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01
    【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02
    【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03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共35页。

    *登泰山记


    生平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破格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撰写书录91篇。次年秋辞官归家,后以授徒为生,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作品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16卷等;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辑为《古文辞类纂》75卷。
    贡献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1.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作用。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3.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登泰山记




    段解:作者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粗笔勾勒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景物,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联想、想象的空间。















    段解:本段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晚照。可分为三层。从“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层,简括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从“是月丁未”到“磴几不可登”是第二层,交代了登山时间、同游者、出发地点、登山过程。从“及既上”到段末是第三层,写到达泰山之巅所看到的景色。









    段解:本段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




    段解:本段写名胜古迹,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




    段解:从作者游踪所及,综合叙述泰山景色的特点。

    段解: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1.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 (1)同“彩”,彩色 (2)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2.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石苍黑色,多平方
    古义:﹍﹍﹍﹍﹍﹍﹍﹍﹍﹍﹍﹍﹍﹍﹍﹍﹍﹍﹍﹍﹍﹍﹍﹍﹍﹍﹍﹍﹍﹍
    今义:数学名词。
    答案 (1)到,到达。(2)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3.一词多义
    (1)当

    (3)道
    (4)居
    答案 (1)介词,在、在……的地方 动词,挡住 动词,对着、面对 介词,在、正在 动词,阻、拦 副词,将要 动词,相抵 (2)动词,冒着 动词,乘坐 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3)名词,路 动词,走、走路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动词,说、谈论 名词,风尚 (4)动词,停留 动词,居住 动词,处在 动词,坐
    4.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
    (4)道少半(﹍﹍﹍﹍﹍﹍﹍﹍﹍﹍)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名词作动词,照
    5.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生石罅(﹍﹍﹍﹍﹍﹍﹍﹍﹍﹍)
    (5)复循西谷(﹍﹍﹍﹍﹍﹍﹍﹍﹍﹍)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4)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5)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段是否多余呢?为什么?
    答:﹍﹍﹍﹍﹍﹍﹍﹍﹍﹍﹍﹍﹍﹍﹍﹍﹍﹍﹍﹍﹍﹍﹍﹍﹍﹍﹍﹍﹍﹍﹍﹍﹍﹍﹍﹍﹍﹍﹍﹍﹍﹍﹍﹍﹍﹍﹍﹍﹍﹍﹍﹍﹍﹍﹍﹍﹍﹍﹍﹍﹍﹍﹍﹍﹍﹍
    答案 不多余。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2文章第二段首句连用“乘”“历”“穿”“越”等动词,有何妙处?
    答:﹍﹍﹍﹍﹍﹍﹍﹍﹍﹍﹍﹍﹍﹍﹍﹍﹍﹍﹍﹍﹍﹍﹍﹍﹍﹍﹍﹍﹍﹍﹍﹍﹍﹍﹍﹍﹍﹍﹍﹍﹍﹍﹍﹍﹍﹍﹍﹍﹍﹍﹍﹍﹍﹍﹍﹍﹍﹍﹍﹍﹍﹍﹍﹍﹍﹍
    答案 “乘”“历”“穿”“越”等动词的连用不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行程路线,而且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具体而言,“乘”字含主动意,极言作者游意之急、游兴之浓,把他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活画于纸上;过河用“历”,过山谷用“穿”,过长城用“越”,用字准确,生动传神,动感十足,并且暗示出地形的险要。
    3第三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景色
    日出前
    五鼓

