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01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02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03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

    展开
    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题
    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所以解答主旨、标题题,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贤 人 图
    聂鑫森
    (1)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2)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3)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4)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5)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6)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7)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8)“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9)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10)“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11)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12)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13)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14)这功夫了不得!
    (15)“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16)“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17)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18)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19)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20)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21)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雅座!”
    (22)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23)“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24)“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精读习惯培养
    [先逐段检索加工]
     要点概括:交代出陆、覃二位画家及住址。
    思考分析:(1)段介绍姓名,(2)段介绍住址,为何不合并到一段中介绍呢?(文章开头看似啰嗦,其实是为了突出两位先生,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点概括:交代陆先生的情况。
    思考分析:①对陆先生的肖像描写,暗示其性格。②覃先生能懂得陆先生字的奥妙,可知二人为知己。③此处写到“古剑”,为下文写陆先生提剑出场仗义压邪做铺垫。④跑堂的“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本处细节表现了陆先生和覃先生两人来往频繁,关系亲密,也为下文写两人交往的情节做了铺垫。

    要点概括:交代覃先生的情况。
    思考分析:①写覃先生家贫,为下文写陆先生帮助覃先生做铺垫。②陆先生读懂覃先生的画意,再次印证二人互为知己。
     
    要点概括:两位画家互敬,有君子之风。
     
    要点概括:陆先生威震“二花子”,替覃先生解围。
    思考分析:①陆先生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前文对陆先生籍贯、家中摆设“古剑”的交代。②陆先生的语言铿锵有力,表现其刚猛与仗义。③陆先生的动作急促,表现其猛烈;动作娴熟,表现其功夫高超。
     
    要点概括:陆先生得病。
     
    要点概括:陆先生将自己最擅长的笔法传授给覃先生。
    思考分析:本段文字多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陆先生画桃的高超技艺。语言生动活泼,特别是画桃的过程,文字简约,富有动态、色彩感;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富于表现力;善于用词,运用顺序词语“先”“再”“然后”“又”等,体现出很强的层次顺序。
     
    要点概括:病重的陆先生受到覃先生一家人的照顾。
     
    要点概括:覃先生安葬陆先生并怀念老友。
    思考分析:陆先生会功夫、能作画,身上颇有余资,却为何无妻室儿女,整日喝酒没有节制,并最终客死他乡?
    (结合“当归”一词来看,陆先生应是迫于无奈,有家不能回。因为回家其实不难,就连文弱且贫困的覃先生都可以亲扶灵柩前往沧州。由此可知,陆先生时时在思念故土,却又始终在逃离故土。同时覃先生亲扶灵柩去沧州,完成陆先生心中所念“当归”,也表现了覃先生的重情重义。)



    本文塑造了陆先生和覃先生两位人物形象,通过写他们两人交往的故事,赞扬了两位画家有着崇高的技艺、品质,表达出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歌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早备好了,龟孙子!”表现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解析:选B B项,小说虽安排了两个重要人物,也有所对比,但纵观全文,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更多的是表现出陆、覃两位先生虽个性不同但互相欣赏、互相关爱和彼此敬重,刻画了具有坦荡襟怀的两位贤人形象。
    2.(对点题·概括主旨)概括本文的主题。(6分)
    答: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
    3.(对点题·标题作用分析)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②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③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歌颂。
    4.(回扣题·情节手法分析)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 ②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谊; ③文末覃先生喝酒时心系陆先生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喝酒必请覃先生的情节,表现了两位贤人彼此间的相互敬重; ④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买他画的人也多,名气渐扬照应了前文陆先生的牡丹、水仙、桃画得好,要的人很多的情节,表现了陆先生对朋友的情谊和关照。


    题型一 主 旨 题
    一、什么是主旨题[理在书中]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回扣教材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主旨。解答本题注意抓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主题性人物)和作者的倾向,然后找出文章所对应的内容,理解归纳。

