楼梦》中有多少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老太太长什么模样,穿戴如何等等,小说很少提及。《红楼梦》为什么不写这个,笔墨用在什么地方。林黛玉、薛宝钗一上场就几句话,很简单。他的笔墨用在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不写外貌衣着,专抓人的“精气神”。
    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书的表面是一层意思,再细想其内涵还有深层意思。我们读这本书要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看高鹗后续的四十回,是否合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那我们就看看前面所设的伏线。如书的第一回中的“好了歌”及甄士隐的歌注每一句都是全书的伏笔。这段歌注的精神一直贯穿到全书,形成了《红楼梦》的个性。中国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全宝合说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改行》,由于大量巧妙的伏笔,引得听众伏仰大笑,成为了相声的经典。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如何写人的呢?荣国府那么多人,他们的相貌、衣着如何;贾宝玉、林黛玉个性如何,千头万绪,从何写起?曹雪芹写《红楼梦》借鉴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的艺术主张,写形为了传神,只用几句话就把 13岁的贾宝玉给烘托出来了。《红楼梦》最感人的描写是宝玉挨打。一般人都评论说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宝玉挨打表现了两者之间的殊死斗争。但是贾政打宝玉是八旗的家法严格,贾政打前看了看宝玉、丫环,气也减了几分。后来贾母、王夫人、李纨也来了,贾母抱着被打得半死的孩子哭了起来,李纨这时又想起了亡夫也哭了起来,贾政也如泥塑木雕似的泪如雨下。在同一场合,每个人由于处境不同表现各异,精妙无比,难以言传。
    《红楼梦》的艺术个性还体现在创新上,以往的小说大多千人一面,曹雪芹的书与别人不一样。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像新生儿一样是从母体中生出来的。中国有句古语“温故而知新”,真正懂得新,需要先得懂得故,没有比较,就没有所谓的新。《中国小说史略》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的创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材料二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双目视力几乎为零,双耳皆聋,靠助听器生活。但他思维敏捷,一篇篇宏文频频见诸报刊,大著接连出版。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稿件认真之极。每次打出小样,我校对后都要寄他审校。周先生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仍著述无休,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更令我感动。他的这种学者治学的严谨作风堪为楷模。先生每次托我办事,都礼数周到,十分客气,也让我暖意盈怀。周先生经常写信于我,对我的工作进行肯定,使我十分感动,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先生在 1990年6月30日手书信封的背面,特附言:“我目坏,无法用稿纸按格子写,请谅解。”对我这个小编辑如此关照,令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如果以为周先生仅仅只是一位躲进书斋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对时事很关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也时时进言建议,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1990年周先生寄来稿子《碧罗当惜——向首都市府建言》,建议恢复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周先生的建言引起了市政府重视,近年来首都这方面工作做了不少,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周先生应该是较早提出来的。
    1988年8月20日,我和周先生在他南竹竿寓中有过一席谈。他对自己做了评价:“我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我做的是傻瓜事业。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我不是千手千眼观音,我的贡献不在于具体单个成果,现在的青年同志承认,都说从我那儿得到过启示,但现在有些学者不承认。历史要几十年以后再检讨,许多问题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放在那儿。由于个人精力和条件,把我限制了,无法再深入研究下去。”
    (摘编自邹士方《忆红学大师周汝昌》)
    1.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周汝昌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西方文艺理论要求描写人物要刻画细致,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
    B.“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歌注贯穿全作品,是全书的重要伏笔,这给《红楼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C.“以形传神”“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理论,曹雪芹借用来创作《红楼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D.曹雪芹富有创新精神,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B.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对此周先生颇为遗憾,而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深入研究。
    C.周汝昌先生既是一位研究精深、著述颇丰的红学专家,又是一位心忧天下、关注时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D.周汝昌先生十分关爱青年,比如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肯定编辑的工作,这令邹士方十分感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本一中,周汝昌先生在分析《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作为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文本一第三段中,周先生用侯宝林和郭全宝的相声《改行》进行类比,说明恰当的伏笔可以收到好的艺术效果。
    C.周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全文,结构严谨。
    D.文本二中,邹士方先生回忆了周先生生前的小事以及自己跟周先生的交往与感受,使文章既形象具体,又真实感人。
    4.在周汝昌先生看来,“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举例说明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伏笔作用。
    5.刘梦溪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做学问的功夫,叫我们感到钦佩。”周先生有怎样的“做学问的功夫”?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婚
    贾大山
    树宅和树满是我在梦庄结识得最早的两个朋友。我们下乡时,就是树宅赶着大车,把我们从县城拉到梦庄的。他的个子黑粗傻大,满脸黑胡渣子,头上箍着一块油渍麻花的羊肚手巾。一上车,我们都叫他“大伯”。他立刻红了脸说:
    “别这么叫,我今年二十七。”
    我们那一车人,对他的年岁和模样发生了兴趣,都问:
    “你真的二十七?”