    稍见

    日出时
    须臾

    日上

    日出后
    回视

    答案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 ②山:白若樗蒱。云:一线异色 ③(云)成五采 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 ⑤色:绛皓驳色。山:皆若偻
    4本文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独具特点。请举例赏析。
    答:﹍﹍﹍﹍﹍﹍﹍﹍﹍﹍﹍﹍﹍﹍﹍﹍﹍﹍﹍﹍﹍﹍﹍﹍﹍﹍﹍﹍﹍﹍﹍﹍﹍﹍﹍﹍﹍﹍﹍﹍﹍﹍﹍﹍﹍﹍﹍﹍﹍﹍﹍﹍﹍﹍﹍﹍﹍﹍﹍﹍﹍﹍﹍﹍﹍﹍
    答案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即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5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考据(根据事实查考证实)、辞章(写作技巧)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答:﹍﹍﹍﹍﹍﹍﹍﹍﹍﹍﹍﹍﹍﹍﹍﹍﹍﹍﹍﹍﹍﹍﹍﹍﹍﹍﹍﹍﹍﹍﹍﹍﹍﹍﹍﹍﹍﹍﹍﹍﹍﹍﹍﹍﹍﹍﹍﹍﹍﹍﹍﹍﹍﹍﹍﹍﹍﹍﹍﹍﹍﹍﹍﹍﹍﹍
    答案 (1)义理方面,文章不仅寄寓了作者的志趣,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2)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3)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作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山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便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1.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悬崖前,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2.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如王维《鸟鸣涧》这首诗,就是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来表现春山幽静的月夜景色。一“惊”一“鸣”,更表现出春山的静谧。
    3.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一个在直上云天。而“翠柳”“青天”是两个静态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动景和静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针对练笔』
    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一个下雨天的情景,不少于100字。
    答:﹍﹍﹍﹍﹍﹍﹍﹍﹍﹍﹍﹍﹍﹍﹍﹍﹍﹍﹍﹍﹍﹍﹍﹍﹍﹍﹍﹍﹍﹍﹍﹍﹍﹍﹍﹍﹍﹍﹍﹍﹍﹍﹍﹍﹍﹍﹍﹍﹍﹍﹍﹍﹍﹍﹍﹍﹍﹍﹍﹍﹍﹍﹍﹍﹍﹍
    答案 (示例)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成一条条小溪。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材料二 雪堂记(节选)
    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探究任务:
    1.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诗文多次传达出“适”的人生观念,请你找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雪堂记(节选)》中表达自适之情的语句。
    答:﹍﹍﹍﹍﹍﹍﹍﹍﹍﹍﹍﹍﹍﹍﹍﹍﹍﹍﹍﹍﹍﹍﹍﹍﹍﹍﹍﹍﹍﹍﹍﹍﹍﹍﹍﹍﹍﹍﹍﹍﹍﹍﹍﹍﹍﹍﹍﹍﹍﹍﹍﹍﹍﹍﹍﹍﹍﹍﹍﹍﹍﹍﹍﹍﹍﹍
    参考答案 《前赤壁赋》开始写“饮酒乐甚”,后写清风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后赤壁赋》开始写“仰见明月,顾而乐之”,后写“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最后借道士羽化飞升来表达超然适意之情;《雪堂记(节选)》开始写“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后写“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
