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8.《古诗二首》教案01
    8.《古诗二首》教案02
    8.《古诗二首》教案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综合与测试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检测生字,指导书写,练习朗读,读出韵律,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拓展延伸,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本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庐山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由于年龄较小,二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不可能很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各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理解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诗意图,谈话激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我们祖国的美丽风景那么多,大家又欣赏过多少呢?这个单元,我们就要到祖国各地去走一走,瞧一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到这个地方来参观。(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这幅画面多壮美呀!有黄河、落日、小船、山峰……这壮美的景色,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看到了。他就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边,看到太阳缓缓落下,与山峰说着悄悄话,看到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还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同学们,你能帮他在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生指着图上的楼)


    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学习诗题。


    过渡:对,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相传,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停歇,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其实,这座楼一直不为大众所知,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为它写了一首诗后,立即声名大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登鹳雀楼。学生齐读。教师对王之涣进行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诗人,字季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意境壮阔,音乐性强,很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的是,他的诗只流传下来6首。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随题识字,提示字音。


    预设:“登”是后鼻音;“鹳雀”又叫“鹳鸟”,是一种水鸟。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即可。“雀”字在前面的课文《拍手歌》中学过,可再次提示学生含有“隹”这一部首的字与鸟有关。“楼”是要求会写的字,提示学生它为木字旁,因为古代的房子多为木头所筑,可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了解诗题后让学生试着体会“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即“登/鹳雀楼”。


    二、检测生字,指导书写


    1.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把诗歌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都认识里面的生字了吗?以前学过的字也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登鹳雀楼。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一些生字宝宝等着你们,如果你们都读正确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登上去了。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层挑战:出示生字“楼、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出示生字“依、欲、尽、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小结:大家可真厉害!这些生字宝宝根本难不倒大家啊!这些字现在大家都认识了,可以一层层地登楼了。待会儿我们就在楼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2.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5个会写字:楼、依、尽、黄、层。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依左窄右宽,注意笔画穿插。“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横、竖笔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


    层半包围结构,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


    三、练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正音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渡: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再根据老师帮你们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2)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王之涣找到了一个更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他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也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诗读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大家都读懂这首诗了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课本上的插图,多读几遍,看图似乎动了起来,就什么都懂了。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①理解“白日”:白日是什么?(诗中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必要时


    可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中有雾,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可提示学生这是诗意的表达,不必用科学常识去解释。)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预设: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的情景。太阳完全落下去了,就是“尽”,太阳消失了,看不见了。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


    ③教师画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学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近景)


    (1)想象画面:读了这句诗,大家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看到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


    (2)这一句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3)思考:大家是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的呢?(“入海流”。可提示正确语序:流入海。)


    (4)质疑探究: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的方向了吗?


    明确: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相隔千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的。这里是诗人想象的,黄河从此处经过,一直奔流到大海,“入海流”点明了黄河流经的方向。


    (5)指导朗读:要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学生练读。(可将这一句与前一句放在一起读,前一句舒缓,这一句要有气势)


    过渡:这两句诗中都藏着画面。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是——(生答:白日依山尽。)我还看到奔腾、浩荡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生答:黄河入海流。)看着这么美的风景,同学们,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美的风景,就要再往高处爬。诗人说——(生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自读自学,感悟诗理。


    (1)课件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楼所思)学生自读


    几遍,和同桌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①“穷”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意选择正确意思:A.生活穷困,缺少钱财。


    B.用尽;费尽。(B)


    ②“千里”指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③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再登一层楼就够了吗?(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指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可以用到哪些地方。


    示例:上学期期末,我被评为“三好学生”,我非常得意,但爸爸告诉我,不能因为取得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人生的路还长着呢!是啊,要想继续攀登知识高峰,我还得不断努力,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啊,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只有往上攀登,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领略更美的风景。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播放乐曲,背诵积累《登鹳雀楼》。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2.阅读王之涣的其他名作,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一带的。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会认“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





    想象画面,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2.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远壮观之景。这节课,我们依然要踏上赏景之旅,去观赏一道奇异的景观。我先给大家出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生猜谜:瀑布。)对,谜底就是瀑布。今天啊,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瀑布。和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闻名天下一样,庐山瀑布也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而天下闻名。


    3.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1)了解作者。(学习古诗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因此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2)了解诗题。(学习古诗第二步:解诗题)


    ①“望”是什么意思?它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和“看”是近义词,但“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简单了解庐山。


    庐山在江西九江的南边,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③认识“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而瀑布就是从山上突然而又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读好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互读:把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识字


    “炉”字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可出示煤炉、微波炉、火炉图片,巩固记忆。


    ◆比较识字


    将“炉”与“庐”作比较,两者读音相同,都有偏旁“户”。


    ◆象形字


    “川”是象形字,可出示其甲骨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有的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3.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以下要求会写的字。





    照“日”窄“召”宽。上方的“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上;下方四点上合下开。


    炉烟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上,末笔捺改为点。


    挂左窄右宽。“圭”的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上。


    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研讨,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大家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是大家能读出它的节奏美吗?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朗读停顿,大家看一看,再试着读一读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预设:可采用教师范读、个人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训练朗读。诗歌是用来诵读的,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自学古诗: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学习古诗第三步:明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1)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①“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日”指太阳,“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紫色的烟云。)


    (课件出示资料和香炉、香炉峰图片)香炉峰位于黄山东海,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


    过渡:香炉峰多像香炉啊!山上云雾缭绕,不正像香炉里升起的轻烟吗?