    “这还有假?”
    “结婚了吗?”
    “没。”
    “有对象了吗?”
    “也没。”他苦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行,我没吸引力。树满行,他是中学生,他有吸引力。”
    “树满是谁?”我问。
    “我弟弟。他行,他是中学生。”他说着,得意地甩了一个响鞭儿,两头骡子意气风发地奔跑起来。
    到了梦庄,我很快就认识了树满,很快就和他混熟了。
    树满比树宅小五六岁,只上过一年中学。不知是什么原因,他长得清清瘦瘦,并不漂亮,但姑娘们确实喜欢接近他。他呢,对姑娘们却一律地疏远,一律地冷漠。渐渐地,姑娘们也和他疏远了,背地骂他是个“石头人儿”“木头人儿”。
    唯有小芬,对他一直很痴情。小芬那年二十一岁,高高的个儿,粉嫩的脸皮儿,一年能做三百多个劳动日。不少人给她提亲,她都回绝了,偏偏恋上了树满。树满常到我的小土屋里闲坐,小芬也常来串门儿。但是,哪次谈话也不投机。小芬说,房村明天演电影;树满则说,村西生了棉铃虫。小芬说,谁家小子结婚了;树满则说,谁家死人了。一天黑夜,我们正在一起闲谈,外面忽然下起雨来。树满要走,我给了他一把雨伞。小芬也说要走,树满便把雨伞朝她手里一塞:“给你给你!”
    飞快地跑走了。小芬气得背过身,望着窗,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我对树满的做法十分不满。哄走小芬,我把他找回来,狠狠地挖苦他、数落他。我说,树满你太高傲了,小芬这个姑娘,多么好,哪一点儿配不上你?我又问,你到底爱不爱她?你要不爱,我就托人给她介绍对象了,你可不要后悔。
    他低着头,不作答。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
    “你不了解我的家庭情况。”
    我看见,他眼里闪着泪光。
    “什么情况?”我问。
    他说:“我九岁上,父亲就死了,母亲把我拉扯大,全凭哥哥帮着。哥哥很不容易。现在,他二十七了,还没定婚,我怎么能走在他的前头?”
    停了一下,又说:
    “农村的风俗,你不懂。哥哥不定婚,弟弟要是先定了婚,哥哥的事就更难办了。爱,我还不能。”
    “可是,你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啊!”我说。
    “不慌,我不慌。”他说。
    我望着他那清瘦的、平静的面孔,心里一颤,差点儿掉下泪来。
    树宅要定婚了,我和乡亲们一样地高兴。我高兴,不仅是为了树宅,也是为了树满。
    一天黑夜,树满来了,对我说:
    “我哥要定婚了。”
    “晓得。”我问,“哪村的姑娘?”
    “房村的。”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片纸,展开,放在我的小桌上,“请你做个中证人吧。”
    那片纸上写着这样几行文字:
    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立字人路继申
    中证人
    这是一个字据。
    路继申,是树宅和树满的舅父。
    我把桌子一拍,大声说:
    “我不做,我不做!”