    2.苏轼这三篇散文中都有“客”,请你分别谈谈对文中“客”的含义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主客问答”是赋这一体裁重要的叙事模式。很多著名赋体文章中都可见这样的形式,虚拟“主”或“客”开展辩论。但苏轼这三篇赋文中的“客”并不全是虚拟,而是有三种情况:一是实指,即作者之友。《后赤壁赋》中的“客”应即如此,因为并无长篇的“主客问答”,唯一的一次对话中也没有思想的交锋。二是虚实不定,或有虚有实。如《前赤壁赋》中的“客”,主客之间有长篇的辩论,且辩论内容像极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或两种思想的交锋,但同时文中也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的生活细节,同时文人泛舟湖海,一般自然要有友人作陪。故船上之“客”可能是真,但问答未必是真,更可能是作者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三是完全虚拟。《雪堂记(节选)》即是如此,从“客”的出现到两人的对话到最后两人相携而归(归去哪里),完全不是现实中会发生的。文章借“客”之口说出了庄禅思想的核心,故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客”是庄禅的化身。
    3.苏轼的散文景情理融为一体,即写景、记物、抒情、辩理做到了诗情画意与哲理的完美统一。请你结合这几篇散文简要分析这一艺术特色。
    答:﹍﹍﹍﹍﹍﹍﹍﹍﹍﹍﹍﹍﹍﹍﹍﹍﹍﹍﹍﹍﹍﹍﹍﹍﹍﹍﹍﹍﹍﹍﹍﹍﹍﹍﹍﹍﹍﹍﹍﹍﹍﹍﹍﹍﹍﹍﹍﹍﹍﹍﹍﹍﹍﹍﹍﹍﹍﹍﹍﹍﹍﹍﹍﹍﹍﹍
    参考答案 苏轼的这些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借赤壁月圆之夜的景色抒发作者情感喜忧的变化,《雪堂记(节选)》绘雪堂四周雪景抒发作者自己的形散心拘。这些均表达苏轼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哲理妙想。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息着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像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储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栖鹘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忽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一片肃穆,使人感到恐惧,有所敬畏,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雪堂记(节选)
    我在东坡的半腰处得到一座废园,筑起矮墙把它围起来,在那里建起草堂,把它的正堂命名为“雪堂”。草堂在大雪中建成,于是在四周的墙上画满雪景,不留下一丝空隙。起居俯仰,环视侧目,所见的都是雪景。我靠着几案在白天睡觉,欣然自得,仿佛有一种舒适畅快的感觉在心中产生。还未睡醒,被外物触动而醒来,那梦中的惬意还没有满足,感觉就像丢了什么似的。用手揉揉眼睛,伸脚穿上鞋子,拖着鞋子走到堂下。
    有客人到来,问我说:“你是世上闲散自由的人,还是为世事所拘束的人呢?闲散自由的人天赋的灵性少,为世事所拘束的人欲望多。如今你像被拴住的马一样停止不动,你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呢?”苏子心里好像明白但是嘴上没有说,一边慢慢地想该如何应答,一边拱手行礼把客人请到堂上。客人说:“哈,是了,你是想做闲散自由的人而不得的人。我现在告诉你做闲散自由的人的方法。大禹治水,庖丁解牛,是避开重重阻碍并且去除(自作聪明的)智慧。因此用至柔的东西对付至刚的东西,石头到时候就会依纹理而裂开;用至刚的东西对付至柔的东西,因此庖丁说他眼中不曾看到完整的牛。我能使内心自由,外物本来不能束缚我;我不能使内心自由,(则我对)外物本来就不能释怀。名声对于人来说,就像风与影子一样,只有你还不忍舍弃,所以愚笨的人看到你就会感到吃惊,聪明的人看到你就会处处排挤你。你遇到了我,太幸运了!我现在邀请你(跟我)到藩篱之外去游玩,可以吗?”
    苏子说:“我在这里,自认为在藩篱之外很久了,你又将到哪里去呢?”客人说:“真是太难以让你明白了!势利不足以作为屏障,名誉不足以作为屏障,天地不足以作为屏障,为人之道也不足以作为屏障。所以能够围困我们的,不过是智慧罢了。智慧存在于心里,从口中发出就成了语言,语言一定是有所指的,支使身体就是行动,行动一定是有所趋向的。人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身体,身体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心。在这个园圃上建造雪堂,是准备用来使你的身体安逸吗?在雪堂墙壁上画雪景,是准备用来使你的内心安适吗?身体依赖雪堂才能得到安逸,那么本来就不能忘掉自己的形骸;心因为雪才能警醒,那么精神本来就不能专注。”
    苏子说:“你所说的是对的,但还有没说尽的地方。我这个雪堂,追求的是使远的景物变得近,把近的景物纳入雪堂,追求在极小的空间里,能得到八方极远之处的意趣。我不是取雪的姿态,而是取雪的意趣;我不是逃避世俗的事务,而是逃避世俗、官场的机诈。我不知道可以观赏雪景,我不知道可以依顺世俗。本性的安逸,内心的满足,不在于别的,在于处于休息的事物开始活动,太阳已经升起,我正辗转反侧,初次看到拂晓时空际中的飞尘。你不嫌弃我,我就和你一同归去。”
    客人欣然而笑,答应着往外走,苏子跟着他。客人回过头来点了点头,说:“还有你这样的人呀!”

