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1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2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3
    还剩5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53页。


    《孙权劝学》(知识梳理)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卿(qīng) 孰(shú)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gēng) 邪(yé)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不过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辞。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1.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2.详略得当,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二)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三)文章的思路
    孙权__劝__学 → 吕蒙_就___学 → 鲁肃__赞__学
    结合文章,说所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当吕蒙推辞时,进而指出可行性,“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最后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五)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没有直接写吕蒙的进步,而是用侧面烘托,借写鲁肃的话和态度,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
    (六)本文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孙权:关心部下,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
    吕蒙: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
    鲁肃:爱才,敬才
    (七)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不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
    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
    ④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⑤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附近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重点实词
    1.卿(qī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脱。
    4.务:事务。
    5.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过:到。
    11.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3.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14.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7.见事:认清事物。
    (二)重点虚词
    1.岂:难道。 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见往事耳)
    3.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4.孰(sú):谁。 (孰若孤)
    5.及: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6.非复:不再是。 (非复吴下阿蒙)
    7.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8.而:连词,表顺承。 (结友而别)
    (三)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四)一词多义
    1.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知晓)
    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4.以: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
    (五)古今异义
    1.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2.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3.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4.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5.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6.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7.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8.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9.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10.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11.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六)词的活用
    1.卿言多务:言,名词作动词,说,借口。
    2.见往事耳:耳,名词作语气词,罢了。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动词作名词,推辞。
    (七)文言称谓语
    1.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中的“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八)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理解默写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却以“军中多务”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乃始就学”。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木兰诗》(知识梳理)
    【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时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后者是我国最长的古代叙事诗。
    唧(jī) 军帖:tiě 杼(zhù) 可汗(kèhán)
    鞯(jiān) 辔(pèi) 啾(jiū) 溅溅(jiān)
    燕(yān)山 柝(tuò) 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
    帖(tiē)花黄 著(zhuó)我 胡骑jì 戎机róng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持。
    1.详略得当。
    诗歌详细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想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优秀品格的内容则详细描述。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同时,将木兰在战场上的厮杀和建立的功勋一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重点加以细致描述,着力写木兰的深明大义和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2.侧面描写。
    诗歌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烘托木兰的形象,使其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勋级之高、受赏之多,从侧面衬托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看到木兰穿女装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3.多种修辞运用。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内容前后相承,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渲染了木兰归家时家人的喜悦。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朔气”与“寒光”相对,“传”与“照”相对,“金柝”与“铁衣”相对,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比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互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使诗歌语气连贯、文辞精练。
    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句子赏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7.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必要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8.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9.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0.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11.请概括本诗主要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12.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鞭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置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13.《木兰诗》中除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外,还有哪些诗句用了哪些“互文”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4.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15.最后一段可否删去?为何?
    不能删。这个比喻句既解释了伙伴的惊忙,烘托了木兰的乔装之巧妙、作战之勇敢,也可以当作是木兰的回答,展现了木兰的聪明机智与自豪之情,还可以看作是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赏,为民歌常用手法。
    (一)重点字解释
    【当】【户】织 当:对着。户:门。
    【唯】闻女叹息 只
    何所【思】/【忆】 思:想。 忆:思念。
    愿【为】【市】鞍马 为:介词,为了。 市:买
    【旦】辞爷娘去 早晨
    万里赴【戎机】 战事
    关山【度】若飞 越过
    【朔】气传金柝 北方
    赏赐百千【强】 有余
    愿【驰】千里足 驰,赶马快跑。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 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 穿
    雄兔脚【扑朔】 动弹
    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 靠近、临近
    (二)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同“贴”
    (三)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 爷:古义:父亲 今义:即父亲的父亲
    ②双兔傍地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出郭相扶将 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四)一词多义
    ①市:愿为市鞍马:购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②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五)词语活用:
    ①策勋十二转 策:记录(名词作动词)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战马(动词作名词)
    (六)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 【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理解默写
    1.《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4.《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9.《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卖油翁》(知识梳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 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畅达委婉,其诗流畅自然,其词风格婉丽。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欧阳修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是一部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笔记小说。每则故事短小精悍,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语言简洁,形式灵活,风格平易闲适,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笔记体小说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í) 沥之lì
    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矢shĭ 杓shá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本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会取得一定成绩,勤能补拙。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满。
