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01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02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共25页。

    01【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材料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时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也是这样的,既要依靠自身内力,往往也要借助外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次作文的写作方向及写作内容,意在引导考生对学习、为人、成事、人生经历等的思考: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既要依靠自身因素,又要借助其他外物。材料摘自《劝学》和《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材料一“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明要到达远方或渡河需要外物相助;《红楼梦》中薛宝钗借咏柳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在写作提示语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又在强调说明“用好外力与激发内力的关系”。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等进行立意,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借助外力、外物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可以是他人(老师、父母、朋友等人)的帮助,借助他人的智慧、经验、资源;也可以机遇、平台、时代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等,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
    将借助外物、外力与自身努力构成二元思辨关系进行论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辩证分析:①从借助外力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努力,只依靠外力而没有自身的努力,最终也无法实现自我提升;②从需要自身努力外还要选择借助正确的外力。比如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的人和事物。如,选择优秀的导师,可以指导我们的方向、给予我们经验;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③从借助外力需要有一个度,在借助外力的同时,保持自我思考和独立性。
    【参考立意】
    1.精琢己身之玉,善借他山之石。
    2.自我努力诚可贵,他山之石价更高。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远眺。
    4.给你一阵风,你也要振翅飞翔。
    【例文】
    借助外物,获得发展
    冲浪时,滑板唯有借助海浪起伏的力量,方能在水面自由翻越。同样地,面对以个人之力无法企及的目标时,唯有分析局势,适当借助外物,方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借助外物不是完全依靠别人,也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别人的经验方法来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走出困境。华为创业初期,任正非面临着缺市场、缺资金、缺人才的三难问题,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需要借助外物突破困境。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令他眼前一亮,他决定借鉴其经验,从未被开发的农村起步来开发市场,逐渐壮大。
    他通过电话推销的方式逐步扩大市场;为提高创新水平,他不惜花重金聘请数码领域的高端人才;他银行贷款,四处奔走拉投资,缓解资金不足的现状……任正非一面在农村沉淀,一面不断向城市靠拢,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华为从行业的跟跑者变为领跑者,成为一流品牌,闻名于世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任正非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将前人的战略化作自己的良策,于是有了底气,有了方向,有了信心。谨慎思考,步步笃行,他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借助外物,其实就是借助外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撬动地球”,善于借助外力,也可化繁为简,走出困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莫高窟穿越千年,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可这样的莫高窟,却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岌岌可危。从事莫高窟保护研究的樊锦诗明白仅靠个人的力量,传统的方式保护,只是螳臂当车。她苦思冥想,决定以现代数字科技助力敦煌,让敦煌文化永远流传。
    她拒绝企业化开发,将重心放在数字化工程上。她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资料整理成电子档案;同时,她又将敦煌文物多角度拍摄,整理成高清数字图像……抵抗不了岁月的侵蚀,那就让敦煌在科技的世界永生。“数字敦煌”上线,敦煌被赋予新生,得以青春永驻。
    如若说敦煌的老去是一把枷锁,那么现代科技便是樊锦诗的钥匙。科技让敦煌保护工作由难到易,由繁化简。樊锦诗成就了敦煌,亦成就了自我。
    纵观古今,大凡有所建树者莫不如此。李白有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连威风凛凛的大鹏,也需借助风力方可扶摇而上,才可一览世界万千风光。何况能力有限的我们,借助外物就是跳出个人狭隘的认知,吸取他人的智慧,让我们多了一双翅膀,多了更多选择,有了更多发展机会。