    “做吧。”树满对我笑了一下,依然很平静,“没有这个字据,人家就不定婚,那就苦了我哥。”
    “可是,你哩?”我担心地望着他说,“你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我不要紧。”他又笑一下说,“我年轻,有力气,我还不能为自己盖两间房子吗?”
    我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被他的平静征服了。我拿起笔,忽然想到一个常识问题:中证人一般需要两个人做,另一个请谁做呢?
    “我做。”我话音刚落,门一响,小芬进来了。她的眼圈微微发红,脸上却挂满着笑。
    我一见她,心里十分难过。我指着那片纸说:
    “小芬,你晓得这是什么?”
    “晓得。”她仰着脸儿,淡淡一笑说,“三间房,几棵树。写吧,中证人,你,我。——树满,我能做吗?”
    树满怔了一下,望着我说:
    “她不能做。”
    “我怎么不能做?”小芬也望着我。
    “能做,能做。”我高兴地说,“你做最有力量了。”
    “什么话!”他们把脸儿一沉,一齐望着我:
    “我怎么有力量?”
    “她怎么有力量?”
    他们照我背上打了一拳,同时骂了我一声“坏家伙”。
    我呵呵地笑着,在“中证人”的后面,签上了我和小芬的名字。——她在前,我在后。
    签好名,我们三个反常地快活。
    树满举起那个字据,发表宣言似的说:
    “今天,我成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了!”
    九月里,树宅定婚了,很顺利。
    树满和小芬的行动,感动了大队干部。那年征兵时,大队干部让树满当了兵。——那时不像现时,当兵是很难很难的事。
    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据说,嫂嫂坐月子时,把小芬叫去了,让小芬替她做双鞋。小芬拿着鞋样儿回到家里,在灯下一看,感动得泪如雨下。
    原来,那鞋样儿,是用那“字据”铰的。
    (选自《贾大山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树宅介绍弟弟时的骄傲劲儿,连两头骡子都“意气风发”,侧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敬重。
    B.“她仰着脸儿,淡淡一笑”的传神描写,体现了小芬平和无争的鲜明个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演进。
    C.树满不让小芬在字据上签字,因为字据是十分重要的证明,“我”作为知识分子可以签名,而小芬资格不够。
    D.树满为了哥哥找“我”立字据,大队干部让他当兵,以及嫂嫂把字据还给小芬等情节表现出小说美好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篇众人与树宅的一番对话,交代了树宅大龄单身的情况,也为后文树满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推进,哥哥树宅描写简略,是暗线;对弟弟树满则饱蘸笔墨,详细描写,是明线。
    C.作者擅长白描式地刻画人物,或外貌神情,或行动举止,或言语声音,往往寥寥几笔便使人物形神毕现。
    D.小说结构上颇具匠心,从人物出场、矛盾发生到结局,简短的故事中起承转合、张弛有度,吸引读者。
    8.小说中的“字据”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认为,贾大山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传统,表现出了他的美学修养、美学精神和审美表达技巧,形成新时期以来我国短篇小说创作上的一座高山。请结合文本谈谈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B.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C.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D.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就”与《促织》“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的“就”字含义不同。
    B.“刑”的意思是割,杀,“刑”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字含义相同。
    C.“数”的意思是指责,列举,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含义不同。
    D.“尝”的意思是曾经,与《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的“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得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豫让下决心报仇,他认为义士应当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
    B.豫让改名换姓,装扮成服劳役的犯人来到宫中,想借机刺杀赵襄子,但被机警的赵襄子发现,致使首次刺杀行动失败。
    C.豫让用漆涂身生癫,剃掉须眉毁伤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
    D.赵襄子在与豫让交谈之后,认为他非常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挥剑击刺衣服,以示报答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如从赵襄子、豫让二人中选一人写人物评论,请列出你的选择和评论要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午睡醒来,已是日照西斜,品完两碗茶后,一天时光就快要结束了。
    B.快乐的人时时珍惜时光短促,忧虑的人总是因为年底追讨赊欠而感到厌烦。
    C.这首诗以明白晓畅的笔触描绘了食后饮茶无忧无乐、轻松自在的闲适状态。
    D.诗人以议论作结,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诗风闲适,语言毫无生硬之感。
    16.诗人在品茶中悟出了哪些生活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 ______ , ______ 。”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 ______ ”,而“ ______ ”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振宇认为:“他人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榜样,不是模范,他就是悬挂在你的花园小径旁边的灯。灯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却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疑问。