    二、怎样考主旨题[题在书外]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8·江苏高考)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
    (2)(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东坛井的陈皮匠》)
    (3)(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4)(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怎样答主旨题[学考贯通]
    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1.抓标题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阅读《贤人图》(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概括本文的主题。(6分)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第一步:确定思考角度
    题干中有“主题”“概括”等字样,可以判定为“主旨类”题目。可以从小说的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刻画三个角度入手。
    第二步:找出对应内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标题入手
    小说的题目“贤人图”蕴含了主旨:“贤”字,蕴含人物的“贤德”,表明作者的赞颂之情。
    从情节入手
    小说安排两位画家画技高超又相互敬重、陆先生威震“二花子”替覃先生解围、陆先生将自己擅长的画技传授给覃先生、陆先生病重后受覃先生一家人照顾、覃先生安葬陆先生并怀念陆先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表现了两位画家德艺双馨。
    从人物形象入手
    小说塑造的陆、覃两位画家技艺高超,又相互敬重,具有贤德,他们代表的是传统知识分子。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他们的德与才的敬仰和歌颂。
    [参考答案] 小说通过记叙陆先生、覃先生两人交往的情节,塑造陆先生、覃先生有才亦有德的艺人形象,赞扬了两位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崇高的品质,表达出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歌颂。