    ②理解“生”字。


    明确:“生”有升腾之意。从“生”字我们能感受到云雾仿佛从山中不停地弥漫出来,就像香炉里升起的烟。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了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2)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①(出示瀑布图)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这一句描绘的画面,再指名说一说。


    ②“遥看”说明诗人的观察角度如何?为什么要“遥看”呢?(说明诗人观察瀑布时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只有远远地看,才能看出它的全貌。)


    ③体会“挂”字之妙。


    预设: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挂”说几个句子,可发现“挂”多是手做的动作,如挂衣服、挂画等,再问问学生:那么瀑布是谁挂出来的呢?学生交流,引出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出来的。另外,可将瀑布与其他河流对比,河流是平向流淌的,而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过渡:这气势磅礴的瀑布,迅猛地流下、飞溅,令诗人想到了什么?要知道,李白的诗素以浪漫、奇妙的想象著称,诗人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①课件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诗人走近瀑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


    ②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流速之快?(飞流、直。)


    ③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之长?(三千尺。)


    明确:“三千尺”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古诗中的数字往往不是确指,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和“一层”都不是确切的数目。这一点在学习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拓展:可拓展李白的其他一些诗句,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三千丈”和“千尺”也是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④哪个字表达了诗人面对三千尺瀑布的心理活动?(疑。)


    ⑤理解“银河”“九天”。


    银河 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称为“银河”。


    九天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诗中的“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更能感受瀑布的恢宏气势和诗人的由衷赞美。


    ⑥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过渡:眼前的瀑布又高又急,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的银河。有同学看过瀑布飞泻的场景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请看过瀑布的同学描述一番)读了李白的诗,听了同学的描述,大家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瀑布奔流的场景?我们再来看一看瀑布的壮观之景吧!(播放瀑布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飞泻的壮观)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画中赏,写中赏。


    过渡:除了在朗读中品赏古诗,我们还可以在画中赏,在写中赏。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诗人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写一写你眼中的瀑布像什么,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活动,与小组内同学共赏)


    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学习古诗第四步:悟诗情)


    示例: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创造出这样壮观的美景,人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大自然的美景真是无穷无尽啊!我还要欣赏更多壮观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6.再读古诗,学生自己试着背一背全诗,再背给同桌听。(学习古诗第五步:能背诵)


    7.学生自告奋勇背诗,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8.配乐齐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


    (1)请收集了李白诗歌的同学,把自己收集的诗歌与大家分享。


    (2)可读一读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瀑布的美。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自主质疑,领悟诗意(教学重点)


    师:现在,同学们就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望庐山瀑布》,开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得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说说你们组学懂了什么。


    生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河挂在山上。


    生2: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


    生:没有,这里的“生”有升腾的意思,是说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升起的紫烟。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师: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谁愿意来有感情地读读前两句?


    (学生纷纷试读,群体练读)


    师:谁来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生2:“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应该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落下来。


    师:你理解得真好!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那你还知道哪些诗句使用了这种夸张的写法吗?


    生1:危楼高百尺。


    生2: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的诗句,真不错!刚才那位同学说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这个“好像”解释了“疑”字。“疑”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生1:好似。


    生2:可能是。


    生3:如同。


    生4:好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小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读懂古诗的情况下,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3.指导学生仔细读书,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巧妙适时地点拨,复习已学的有关诗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记忆不断得到强化。


    4.朗读形式多样。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充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这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2.在本课主要采用品读、口头练说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读写结合讲求的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提高习作能力。本课重点就放在抓住古诗字词领悟诗意诗境上,课堂之中穿插不少关于瀑布的词、句等,尝试了一种互文会意式的教学,同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为他们从读到写做好递进式铺垫。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教学中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画面美。


    4.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我特别强调了学习本诗的方法:一、知诗人;二、解诗题;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五、能背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五个步骤容易掌握和理解,学生既简单了解了背景,也理解了诗句内容,体悟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做到了熟读成诵。








    相关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8 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8 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读自悟,协作评价,指引探究,欣赏阅读,作业设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共4页。

    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及反思,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8.《古诗二首》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