    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课内链接
    考点解读
    《赤壁赋》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分别解释为“使……起舞”“使……哭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正”原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整理”,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高考对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有时体现在实词题(选择题或主观题)中,甚至在断句题或文意理解与判断题中都有所体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情况及翻译题中该考点的答题方法。

    (一)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1)有时,动词受“其”“之”等的修饰限制而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本是动词,受“之”影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2)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明显地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论语〉十则》中“传不习乎”一句,“传”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老师传授的知识”。
    (3)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作动词“乘”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译为“飞奔的马”。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一旦见到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着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就应当首先考虑这个不及物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例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归”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名词宾语“心”,成为使动用法,是“使……归顺”之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代词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是“使之止”之意。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在判断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时,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关系,看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否对宾语具有处置意味,也就是它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实施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动作。例如:“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武丁是商朝最高统治者,他跟诸侯是君臣关系。故不是武丁去朝拜诸侯,而是武丁使诸侯来向他朝拜。“朝”应解释为“使(诸侯)朝拜”。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宾语发出的,即“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为……”。例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死”是为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性动词。例如:《琵琶行并序》中“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句,“重”“轻”原本都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利”“别离”,活用为动词,翻译为“看重”“轻视”。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一句,“直”,形容词,直的,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变直”。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锐”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分别作动词“被”“执”的宾语,皆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且这个形容词不作定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它的意义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中的“苦”“劳”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表达的意义是“使心志受苦”“使筋骨劳累”,是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或名词都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把……当作……”。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由于“我”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是吾妻“认为我美”,因此“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表示“使……”的意思。使动用法大多表示客观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特征,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含义辨析法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辨析一个词是不是活用,可以根据语境含义来分析。如果发现某动词或形容词按动词或形容词的基本用法无法翻译通顺,但根据语境含义可判断出它的临时用法,那么,此时的临时用法就是该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用法。语境中要译为“使……”就是使动用法,译为“以……为……”或“认为……”就是意动用法。
    2.语法分析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判断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确定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如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则是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则是名词。如果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而非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而非名词,那么这些词就有活用的可能,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去确定。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伐之,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选自《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译文:﹍﹍﹍﹍﹍﹍﹍﹍﹍﹍﹍﹍﹍﹍﹍﹍﹍﹍﹍﹍﹍﹍﹍﹍﹍﹍﹍﹍﹍﹍﹍﹍﹍﹍﹍﹍﹍﹍﹍﹍﹍﹍﹍﹍﹍﹍﹍﹍﹍﹍﹍﹍﹍﹍﹍﹍﹍﹍﹍﹍﹍﹍﹍﹍﹍