    把握不准主旨,理解不透意蕴。读不透文本,检索加工重要信息不到位,就把握不准小说的主旨或意蕴。如本题,一般读文,理解到“赞扬了两位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崇高的品质”浅层面的主旨不难;若不精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歌颂”深层面的主旨就难了。    
    题型二 标 题 题
    一、什么是标题题[理在书中]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2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2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回扣教材
    小说《祝福》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从标题作用的角度设题)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这一环境密切相关。②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③祥林嫂的悲剧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作用,解答本题从情节、环境和主题三个角度思考,再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二、怎样考标题题[题在书外]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理解标题意蕴型 
    (1)(2017·浙江高考)“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一种美味》)
    (2)(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即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意蕴”“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作用型 
    (2013·山东高考)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活着》)
    即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怎样答标题题[学考贯通]
    考法一 标题意蕴理解
    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3步骤”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锄”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锄”的表层义有两个:“锄”作为名词,是一种农具;“锄”作为动词,是一种劳作行为。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可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对标题的深层意蕴理解不透。如本题,理解标题“锄”作为农具和劳作行为的表面义,不是问题;在此基础上理解“锄”所蕴含的深层的象征义,就不简单了,尤其是理解“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和“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这两点。
    2.归纳混乱,要点重复或不清。再如本题,应该结合文本,从“锄”作为名词的表层、深层意蕴和作为动词的表层、深层意蕴两个角度作答,否则,答案要点就可能混乱。    
    考法二 标题作用分析
    标题作用分析“6角度”
    角 度
    作用分析
    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是否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咿 呀
    刘建超
    夏花十三岁考上了老街戏校。
    夏花的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在一群孩子当中格外显眼。几年过去,唱念做打四门功课孩子们都基本掌握了,成绩好的还去老街剧团参加演出了,唯有夏花的唱功总是上不去。老师说夏花的嗓音先天不足,出不了宽音。老师让夏花离开学校改行算了。
    那晚,一轮圆月挂在丽景门的檐角。学员们都跟着老师去剧场看名角梨花白的《红娘》,夏花没心思去,独自一人在梨树园里徘徊,听着远处剧场隐约传来的叫好声,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要付诸东流,泪水朦胧了月光,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咿——呀——
    夏花的这一声咿呀,透过梨园在丽景门上回荡,惊到了正在丽景门上品茶赏月的老街戏霸洛半城。洛半城是老街剧团的团长,有名的铜锤花脸,唱功了得,嗓音亮丽,粗犷豪放,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阳城,故而被称作洛半城。洛半城下得丽景门,来到梨园,看到了月光下发呆的夏花。
    小姑娘,刚才可是你在练声?夏花认得眼前的洛半城,怯生生地点点头。
    来,你再喊一嗓子。咿——呀——
    洛半城兴奋地拉起夏花的手说,走,去剧场。剧场里的《红娘》已经接近尾声,懂戏的人都知道,最后一场戏已没什么高潮,不少观众开始起身离场,剧场里就有些嘈杂凌乱。饰演崔夫人的演员最怕这个时段上场。
    洛半城让夏花在内台喊,夏花也不怯场,放开嗓子:咿——呀——
    嘈杂的场子立刻被这一声给镇住了,这本是戏里没有的啊,而这一嗓子清脆悠扬,韵味十足,戏迷们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齐声叫好,掌声雷动。洛半城急忙把发愣的夏花推到台前,夏花头一次面对老街这么热情的戏迷,不知所措,只得又喊了声:咿——呀——
    夏花就这样进了老街剧团。
    在剧团里,夏花几乎就是个跑龙套的。但是,只要戏开场,必有夏花的一声“咿——呀——”,乱糟糟的剧场顿时安静下来。洛半城对夏花说,观众认可你的一声“咿呀”,这也是最高赞赏了。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
    就凭这一嗓子,夏花在剧团里待了十年。夏花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团里团外追求夏花的人不少。
    团里唱武生的祥子模样一般,是洛半城的徒弟,死缠硬打把夏花追到了手,洛半城是他们的证婚人。
    祥子演出时摔断两条腿,坐在了轮椅上。虽然夏花百般用心地伺候,祥子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开始大伙还能理解,可时间一长,许多好心人都看不惯了,都劝夏花趁年轻还是离了吧!夏花虽然感激大伙的好意,却依旧如初。夜深人静,尚未入睡的人们常能听到那声“咿——呀——”,只是多了一丝隐约的悲凉。
    几年后,剧团解散,夏花报了个中医按摩班,每天都要给祥子泡脚按摩。
    一天,洛半城来看望祥子,夏花正给祥子按摩腿脚。洛半城看着夏花娴熟的手法,建议夏花开家浴足店,反正每天要给祥子按摩,开个店还能维持生计。祥子虽说不情愿,可眼下也没什么能做的事情。
    夏花的浴足小店还真开起来了,店名更有特色:咿呀浴足。
    小店生意挺好,许多都是夏花和祥子的戏迷。也有来想歪使坏的人,泡脚时,说些挑逗的话,讲些让人脸红的段子。夏花只管做活儿,不搭理。有人做足疗时,故意抬脚往夏花的身上蹭,夏花就加重手法,疼得那人嗷嗷叫。夏花说,这儿是心脏反应区,先生你的心可是有毛病哩。
    送走了客人,夏花打水给祥子泡脚,祥子气呼呼的,怪夏花对不正经客人太迁就。夏花给祥子捏着脚,说,来的都是客,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不当真就行了。客人们的脚哪能都一个尺码?
    祥子掀翻了水盆,水溅了夏花一脸一身。夏花没生气,她知道祥子心疼女人,心里憋屈。待夏花收拾停当,已是午夜。
    夜色静谧,秋风习习,弯月如钩。夏花揉揉酸胀的臂膀,扭扭僵硬的腰身,望着无际的星空,轻轻叹了一声:咿——呀——
    夏花第二天就关闭了小店。夏花说,我不能让祥子心里不痛快。有人帮忙,让夏花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摆个书报摊,虽然赚钱不多,夏花却干得带劲。祥子也来帮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中秋,吃过晚饭,夏花推着祥子出屋赏月。夜空之下,秋月如珪,秋露如珠,祥子心情大好,非得夏花来上一嗓子。夏花欣然允诺,清了清嗓子,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咿——呀——”腾空而起,在空气中久久回响。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4期,有改动)