    走在学习、成长道路上的你,对于“他人的经验与自我的获得”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社会,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大众阅读也随着阅读媒介的改变发生着① 的变化。从传统阅读到数字化阅读,媒介形式从纸质向无纸化转变,阅读显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趋势。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给大众阅读习惯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少人已经很久没有翻开过一本纸质书进行阅读了,② 的是沉迷于手机短视频,热衷于在网上刷小红书,习惯于在有声小说里废寝忘食。餐桌旁,大街上,公交车里,总有低头一族的身影。这样的图景人们早已③ 。
    毋庸置疑,大众阅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 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与之相关的“浅阅读”“阅读内容芜杂化”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北京某大学生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倾向于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他说:“我和很多同学有时候会去找电子版的参考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带来的即时性、便捷性是传统阅读方式难以相比的。”另一位年轻的母亲则持否定态度,“看纸质书的传统阅读方式,没有过多的干扰因素,能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数字阅读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纸质书质量更有保证。”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折衷观点: “‘数字化’只是阅读媒介,喜欢哪种阅读方式的选择,大概率基本上还要看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爱好”。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使用设问修辞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黛玉和香菱,一个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嫡亲的外孙女儿,身份尊贵;另一个,则是薛蟠从人贩子手上买来的妾室,① 。这样身份悬殊的两个人,相处如此融洽自然,缘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磁场。黛玉和香菱,都来自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② ,香菱出身虽不比黛玉高贵显赫,然也出生于当地望族。家庭背景相似,父母性情相近,赋予了她们相似的性格特点,为她们此后的亲密无间打下了基础。香菱身世悲惨、遭遇不堪,然而,她心无城府、至情至性;而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纵使周遭环境险恶,也同样不改本色、至良至善。在富足家庭中出生,都曾有过幸福的幼年。五六岁时,本该一生平安顺遂、喜乐无忧的她们,在经历了幼年短暂的幸福后,都遭遇了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一个“香魂返故乡”;一个“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和香菱,在历经了相似的人生轨迹后,就这样将生命都定格在了青春美好的花季年华。人说“晴为黛影”,而香菱,③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材料中说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请结合文段概括她们的共同点。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A、C、C、、
    【解析】(1)A.“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错,无中生有。材料一“西方文艺理论要求一件作品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就要写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首饰等等。大家看《红楼梦》中有多少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老太太长什么模样,穿戴如何等等,小说很少提及。《红楼梦》……的笔墨用在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不写外貌衣着,专抓人的‘精气神’”可知,原文中周汝昌并没有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他只是认为西方的文艺作品要求描写人物的外貌衣着,《红楼梦》作者不注重外貌衣着,注重人物的“精气神”。
    故选A。
    (2)A.“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错,材料一最后只说“《红楼梦》的创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可见,原文并没有得出“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这一结论。
    B.“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对此周先生颇为遗憾”错,材料二是“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可见,周先生颇为遗憾的是对自己不能继续研究红学,而不是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的态度。
    C.正确。
    D.“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肯定编辑的工作”错,原文是“先生在1990年6月30日手书信封的背面,特附言:‘我目坏,无法用稿纸按格子写,请谅解。’对我这个小编辑如此关照,令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可见,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是解释自己无法按照稿纸的格式写信,不是“肯定编辑的工作”。
    故选C。
    (3)C.“最后总结全文”错,周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首先提出“它的艺术的个性又何在呢”这一问题,然后从“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专抓人的‘精气神’”“处处设有伏线”,塑造人物采用“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的艺术技巧,以及“艺术个性还体现在创新上”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但作者最后并没有对全文总结。
