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4 线段的和差(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4 线段的和差(教案)0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4 线段的和差(教案)0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4 线段的和差(教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数学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静结合 数形互化 引入概念,实践操作 示范引领 规范作图,就地取材 聚焦中点 应用性质,规范格式 渗透思想 提升思维,小组合作 改编例题 分组展示,归纳小结 分享收获 着眼长远,分层作业 难点突破 素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6.4线段的和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学习线段和差的概念及如何用几何语言表达线段和、差、倍、分简单计算过程.它是继《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基础上的学习内容,线段和差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为后续《角的和差》等其他几何内容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准备.因此,本节课在《几何图形》这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校年级5班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线段长度加减,线段比例,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点.同时已经学习过直尺和圆规的使用方法,这为本节课中的线段和差作图带来了便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的地方是由于初接触几何语言,在书写上很难达到规范到位,因此线段和差的几何语言仍是今后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和差的意义学生概念得出过程中,有意识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学会用尺规作图表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刻度尺二等分一条线段通过题的思路分析和几何语言书写过程讲解,感受用代数的方法求解几何问题,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理解线段和差的几何语言,会进行有关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通过线段和差的几何语言书写方式探索,初步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能力获取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分类讨论思想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线段和差的概念,这是相关作图和计算的依据.

    教学难点:例题中涉及较多的线段和较复杂的数量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驱动与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

    学法:注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围绕教师所讲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小组合作,真正动口、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动静结合 数形互化 引入概念

    如图1几何画板展示两条线段ABBC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B

     

     

     

     

    通过测量线段AB的长度为12cm,线段BC的长度为9cm让线段BC绕着B顺时针方向旋转,观察此时AC之间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图2通过几何画板上示线段AC长度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线段AC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师紧接着追问,在整个变化过程中,点C处于什么位置的时候,线段AC有最大值?是否有最小值呢?

    学生不难发现当点ABC三点共线的时候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如图3让学生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线段AC的长度,初步感受线段和差的几何语言.

        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入线段和的概念,若线段AC的长度是线段AB和线段BC长度的和,线段AC称为线段AB和线段BC的和,通过类比线段和的概念,学生可自行归纳出线段差的概念.

    【设计意图】用动态变化中某一时刻的特殊位置,引出线段和差的概念,并用等式量化两条线段和差,这样就使线段和差与线段大小的定义处于同一体系,并与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和差概念在意义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一图两用,使线段和差概念更为直观,体现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高度统一,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给出线段和的概念后让学生用类比的方式得出线段差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4隐去线段的长度,C为线段AB上的一个点,图中一共有几点线段?这些线段之间是否存在和差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难得出:AC+CB=ABAB-AC=BCAB-CB=AC

    师进一步追问,如果AC=4,BC=6,AB=?反过来,如果AB=14,AC=5BC=?(学生一齐口答.

    【设计意图】线段和差概念教学,重视几何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C的位置由AB上的特定点变为AB上的任意点,从特殊到一般,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就地取材,列举线段和差的简单计算问题让学生数和形两方面充分认识线段的和差,使概念的形象更为直观、丰满.

    二、实践操作 示范引领 规范作图

        问题1如图5,已知线段ab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画线段AB

       1a+b

       2b-a

     

     

    师生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结合自己的画图过程,对该同学的作图方法出适当评价:有哪些步骤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如图6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准确描述每步过程同时PPT上动态演示画图过程,对学生的画图过程进行示范引领.

     

     

    【设计意图】初学几何,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过程不可少,用尺规作两条线段的和差是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为基础的,在上一节课的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回顾范例,易知作和差该从何入手,在课堂伊始的引入环节中两条线段的运动过程可以辅助学生形成作图思路.经历这个环节作图,学生进行进一步追问:作一条线段,使得它的长度等于2a吗?这样线段中点概念的引出显得顺理成章.

    就地取材 聚焦中点 应用性质

        问题2已知一条线段的长度为a,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B2a.

    学生一齐说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画,得7,并由此引出线段中点的概念: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再问学生:你能想到哪些关于这些线段的等式?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说,教师写,最终总结几何语言如下:ACBCABAB2AC2BC.

    【设计意图】从本课到本章,观察、实验、画图包括后面的计算和思考,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给足学生时间对于ACBCABAB2AC2BC这些几何语言的教学不能含糊,它们实际上起着把和、差、中点这些局限性的概念通过数量化的方法,延伸成更一般的和、差、倍、分等几何概念体系的作用.课堂中有些学生也会得出AC+CB=ABAB-AC=BCAB-CB=AC可以通过问题3加以区别与巩固.

     

    问题3如图8C为线段AB上的一点,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AB

    思考拓展:如果去掉题目C为线段AB上一点这个条件,此时AC=BC还能判断C是线段AB的中点吗?(让学生说明理由,可通过反例呈现,不难发现三点共线这个前提条件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巩固中点的几何语言,理清概念的内涵外延.通过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晰中点专属的几何语言材于学生的画图素材,再应用于学生,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保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课堂的活跃度.

     

        问题4:如图9,已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完成下列填空:(1AB      BCAC      AD

           2BD      AD

          3)如果AB4,那么BD      .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中点的定义进一步进行线段和、差、倍、分的计算,对于第二个问题特别要注重几何题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简便性,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为解决后面问题5做了知识和方法铺垫.

    四、规范格式 渗透思想 提升思维

    问题5夯实基础 落实双基

    如图10,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将过程规范书写在学习单上,教师根据每个小组解答情况有针对性选取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在屏幕上,请学生对照投影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学生针对过程给出评价.