    小说以“咿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为题”和“作用”表明,该题属于标题作用分析题。题目“咿呀”没显示出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也并非物象、情感类表述,“咿呀”只是练声的发音,故可确定从形象角度、情节角度、主题角度和读者角度答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形象角度
    每当主人公内心情感有了波动,其情感总是通过“咿呀”传递给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情节角度
    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咿呀”多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咿呀”承载着主人公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赞美。
    读者角度
    “咿呀”是练声的发音或小孩子说话的声音,以“咿呀”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 ①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咿呀”包含了夏花对戏剧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祥子的一片真情;②情节方面,“咿呀”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③主题方面,“咿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既表现了夏花内心、命运的变化,也流露出作者对夏花的同情和赞美;④读者方面,小说以“咿呀”为题,形式新巧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要点不准不全。有些考生不知从哪些角度来回答标题的作用,致使答案要点不准不全。如本题,思考形象、情节方面的作用不难,但对作用的分析可能不准确;也容易遗漏“咿呀”在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笑 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午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对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没有直接记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的心理是一致的,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
    C.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D.“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不是想看笑嫂的笑话,“我”发现这件事是无意的,告诉同事也是出于好心。
    解析:选B B项,“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错,“捐款”是善心的体现,而且同事知道她家里困难,工会慰问她时,她也十分配合,笑脸相迎,说明她并不爱慕虚荣。
    2.作品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可以从情节结构、揭示主题、影响读者等几方面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①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表明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实感强;②以“我”的视角来写,有利于表现“我”的心理活动,娓娓道来,让读者有亲切感;③“我”是笑嫂的徒弟,又是搞宣传的,展开各方面的内容合情合理;④“我”是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所以对笑嫂一周一个菜很好奇,对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闹了个大红脸”,这样写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几方面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①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③“笑”既表现出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④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
    从笑嫂身上我们得到哪些人生启示?(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可以从“做人”与“行事”两方面思考。答题要切合实际,避免空洞抽象、泛泛而谈。
    参考答案:①对工作认真负责;②面对困难要乐观坚强,以“笑”示人,不怨天尤人;③热爱生活,无论处于什么困境,都要让生活丰富多彩;④做人要有善心,关爱他人,遇事多为他人着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是他们帮助了“我”,却反过来感谢“我”。
    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等描写小男孩。
    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的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母子。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解析:选D D项,“跌宕起伏”程度过重,可以说“曲折”。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应首先从描写角度去概括,本文主要是从外貌、动作、语言来描写母亲的;再就是从情节角度去概括;然后再结合作品背景或环境描写,以及他人评价(本文中即“我”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本。
    参考答案:①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照管田地。②不怨天尤人。同样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③善良淳朴。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休息。④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7.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应抓住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语句。从文末“我”“泪流满面”“羞愧”“(捞起)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这些内容来看,小说要告诉读者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文中的“我”因为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直到碰到上山打水捞月亮的母子,发生在这对母子身上的故事唤醒了“我”的迷途之心,使“我”明白了这样做会给亲人带来伤害,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遭遇失败或挫折,也许有些人会一蹶不振,会选择自暴自弃,但如果转念想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也许就会释然。因此说,任何的打击或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妥协的借口,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8.
    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意蕴丰富,请理解分析。(6分)
    答:




     
    解析:分析题目的意蕴,应从题目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①表面指母亲为儿子捞月亮;②实质上指母亲给有眼疾的孩子以安慰和希望;③还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每点2分)



    仿真综合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上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溜”“挤”“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在享受温情的同时,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
    解析:选C C项,“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文中无此意;“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无中生有。
    2.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项云中醉酒,展现了项老师心灵脆弱的一面,交代了他的人生困境,为下文他写请调报告做了铺垫;也加深了学生对老师感情的理解,学生因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3分)同学们送皮鞋给项老师,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他们淳朴的心愿,暗示了上文中一些同学放学回家晚、王大牛被蜇的真正原因,又为结尾项老师撕掉请调报告做了铺垫。(3分)
    3.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学习落后,但开朗洒脱,不计较同学打他的光头;热爱老师,勇敢无畏,为攒钱给老师买鞋,不避凶险摘马蜂窝。(2分)
    (2)刻画王大牛这一形象,表现了同学们精神状态的改变,他们懂得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王大牛这一人物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行为特征都很特别,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车 马 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作为主要悬念贯穿全文,吸引着读者阅读,凸显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解析:选A A项,“棋局的输赢作为主要悬念贯穿全文”表述不当,本文的主要悬念在于对德欣和李来顺微妙关系的表述上。
    5.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此题可根据“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等情节概括出“淡泊名利”,根据“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等情节概括出“任劳任怨”,根据“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等情节概括出“耿直不阿”,根据“生活中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的情节概括出“多才多艺”,根据“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的情节概括出“性格沉静”等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此题从情节的角度看,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车马炮”贯穿故事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主题看,“车马炮”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
    仿真综合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对。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然后,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一头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圆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同时也交代了老岩羊生存的环境。
    C.“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的正是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巡山”作为“他”刻意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反映了他对这片大山的眷恋热爱。
    解析:选C C项,说法错误,此句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
    2.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使叙述层次分明(或节省叙述语言)。把上山查看究竟的具体过程以短句独立成段的方式呈现,使查看的步骤层次清晰、简洁明了。②改变(调整)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短句独立成段能形成明快紧促的节奏,与前文相对舒缓的节奏形成对比。③突出强调人物心情。短促的语句、独句成段的紧凑格式有助于突出强调“他”想一探究竟的急切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每点2分)
    3.小说结尾写道,“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应尊重。“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后面朝东方搁好羊头,这种带着仪式感的举动,正是对老岩羊这个生命体的尊重。②生命总会有尽头,生命的消逝是自然规律,应坦然面对。“他”认为生命总该有个尽头,艰难的生命的结束是一种解脱,所以他帮助已无生机的老岩羊结束了生命。③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老岩羊的死,为天上的秃鹫等提供了食物,尽到了最后的使命。④生命是平等的。在大自然中,在那片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对人无所敬畏,生命之间即使有血腥、杀戮,也只是生存的本能需求,不能用有罪与否、善恶来评判。(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拾 穗 者
    曾冠华
    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秦风已连续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秦风抿抿嘴,随着喉咙上下滑动,他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秦风顾不住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他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不一会,他盼着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
    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近山多雨。雨,说下便要下了。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农妇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走去。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老妇人端庄慈祥,孩子们唤她“高家奶奶”。
    老妇人把一个大西瓜切好,用盘子盛放在厅堂的长木桌上,让孩子们享用。秦风看见木桌两头还放着两篮黄沙梨,室内的布置跟学校一样,墙上的小黑板明显写着“今天作文:拾穗有感”一行醒目惹眼的文字,院里到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老妇人热情地招呼秦风:“吃土围无籽西瓜,清甜、润喉、止渴、解暑。黄沙梨也是我们土围村的特产,它脆口、甜嫩、糖含量适中——”她知性的语言,透露着职业教师特有的优雅。
    秦风对老妇人开辟的这个第二课堂深感兴趣。
    老妇人猜出了秦风的心思,她说:“放暑假了,孩子们留守,得有人看护。”
    秦风终于明白了大概,他问:“您老退休多年了吧?”
    老妇人轻轻笑说:“工作退了休,心不敢退休。”
    秦风的心儿突然颤了一下。
    老妇人说:“感谢你到我们土围村来,把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带出去。”
    看到老妇人气质不俗,秦风转而问:“您老,家人在城里吧?”
    老妇人说:“我儿子在省城上班。他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学生。”话间,她好似想起什么,幽上一默说:“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然后她忍不住了,自己掩嘴笑,像一位羞涩的童真孩子。
    秦风告辞时发现,跟随老妇人欢送他的孩子们,紧依她身旁像结硕成垛的金灿谷穗,让人看得眼热。
    秦风依依不舍离开土围,满怀信心踏上路程。
    又一届省摄影大赛如期举行,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颁奖大会上,省委高书记百忙中出席,他饱含深情地说:“一幅叫‘拾穗者’的作品这次虽然落选金奖,但它在对乡村的记录中,饱含坚守的意义及传递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细心的秦风发现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
    (选自《金麻雀》网刊,2018年8月14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摄影家秦风的视角,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从色彩、光影等角度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壮观、秀丽的田野美景。
    B.“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这一细节描写,既暗示了高书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了党的干部不忘乡土、关注农村的真情,提升了人物的境界。
    C.“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的话语,“掩嘴笑”的神态,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欣慰与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她腼腆、羞涩的性情。
    D.秦风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高家奶奶”关爱留守儿童的见证者,小说通过秦风参加摄影大赛拍摄照片,有条不紊地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解析:选C C项,没有表现她腼腆、羞涩的性情。
    5.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环境自身方面,美丽的乡村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之美;②情节方面,引出老妇人的故事,为下文高书记深情的发言做铺垫;③人物方面,美丽的画面烘托了老妇人美好的形象;④主题方面,表达对乡村坚守者的歌颂和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希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使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引发读者思考;②和高书记的评价形成反差,突出照片的意义;③更能彰显高书记对母亲的爱和对乡村的关注。(每点2分)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5讲 以体会意图为突破方向把握主旨、标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