    故选C。
    (4)年过古稀的刘姥姥因没有钱财度日,她想到了祖上和王夫人之父的交情,于是前往贾府“认亲戚”。刘姥姥拜托了周瑞家,得以引荐,才见到了王熙凤。虽然刘姥姥没有见到王夫人,但她收获了王熙凤给她的二十两银子。这为刘姥姥打通贾府上下关系,作了的铺垫。
    刘姥姥二进进贾府是带着回礼前来,刘姥姥感念王熙凤给她的二十两纹银,等到家中的瓜果蔬菜熟透后,她拿着果蔬前来拜见王熙凤。随后,刘姥姥拜见了贾母,贾母见刘姥姥和自己一般大,便对刘姥姥很照顾。在贾母的示意下,刘姥姥和众人一同进入了大观园。席间,刘姥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给众人带来了无数欢乐,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位朴实憨厚的妇人。王熙凤还让刘姥姥给女儿取名。
    刘姥姥三进贾府一是来看看被抄家的贾府,看望王熙凤,得以解救王熙凤之女巧姐。刘姥姥很感恩多年来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惠,当贾府落败后,刘姥姥第一个挺身而出将巧姐救于水火之中。
    所以,刘姥姥一进贾府,刘姥姥二进、三进贾府作了铺垫,为刘姥姥为巧姐取名,解救巧姐等情节埋下伏笔。
    (5)结合“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双目视力几乎为零,双耳皆聋,靠助听器生活。但他思维敏捷,一篇篇宏文频频见诸报刊,大著接连出版。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稿件认真之极。每次打出小样,我校对后都要寄他审校。周先生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仍著述无休,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更令我感动。他的这种学者治学的严谨作风堪为楷模”分析,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做事认真,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成果丰硕。
    结合“我不是千手千眼观音,我的贡献不在于具体单个成果,现在的青年同志承认,都说从我那儿得到过启示,但现在有些学者不承认。历史要几十年以后再检讨,许多问题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放在那儿”分析,周先生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承认的情况,不做辩解,希望用时间来检验,显得理智又谦逊。
    结合“我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我做的是傻瓜事业。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分析,周先生沉醉于学术研究,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所以,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答案:
    (1)A
    (2)C
    (3)C
    (4)为刘姥姥二进、三进贾府作了铺垫,为刘姥姥为巧姐取名,解救巧姐等情节埋下伏笔。
    (5)①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做事认真,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成果丰硕。②谦逊理智: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承认的情况,不做辩解,希望用时间来检验,显得理智又谦逊。③淡泊名利:沉醉于学术研究,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C、B、、
    【解析】(1)C.“而小芬资格不够”错误。结合后文“‘能做,能做。’我高兴地说,‘你做最有力量了’”可知,小芬做中人最有分量。
    故选C。
    (2)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推进”错误。小说没有采用双线结构,小说以兄弟俩的婚事为线索。
    故选B。
    (3)由“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可知,树满为了哥哥的婚事,放弃的家产;小芬为了爱情,甘愿做中人,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
    由“小芬拿着鞋样儿回到家里,在灯下一看,感动得泪如雨下”“原来,那鞋样儿,是用那‘字据’铰的”可知,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尾“字据”的再次出现,使情节走向高潮。
    弟弟为了哥哥的婚事顺利,甘愿放弃家产;“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字据成了“鞋样”,意味着哥嫂也放弃了家产,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深化主题。
    (4)由“王树宅家有房屋三间,院内院外共有大小树木一十三棵,王树宅结婚后,家中房屋及树木均归王树宅一人所有。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可知,树满为了哥哥的婚事,放弃的家产;小芬为了爱情,甘愿做中人,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最后弟弟为了哥哥的婚事顺利,甘愿放弃家产;“树满和小芬的行动,也感动了他们的兄嫂”,字据成了“鞋样”,意味着哥嫂也放弃了家产,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可以说,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可贵品质。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人物之美。
    小说结构上颇具匠心,可以说小说一波三折。小说先写树满疏远女孩子,设置悬念;然后订立字据,最后小芬拿到字据鞋样儿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结构之美。
    由“他的个子黑粗傻大,满脸黑胡楂子,头上箍着一块油渍麻花的羊肚手巾”“他说着,得意地甩了一个响鞭儿,两头骡子意气风发地奔跑起来”“小芬说,房村明天演电影;树满则说,村西生了棉铃虫。小芬说,谁家小子结婚了;树满则说,谁家死人了”可知,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约精当,白描刻画,对人物、场景和情节的进行真实性描述,显得很有张力。如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象突出。贾大山小说的“美”表现在语言之美。
    答案:
    (1)C
    (2)B
    (3)①通过立字据的事件,体现了树满及小芬身上美好的品质,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尾“字据”的再次出现,使情节走向高潮。