    答案 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姜氏给庄公)取名叫“寤生”,从此就讨厌他。
    解析 寤生,难产。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恶,讨厌。
    参考译文
    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位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姜氏给庄公)取名叫“寤生”,从此就讨厌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便请求封给共叔段京邑,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大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姜氏将做内应打开城门。庄公派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地。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不久他就后悔了。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既伐殷,悬纣首。有泣于白旗之下者,有司责之。其人曰:“吾冶家①孙也。数十年间,再易其熔范②矣。今又将易之,不知其所业,故泣。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③,必大售。殷赋重,秉耒耜者一垡不敢起,吾父易之为工器。属宫室台榭侈,其售益倍。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阵兴,其售又倍前也。今周用钺斩独夫,四海将奉文理,吾之业必坏,吾亡无日矣。”
    武王闻之,惧。于是包干戈,劝农事。冶家子复祖之旧。
    (节选自《冶家子言》)
    [注] ①冶家:铁匠。②熔范:冶炼模具。③东作:春耕。
    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阵兴,其售又倍前也。
    译文:﹍﹍﹍﹍﹍﹍﹍﹍﹍﹍﹍﹍﹍﹍﹍﹍﹍﹍﹍﹍﹍﹍﹍﹍﹍﹍﹍﹍﹍﹍﹍﹍﹍﹍﹍﹍﹍﹍﹍﹍﹍﹍﹍﹍﹍﹍﹍﹍﹍﹍﹍﹍﹍﹍﹍﹍﹍﹍﹍﹍﹍﹍﹍﹍﹍
    答案 民力凋敝,财力穷尽,土木建筑中途停工,我便改为铸造兵器。正赶上诸侯讨伐殷纣王,军队战阵(之事)兴起,我的销售量又比我父亲时增加了一倍。
    解析 辍,停止。会,适逢。师旅,军队。售,动词用作名词,销售量。倍,加倍。“其售又倍前也”,省略句,即“其售又倍(于)前也”。
    参考译文
    周武王讨伐了殷纣王之后,把纣王的头悬挂示众。有一人在白旗下面哭泣,主事的官员责问他。这人说:“我是铁匠家的孙子。几十年里,两次更换我家的冶炼模具了。如今又要更换它,我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为职业,所以哭泣。我的祖父当初铸造农具,每年春耕,一定卖出许多。殷朝赋税加重,手拿农具的人连一锄土也不敢挖,我的父亲于是改为制造工匠的器具。恰逢殷纣王大修宫室楼台,其销售量比农具增加了一倍。民力凋敝,财力穷尽,土木建筑中途停工,我便改为铸造兵器。正赶上诸侯讨伐殷纣王,军队战阵(之事)兴起,我的销售量又比我父亲时增加了一倍。现在周朝用斧钺斩杀了殷纣王这个独夫,四海之内将循礼而行,我的职业一定会遭到损害,我的末日不远了。”
    周武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惊恐。于是裹藏起兵器,鼓励农业生产。铁匠家的孙子又恢复了祖父的旧业。
    3.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涣)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译文:﹍﹍﹍﹍﹍﹍﹍﹍﹍﹍﹍﹍﹍﹍﹍﹍﹍﹍﹍﹍﹍﹍﹍﹍﹍﹍﹍﹍﹍﹍﹍﹍﹍﹍﹍﹍﹍﹍﹍﹍﹍﹍﹍﹍﹍﹍﹍﹍﹍﹍﹍﹍﹍﹍﹍﹍﹍﹍﹍﹍﹍﹍﹍﹍﹍
    (2)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译文:﹍﹍﹍﹍﹍﹍﹍﹍﹍﹍﹍﹍﹍﹍﹍﹍﹍﹍﹍﹍﹍﹍﹍﹍﹍﹍﹍﹍﹍﹍﹍﹍﹍﹍﹍﹍﹍﹍﹍﹍﹍﹍﹍﹍﹍﹍﹍﹍﹍﹍﹍﹍﹍﹍﹍﹍﹍﹍﹍﹍﹍﹍﹍﹍﹍
    答案 (1)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2)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讨伐打击(他们),把他们全都杀了。
    解析 (1)简,选拔;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而已,罢了。(2)奸滑,形容词用作名词,奸猾之徒;积,长期以来;悉,都。
    参考译文
    (王涣)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振,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讨伐打击(他们),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高)
    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和:伴奏,跟着唱;C项,适:享有;D项,危:正、端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修饰;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的界限。C项,都是介词,在。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吾从而师之
    C.明烛天南 D.不耻相师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是意动用法,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照”。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D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于斗牛之间徘徊”“于赤壁之下泛舟游”。A项是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有吹洞箫客者”;B项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而今在安哉”;C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C.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应是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青的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其中投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太娴静了,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帘?只有太阳是可以骄傲的,可以在那一袭长裙的每一寸裙褶的宝石上撩拨起闪光,她却依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
    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是羞色里的纯净。至纯至洁的天池之水,便自然蓄蕴着羞羞的神色。她高踞海拔两千多米的长白山巅,绝除了灰土、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浸染,保护着一份至纯至净至洁,(    )再到哪里去寻觅如你——天上之池——一样的羞色?告别天池,告别长白山,留一份纯净,留一份羞色,陶冶情感,滋润心灵。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突然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奔涌前行。