    1.寓理于事,通俗易懂。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他因此而自夸。卖油翁看了他的射技后,认为只不过是因为手熟罢了。陈尧咨非常生气,责备卖油翁轻视自己。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心服口服。文章通过这样具体的故事,阐述了抽象的道理,明白透彻,通俗易懂。
    2.欲抑先扬,推波助澜。
    文章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接着宕开一笔,交代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在卖油翁眼里,陈尧咨的射技是不足挂齿的,这自然令孤高自傲的陈尧咨疑惑不解,于是引出了他的诘问。卖油翁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怒不可遏,厉声呵斥。卖油翁不为所动,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心悦诚服。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剪裁合理。
    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指代书写工具。
    (2)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方仲永写的诗。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
    (4)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3.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4.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睨、颔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6.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手熟”)
    7.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以我酌油知之”)
    8.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耳”。
    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9.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10.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熟能生巧
    1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12.陈尧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变化:开始反感、恼怒,后来无言以对,笑之。
    变化原因:是他看到了买油翁酌油的技术很娴熟,却并不以此自夸。
    13.请概括本文的六要素。
    地点:家圃
    人物: 卖油翁 陈尧咨
    起因: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
    经过: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卖油翁以自己娴熟的倒油本领告诉陈尧咨“手熟”之理。
    结果:陈尧咨明白了道理,笑着打发卖油翁走了。
    1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艺无止境
    人应有一技之长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善射:善于、擅长。
    (2)自矜:自夸。矜,夸耀。
    (3)尝:曾经。
    (4)家圃:这里指家里射箭的场地。
    (5)释:放。
    (6)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7)但微颔之:但,只;颔,点头。
    (8)知射:懂得。
    (9)忿然:气愤的样子。
    (10)尔安敢轻吾射:安,怎么;轻,看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用。
    (11)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2)徐以杓酌油沥之:徐,缓慢地,慢慢地。
    (13)唯手熟尔:唯,只,不过。
    (14)笑而遣之:遣,打发。
    (二)通假字
    (1)但手熟尔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舀东西的器具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下巴,文中指点头
    (2)尔安敢轻吾射。 动词作名词。原意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领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作动词。原意为重量小,文中指看轻
    (四)古今异义
    (1)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五)一词多义
    (1)以
    公亦以此自矜: 凭,靠。
    以我酌油知之: 凭,靠。
    以钱覆其口: 用。
    (2)射
    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安敢轻吾射 名词,射箭的技艺。
    (3)尔
    但手熟尔 同“耳”,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六)虚词用法。
    1.之
    (1)睨之: 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指代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指代葫芦。
    (5)笑而遣之: 代词,指代,卖油翁。
    2.其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词,代陈尧咨。
    (2)以钱覆其口 代词,代葫芦。
    3.而
    (1)释担而立 连词,表顺承。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连词,表转折。
    (3)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2.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默写
    1.提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无他,但手熟尔。
    2.表现陈康肃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是: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3.表现卖油翁技高一筹的句子是: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陋室铭》(知识梳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西蜀( shǔ ) 何陋( lòu ) 调素琴(tiá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不陋,进而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再从陋室环境清幽、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的“德馨”。最后将陋室与古代贤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证明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从修辞角度来看,作品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3.反向立意,构思巧妙
    本文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①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②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景:自然环境清幽;(2)人: 交往人物不俗;(3)事: 生活情趣高雅。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④“何陋之有?”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作用:(结构)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首尾呼应,(内容)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中心思想)
    ⑤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我们平时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来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古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不赞同,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自傲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错误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 出名 )
    2.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
    3.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此,这 )
    4.惟吾德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 )
    5.苔痕上阶绿( 动词,由低处长到高处 )
    6.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8.可以调素琴( 弹奏 )
    9.阅金经( 佛经 )
    10.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嘈杂的音乐 )
    11.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使……乱 )
    12.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公文 )( 使……劳累,使……疲劳 )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操蛇之神闻之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四)词的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 应为:“有何陋”。
    理解默写
    1、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鸿儒,往来无白丁。
    4、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裆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应。
    《活板》(知识梳理)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撰《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作品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作品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作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的地标”。
    毕昇(shēnɡ) 蜡和纸灰(huò) 炀之(yánɡ) 字平如砥(dǐ)
    更互(ɡēnɡ) 以纸帖之(tiè) 贮之(zhù) 奇(jī)字
    燔土(fán) 用讫(qì) 群从(còng) 宝藏(cáng)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在铁板上面。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模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来标记活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他们)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本文以活字印刷术为说明对象,紧扣“活”这一特点来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以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1.语言朴实简洁。
    本文很少用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体现出语言简洁的特点。
    用词准确贴切。
    本文用词准确,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将铁板置千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千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镕"。"熘土"的播”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烧”“炀""镕""烯“这些词用得都很准确贴切,避免了用词重复。
    1.作者是怎样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的?
    对于雕版印刷的历史,作者使用了“尚未”“始”“已后”“皆”这几个关键词。在“盛”字前使用“尚未”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雕版印刷唐朝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始”字说明冯瀛王时期雕版印刷才开始推广应用;“已后”一词明确了普遍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范围的广泛。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
    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
    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
    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
    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
    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
    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
    拆板“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佛之,其因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板,重复使用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生动准确说明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使活版印刷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说明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5.活字印刷有哪些注意事项?