    ③字据的两次出现,表现了兄弟之间都替对方着想的美好亲情,深化主题。
    (4)①人物之美:小说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可贵品质。例如树满的无私与为他人着想,小芬对待爱情的纯洁态度等,体现了人物的心灵之美。
    ②结构之美:小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吸引读者。树满疏远女孩子,订立字据:最后小芬拿到字据鞋样儿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③主题之美:小说表现了农村传统悌爱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让读者获得了人性美、亲情美的享受。例如弟弟让兄长,兄嫂又宽待弟弟,小芬追树满,树满躲小芬,立字据,还字据等情节。
    ④语言之美: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约精当,白描刻画,对人物、场景和情节的进行真实性描述,显得很有张力。如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象突出。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艺术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D、B、C、、
    【解析】(1)句意:可是赵襄子却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耳”为句尾语气词,“耳”后应断开,排除BC;
    “此天下之贤人也”是判断句,“也”后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2)A.“就”,接近/随即。译文:于是他就投效知伯/(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
    B.“含义相同”错误。“刑”,割,杀/通“型”,做榜样。译文:把自己割脸彻底毁容/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C.“数”,指责/屡次。译文:因此赵襄子就当面责备豫让说/范增屡次对项王使眼色。
    D.“尝”均为是曾经的意思。译文: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您曾经给予晋国国君恩惠。
    故选B。
    (3)C.“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错误。原文是说“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故非“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
    故选C。
    (4)①“以”,凭借;“事”,事奉;“幸”,宠爱。译文:凭您的才干,去好好地事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接近并宠爱您。
    ②“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偌大的天下;“从”,追随;“故事”,前例。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5)赵襄子:
    ①由“赵襄子曰:‘彼义士也……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可知,赵襄子胸怀大度;②由“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可知,赵襄子敬重有义之人;③由“嗟乎……亦以足矣”可知,赵襄子善解人意。
    豫让:
    ①由“嗟乎!……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可知,豫让坚持感恩之心;②由“是为先知报后知……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可知,豫让深明君臣之义;③由“今日之事……敢布腹心”可知,豫让坚韧不拔,敢于牺牲。
    答案:
    (1)D
    (2)B
    (3)C
    (4)①凭您的才干,去好好地事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接近并宠爱您。
    ②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5)赵襄子:
    ①胸怀大度;
    ②敬重有义之人;
    ③善解人意。
    豫让:
    ①坚持感恩之心;
    ②深明君臣之义;
    ③坚韧不拔,敢于牺牲。
    参考译文: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是并没有受到重用,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候豫让逃到山里说道:“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因此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以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进入厕所,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候豫让拿出匕首说道:“我要给知伯报仇!”卫士要杀他,但赵襄子却说道:“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可以了。因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替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赵襄子就把豫让放了。但是豫让又全身涂上漆,化妆成像是一个生癞的人。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将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假如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等你得到他的信赖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够成功。”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道:“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的原因,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的时候,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道:“这一定又是豫让。”派人搜捕后,果然是豫让。所以赵襄子就当面责备豫让道:“你不是曾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现在知伯身死国亡已很久,你为什么这样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道:“当我侍奉范、中行氏的时候,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因此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因此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赵襄子就用怜惜的口吻感叹道:“唉!