    B.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C.在那个遥远的村庄,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谣: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D.穿长袍的看他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就问道:“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的省略号“她却依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表示语意未尽。A.表示语意未尽;B.表示列举的省略;C.表示引文的省略;D.表示语音的延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B.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C.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D.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后的话题是“羞色”,因此括号内也应当以“羞色”为主语,排除A、B两项;句子前半句以“气韵”结尾,后半句应当以“气韵”开头,这样首尾衔接更紧密,排除C项。
    3.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把天池之水(天池)人格化,②将幽深(没有倒影)、平静、纯净的天池之水(天池)比拟成一位“娴静”“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帘”的女性。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娴静”“不把……收入眼帘”,把幽蓝的天池之水拟作一位超凡脱俗的女子,把湖水的深邃、超脱拟写得十分生动。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 ①一舍(shè):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②会(kuài)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句间关系看,“无”与“有”相反,它们之间的“而”表示转折关系,所以“而”之前应该断开。
    B.从句意看,“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楚王之所以与百姓同乐的原因,所以“庶人”后应该断开。
    C.从行文结构作用看,“此则人之变也”是对上文的回答总结,所以“此”前面应该断开,“也”后面应该断开。
    D.从语法角度看,“而”表转折,“而风何与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而风与何焉”,“而”前面应该断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句子结构形式看,“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句式,是两个独立的句子,所以“与”前面应该断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谪”是降职贬官之意。古代表示贬谪的词还有“黜”“免”“迁”“迁谪”“罢”等。
    B.“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幼时命名,取名的同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C.“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且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十五称“望日”,十六称“既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迁”表示调动官职,“左迁”才是降职。B项,古时“名”“字”不同时取,古人到了成年即男子20岁、女子15岁时才取字。C项,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713—741),后期的年号为天宝(742—756)。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从大处着眼,行文不同凡响,这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楚王宋玉在此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出处,又增添了怀古的气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内容的能力。“楚王宋玉在此论风”错,此事发生在楚国宫苑兰台,不在赤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文:﹍﹍﹍﹍﹍﹍﹍﹍﹍﹍﹍﹍﹍﹍﹍﹍﹍﹍﹍﹍﹍﹍﹍﹍﹍﹍﹍﹍﹍﹍﹍﹍﹍﹍﹍﹍﹍﹍﹍﹍﹍﹍﹍﹍﹍﹍﹍﹍﹍﹍﹍﹍﹍﹍﹍﹍﹍﹍﹍﹍﹍﹍﹍﹍﹍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答案 (1)(张梦得)就在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2)(这里)曾是曹操、孙权窥伺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遗留下来的风尚和痕迹,也足以使后世的人称为快事。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1)“即”,就在(某时、某地);“胜”,胜景、美景;“名”,命名。(2)“睥睨”,窥伺;“骋骛”,犹言“驰马”,形容周瑜、陆逊等人驰骋疆场;“流风遗迹”,遗留下的风尚和痕迹;“称快”,使动用法,使……称为快事。
    8.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快哉亭”命名的缘由。
    答:﹍﹍﹍﹍﹍﹍﹍﹍﹍﹍﹍﹍﹍﹍﹍﹍﹍﹍﹍﹍﹍﹍﹍﹍﹍﹍﹍﹍﹍﹍﹍﹍﹍﹍﹍﹍﹍﹍﹍﹍﹍﹍﹍﹍﹍﹍﹍﹍﹍﹍﹍﹍﹍﹍﹍﹍﹍﹍﹍﹍﹍﹍﹍﹍﹍
    答案 在亭子里可以览观胜景,欣赏奇幻的水色山光,还可以凭吊历史遗迹,体味古人的流风余韵,这两点足以使人“快哉”。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结合内容,从“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中可概括出:在此亭能畅快淋漓地赏景;从“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中可概括出:亭附近有三国英雄的风流遗迹,值得称快世俗。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在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象。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万端,人们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小桌旁边的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曾是曹操、孙权窥伺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遗留下来的风尚和痕迹,也足以使后世的人称为快事。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赏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与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内心平静,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私下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眼前的美景来自得其乐!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诗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学案,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分析特色,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生依据目标自主复习,同桌互查,文化常识必备,情境默写,挖空练习,拓展训练,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同步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