    (1)注意一字多印,因为在一板中,一些常用字可能重复。
    (2)字印做好标记,分类贮存。
    (3)奇字少用,没有准备,旋刻瞬息可成,不会耽误排版,表明此法的实用性强。
    6.找出制版和印刷过程中的动词,并品析妙处。
    动词:“烧、炀、镕、燔”等。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镕”。 “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 这些动词不仅准确、科学地描述出制版和印制的过程,而且避免了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文的美感。
    7.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①开头先介绍雕版印刷,既表明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字印刷做铺垫。
    ②结尾,结构上,与上文“庆历……又为活板“照应;内容上,更加突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令人更加相信。
    (一)重点字解释
    1.板印书籍:指雕版印刷。
    2.钱唇:铜钱的边缘。
    3.蜡和纸灰:混合。
    4.冒之:覆盖。
    5.一铁范:模子。
    6.持就火炀之:靠近;烘烤。
    7.药稍镕: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8.字平如砥:磨刀石。
    9.已自布字:另自,另外。
    10.更互:交替、轮流。
    11.奇字:生僻字。
    12.旋刻之:旋即。
    13.燔土:烧。
    14.用讫:完毕。
    15.殊不沾污:根本。
    16.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
    17.至今宝藏:珍藏。
    (二)通假字
    1.活板 同“版”,指印刷版。
    2.药稍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三)古今异义
    1.唇
    古义:古义:边缘。例:薄如钱唇。
    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
    2.群从
    古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例: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今义:指许多人跟从。
    (四)一词多义
    1.就: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2.帖:每韵为一帖(tiè,名词,标签) 则以纸帖之(tiè,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3.若:不若燔土 (如,像)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
    4.为: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皆为板本 (动词,是)
    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 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
    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未为简易 (动词,算是)
    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 ,被动用法)
    5.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6.其: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五)词语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
    3.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4.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烧令坚(“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2.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为……所……”表示被动。)
    理解默写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纪昀】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 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嘉庆十年(病逝,时年八十一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溯流(sù) 臆断(yì) 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二、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三、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答: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答: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句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爱莲说》(知识梳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màn) 噫(yī) 颐(yí) 鲜有闻(xiǎn) 隐逸(y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清,清澈,与“浊”相对。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通,畅通,贯通。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说,这里的意思是认为。
    [之]助词,的。下文的两个“之”同此。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下文的两个“也”同此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表示感慨。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下文的两个“之”同此。
    [鲜]少
    [闻]名词,传闻,见闻。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同]相同,一样。
    [何]疑问代词,什么。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原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乎]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矣]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了”。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的生存环境,外形,香气,风度来赞美莲花高洁雅直的君子之风度,同时描写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来喻人,表达对菊花隐士者的遗憾可惜之情,和对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贵者的厌恶鄙弃之情,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1.托物言志。
    文章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骨,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
    2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衬托,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结尾将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比较,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②“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不攀附他人;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名远扬以及美好端庄的姿态。
    2.文章结尾以作者的感叹作结,结合文章谈你对“叹”的理解。
    ①一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感叹真正的隐士太少。
    ②叹爱莲者太少,实则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
    ③三叹爱牡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追求富贵者的厌恶。
    3.作者在写“莲”的同时又写了“菊花”和“牡丹”,用意何在?
    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作者对三种“爱”的评价,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名逐利,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豁达的品德。
    5.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6. “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
    7.简要分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文中的作用。
    ①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②点明三种花各自象征的对象,即“菊”代表隐居避世者,“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者。③以此突出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托物言志。作者借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一)重点字解释
    1.可爱者甚蕃:多
    2.予独爱:只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7.予谓菊:认为
    8.隐逸者:隐居避世
    9.莲,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10.噫,菊之爱:叹词,表示感慨。
    11.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
    12.宜乎众矣:应当
    (二)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栽种)
    (三)一词多义
    1.可:
    ①可爱者甚蕃(动词,堪,值得。)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可以,能。)
    2.清:
    ①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清香,清芬。)
    3.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独)
    4.远:
    ①香远益清(动词,传得远,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遥远。)
    (四)词语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枝蔓;枝,旁生枝茎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名词作状语,从远处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2.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3.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理解默写
    1.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周敦颐借莲出于污浊之中却傲然挺立的形象,表达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矛独爱莲……
    13.陶渊明爱菊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爱莲说》中有一句话印证了这一点:晋聊渊明独爱菊。
    14.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5.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16.很多人常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为由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17.周敦颐《爱莲说》中与王昌龄诗云“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一致的两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8.周敦颐《爱莲说》中借笔直洁净的莲花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容亵渎态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我们也可以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概括他的高洁品格。
    内容概括
    这篇散文作者以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同时文章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含蓄地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与正直品德的人生态度。
    相关试卷

    专题05 文言文:九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九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28页。

    专题04 文言文:八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八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69页。

    专题03 文言文:八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文:八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84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2 文言文:七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