豫让啊,因为你为知伯报仇,已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放你了!”赵襄子就下令卫士将豫让包围起来。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道:“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过去已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道理您应该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不能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道:“啊!天哪!我豫让总算报答了知伯!”豫让说完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道后,都流泪惋惜不已。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本相关人物写评论的能力。答题时要选择一个人物,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论。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15~16.【答案】B、
    【解析】(1)B.“忧虑的人总是因为年底追讨赊欠而感到厌烦”错。“年赊”的意思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因此“忧人厌年赊”的意思是忧虑的人因时间过得太慢而厌烦。
    故选:B。
    (2)《食后》描写诗人无忧无乐的闲适生活,抒发了清静淡泊的情趣。前四句概写其一天中饭后的活动,显得如此平淡、悠闲;后四句从乐、忧两面立言,诗语自然平实,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趣。“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是说快乐的人时时珍惜时光短促,忧虑的人往往希望早日结束忧愁,因此总嫌弃时间过得太慢而心生厌烦;“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是说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情绪而变长变短,人不该总被情绪左右,要放宽心态,正确面对人生。
    答案:
    (1)B
    (2)①忧虑的人往往希望早日结束忧愁,因此总嫌弃时间过得太慢而心生厌烦;②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情绪而变长变短,人不该总被情绪左右,要放宽心态,正确面对人生。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思考诗中蕴涵的生活道理。
    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小题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小题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解析】故答案为:
    (1)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重点字:沧)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重点字:操)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答案】借他人之灯,走自我之路 学者罗振宇曾巧妙地将“他人”比作悬挂在小径旁边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灯。有集体,就会有一盏盏悬挂在路旁的灯,无论你需不需要,灯都在那里。
    灯是温暖,亦是光明。每一步窒碍难行后的前进、每一次绞尽脑汁后的灵光乍现,都与周身的他人之灯不无关系。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我们时刻处在庞大又紧密的集体之中。当我们回首细数家庭的温情、朋友的真心,甚或是一声当头棒喝的呵斥,不难发现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当我们在黑暗隧道里蜗行摸索之际,手中紧攥的火把便是来自社会、集体的支撑与影响,而借此我们得以跨过崎岖与泥泞。所以,要感谢生命中所有点亮自己人生道路的灯。
    他人是小径旁的灯,不是榜样,不是模范,更不是先导。
    模仿追随是人出生伊始便有的天性,寻求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是本能,我们渴望遇见知马之伯乐作为人生向导,也渴望拥有伯牙钟子期那般知己共享“高山流水”的美妙。由于有所谓“榜样”“模范”的存在,许多人的行为走向“模式化”,追求千篇一律的优异而抛却个性。甚或,人们不辨是非地附和群体,最终只能沦落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只有“集体”而无“自我”者,就会在“他人”的干扰下迷失。
    外界的目光与评价横亘眼前,纵使初衷为好,出发点是鼓舞与热切的期盼,也不可避免地使我们失去试错的勇气,进而在压力与推力的拉扯中摇摆并犹疑不定。再者,于集体之间,在“别人家的孩子”“明星效应”等诸多现象之下,人云亦云和呆板复刻丛生,束缚独立思考的绳索无处不在。外界的干扰无时不在,只有“集体”而无“自我”者难逃在时代湍流中失去方向的命运,那本应依靠自己点燃的生命火焰也必然熄灭殆尽。在茫茫黑夜之中,请拥有适时向他人借取火光的智慧,也千万记得,靠自己迸发生命最纯粹的火焰。
    阿贝尔•加缪说:无需引路,无需跟随,人与集体的最佳距离应是并肩。
    我们无法脱离集体、远离社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一生的命题。切勿用漠不关心武装自己,也切勿对他人的言语全盘接受而丧失自我。我们在筛选和接收外界的思想时,也应高度警惕盲从的滋长;在享受外界的鼓舞与帮扶时,也要万分小心独立人格的损害。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曾言:“最勇敢、最有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
    但愿我们能借他人之灯,走自我之路;也但愿自己成为这样一盏挂在别人花园小径旁的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出自罗振宇,指出他人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能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突出了他人的经验与建议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引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意思是任何事物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妄加推断,这样可以吗?这启示我们要探求真理,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避免主观臆断。