    学生易错点分析:

    (一)书写过程不规范,逻辑紊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格式缺陷;

    (二)证明过程不严谨,通过直观想象直接CP=PD

    (三)部分学生因为受小学习惯影响直接猜想并给出答案,用算式一步到位,过程缺失严重.

    学生亮点分析:

        部分学生在求解此题用不同的线段和差表示方法得到线段AB的长,于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有些学生巧设未知数,找图中线段的等量关系,通过方程思想求解,这些解法出现在学生的作品展示过程应予以充分肯定,让不同学生更加积极地分享自己解题思路,一题多解,擦出思维的火花.

    【设计意图】例题讲解注重思路分析和格式规范,课堂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题目已知条件出发,抽丝剥茧,把自己思维过程层层暴露出来,并且特别要注重板书规范性,以便学生模仿.对于学生展示的错误,教师报以宽容和赏识态度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自身几何语言书写过程进行适当细化和删改,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过程表述,为后续几何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指明了正确方向.通过学生作品展示,体会解法的多样性,注重方程思想在几何求解过程广泛应用.

     

    问题6方法引领能力提升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B12AC3BC,点P为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P的长.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比较得出此题与问题5的不同点没有图形.所以第一步应先根据已知条件尝试画出图形,利用上一例题格式书写经验,独自在任务单上完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进一步总结几何语言书写规范,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这道拓展练习题,一方面继续让学生参照问题5解答过程,规范格式书写,以及几何问题的分析思路,同时在例题基础上隐去图形,让学生体会通过已知条件画出图形的分析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小组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方程思想.教师对于此练习过程批改分析,力求细致及时.在不同学生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自己的解答过程,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用红笔标注,反思解答过程.

     

    五、小组合作 改编例题 分组展示

    利用上一题(问题6)的条件和结论,要求学生在基础上,将条件AC3BC进行替换,通过半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替换一个条件和中点,同时结论也自由选择.

    问题改编若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线段AB12          ,点     是线段          的中点,求线段        的长.

     要求:

    (一)各自编题,小组讨论

    (二)解答过程,选取展示

    (三)解题思路,汇报分享.

    【设计意图】因为有之前问题6这道练习题的基础,学生可以适当替换条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一题多变,并且通过不同问题的分析交流,领会解题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在每个问题中的渗透,养成规范书写习惯.

    有了前面的知识方法铺垫,教师可以适当放开课堂让每组学生思考片刻后合作交流,并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上台展示.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交上来的作品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附学生作品如下:

    【作品1若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线段AB12AC2BC,点P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CP的长.

    学生解法根据题意作出图形

    如图1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  如图12,当点CAB的延长线上时,

     

     

     

     

    BCx,则AC2x             AC2BC

    ABACCB,                   BAC中点,

    2xx12                     故此时PB重合,CPAB12.

         3x12

          x4

    AC8

    PAC中点,

    CPAC×84.

     

    作品2若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线段AB12CAB分成53的两部分,点P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P的长.

    学生解法,根据题意作出图形

    如图13ACCB53      如图14ACCB35

     

     

     

     

    AC5x,则CB3x           同理可得ACBC

    ACBCAB                    AP6

    5x3x12                    CPAPAC

      得: x                    CP6

    ACBC              CP.

    PAB中点,

    BPAB6

    CPBPBC6.

    【简要评析】这两道题属于编题的第一层次,直接改变中点的线段AC,替换已知条件和原题相似AC3BC变成AC2BC,或者变成AC:BC5:3再次体会分类讨论和方程的思想.

     

    作品3若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线段AB12ACBC6,点P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P的长.

    学生解法,根据题意作出图形

     

     

     

     

    如图15,设CPx

    PAB的中点且AB12

    APPB6

    BCPBPC6x

      ACAPPC6x

    ACBC6

    (6x)-(6x)=6

    2x6

       x3

    OP3.

    【简要评析】以上编题过程属于编题的第二层次,如图15,替换已知条件,将AC3BC改编成线段AC的长度比BC6其余条件和求的结果不变.

    此题改编,求解方法和例题相似,只不过改变两条线段之间和差倍分关系,同样可以用方程求解,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一题多变,万变不离其宗,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品4若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线段AB12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N分别是线段BCA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如图16

     

     

     

    学生解题过程:MNMCCN

                  MNACBC

    MNAB

    MN6.

    【简要评析】以上改编是属于改编的第三层次弱化条件C从特定的点变成AB上任意一点,探讨两条线段ACBC中点之间的距离MN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改编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点C不是线段AB上的点,在其延长线上,则此时结论还成立吗?对这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几何语言的规范性表达.

     

    、归纳小结 分享收获 着眼长远

        静静地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通过本节的学习,对于后续学习有何帮助,请你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线段和差的定义与线段和差计算的规律,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体会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初步感受几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在几何问题中的渗透.

    附板书设计如下:

     

     

     

     

     

     

     

     

     

     

     

    、分层作业 难点突破 素养提升

    必做题

    1. 配套作业本
    2. 书本作业题AB.

    选做题

    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AC的中点,点NBC的中点,如果MCNC2cmACBC长(  )

     

    A2cm          B4cm          C1cm           D6cm

    2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已知ACCDDB123MN分别是ACDB的中点AB18 cm,则线段MN的长          

     

    3已知线段ABmCDn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B左侧CD左侧)若|m2n|=-(6n)2.

    (1)求线段ABCD的长;

    (2)若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BC4求线段MN的长.

    (3)当CD运动到某一时刻时D与点B重合P是线段AB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有下面两个结论:是定值;②是定值.

    请选择正确的一个并加以证明.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做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题目的设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初步让学生感受动点问题在几何中应用,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求解实际应用题,这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饱初步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关教案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6.4频数与频率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6.4频数与频率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地位,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生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6.4频数与频率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6.4频数与频率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