    题干中“对于‘他人的经验与自我的获得’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这一提示语明确了写作方向。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青年成长的作用,考生对此应辩证分析、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他人经验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人,而是应该汲取他人智慧,付诸亲身实践,助力自身成长。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辩证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处理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广泛汲取经验,以他山之石,攻生活之玉;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躬身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成长的钥匙;青年一代应兼顾他人经验与自我获得,行稳人生发展之路。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唐太宗治国时期,深知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他能够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明辨得失,最终成就“贞观之治”的事例,论证兼听则明,青年一代应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更好地帮助自己成长。也可以引用徐志摩“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的名言,以及歌德“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的理论,论证借鉴他人经验与躬身实践、自我求索的重要性。
    立意提示:
    1.借他人经验箴言,寻自我成长出口。
    2.汲取他人智慧,付诸躬身实践。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兼听则明。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9~21.【答案】(1)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大众阅读也随着阅读媒介的改变发生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变化,故选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用手机短视频,网上刷小红书、有声小说的阅读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故选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原指夺取别人的权位而代替他。现泛指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人们对餐桌旁,大街上,公交车里,总有低头一族这样常见的图景早已不觉得奇怪,故选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2)本句是陈述句,讲的是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意义。
    使用设问修辞改写句子,就是要自问自答。首先要设置一个问句,本句可以设置“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样一个问句;然后给出答案:它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3)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喜欢哪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成分赘余,应删去“的选择”;
    二是“大概率基本上”语义重复,可删去“基本上”或“大概率”。
    答案:
    (1)①前所未有
    ②取而代之
    ③司空见惯
    (2)阅读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它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
    (3)“数字化”只是阅读媒介,喜欢哪种阅读方式,大概率还要看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爱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变换。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22~23.【答案】(1)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那黛玉和香菱的身份做比较,由前文“一个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嫡亲的外孙女儿,身份尊贵”及香菱是“薛蟠从人贩子手上买来的妾室”可知,此处应填“身份低微”。
    第②处,结合后文“香菱出身虽不比黛玉高贵显赫,然也出生于当地望族”可知,黛玉出身玉高贵显赫,故此处应填“黛玉出生于官宦之家”。
    第③处,结合材料中说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及前文“人说‘晴为黛影’”可知,香菱更像是黛玉的影子,故此处可填“则更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分身(影子)”。
    (2)由材料原文“都来自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家庭背景相似,父母性情相近,赋予了她们相似的性格特点”可知,她们出身相似、品性相类。
    由材料原文“香菱身世悲惨、遭遇不堪,然而,她心无城府、至情至性;而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纵使周遭环境险恶,也同样不改本色、至良至善”可知,她们品性相类、际遇相仿。
    由材料原文“在富足家庭中出生,都曾有过幸福的幼年。五六岁时,本该一生平安顺遂、喜乐无忧的她们,在经历了幼年短暂的幸福后,都遭遇了命运的急转直下。最终,一个‘香魂返故乡’;一个‘花落人亡两不知’”可知,她们结局相同。
    综上可知,黛玉和香菱“有着共同的磁场”。
    答案:
    (1)①身份低微
    ②黛玉出生于官宦之家
    ③则更像是黛玉的另一个分身(影子)
    (2)她们出身相似、品性相类、际遇相仿、结局相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