    揆诸当下,一些人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闭门造车,终半途而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应衡量自身能力,善于借助外力,打开视野,学习前人的经验方法,百思不解的困局,也许会迎刃而解;漫漫征途中,我们才可一路向前。
    02【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抓住关键词,弄懂是“几元”作文;然后通过辩证分析,逻辑推导,厘清这几元之间的关系;第三,还需要注意材料的暗示性和倾向性;最后,适度结合现实展开写作。
    首先,这是一篇典型的二元作文,材料中给出了相反的两个关键词,“有备”与“无备”。
    其次,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不只是空间的存在,也是时间的存在,人总是基于未来确定现在行为的意义。做出指向未来的决策和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减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获得意义满足的安然与踏实。
    第三,材料也给出了暗示,“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就是提醒考生,面对意外挑战,准备的物质和方法可能派不上用场,这时之前准备的“‘无备’的心态”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说,“‘无备’的心态”其实还是一种“有备”。
    最后,“有备与无备”是一个跟现实非常密切的一个话题,从个人的高考备考,到家庭的奋斗目标,再到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无一不是“有备”。但另外一方面,面对不确定性陡然增加的时代,“无备”的心态也至关重要。
    【亮眼标题】
    ①居安思危常备危,笑对无备能不惧
    ②丰底蕴,备无备
    ③半鼓半空的包裹
    ④未雨绸缪以行稳,无备心态而致远
    ⑤积极心态善于有备,创新思维应对无备
    【思辨拓展】
    角度一: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意外挑战
    总论点:
    面对可以预料的艰难险阻,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遇到意外挑战,我们须涵养“无备”心态,行稳致远。
    分论段一:
    有备以应患。人生路上,风雨无阻是心态,未雨绸缪是状态,风雨兼程是常态。高层楼边预留紧急通道,公共场所备有灭火器。它们静静守望着。配备“无用之物”岂不浪费?不浪费!人与火可以无数天相安无事,然火只需要袭击人一次,即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养“器”千日,用“器”一时,护卫一世。有备者无患,充实的准备既减轻心理分担,也减少风险损害,使人少忧患,少灾患。
    分论段二:
    无备心态,不是做了准备就可高枕无忧,而是遇到突发事件不自乱阵脚,沉着应对。铸牢心理防线,树立忧患意识,世事变动不居,仅靠人的智慧终不能做到滴水不漏,面对突发事件须有无备心态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不期而至的挑战或意外,冷静和理智的态度、积极乐观的心理,需要在平时培养;机动灵活、巧妙应变的能力,需要在平时锻炼。
    角度二:有备以应患 无备迎挑战
    总论点:
    平日准备以应患,意外来时心态“无备”迎挑战。
    分论段一:
    有备是心智和能力成熟的体现,对当下和未来的掌控与把握。庄子曾言:“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如若做好准备,百里千里之外也不会忍受饥饿之苦。有备是将可考虑到的、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意外因素提前排除。在生活中,一旦遇到难题,之前的准备便立刻有了用武之地。只有“尽人事”后,方可“听天命”。
    分论段二:
    生活复杂多变,唯有不变应万变。何为“不变”?是我们在平日坚定不移地积蓄力量,做好准备,到了紧要关头仍保持冷静与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面对自然突如其来的阴雨,苏轼临危不乱,即使没有准备也能够泰然自若,从而从容面对。面对人生中的阴雨,生活中的意外,不妨尝试“迎”它,而非“应”。“迎”所代表的,正是无备中隐藏着的巨大勇气,是不退缩、不畏惧、不逃避的精神。“无备”更不是“摆烂”的借口,而是勇气与积极乐观的态度。
    【优秀范文】
    积极心态善于有备,创新思维应对无备
    “一劳永逸的话是极多的,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用睿智的话语提醒我们,时代变动不居,世事沧海桑田,面对各种挑战,涵养“无备”的心态,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是当代青年的基本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退避万难”,创新思维本就根植于“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长远考虑之中。心态积极,行动果敢,所想之事才可为,可为之事方可成;善于创新,思维高蹈,转变局为机遇,化挑战为辉煌。
    (准确引用,辩证分析。用鲁迅的话直击论题最核心的地方,“有备”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是在准备外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培养一种面对危机与挑战的能力。)
    全面准备,风物放眼量,充足的事前准备可避免危难。若无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提前考察南极大陆的实际情况而做出合理的装备安排,便无他领导的探险队领先于英国到达南极点并平安返回。“有备无患”的背后,浸润着多少因准备而胜者的慨叹与多少因疏忽而败亡者的喟然。“有备无患”不是胶柱鼓瑟用故人干枯的经验来应付日益波澜的客观现实,而是植树于沙土、引泉于涸辙,用舍由时、行止随事,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全面考虑,希冀的是未来风舞狂沙时的绿色屏障、日旱百川时的救急甘露,成就的是处变不惊的气度与偏向虎山行的底气。
    (思维缜密,论证深入。在论证“有备”时,作者在亮出观点之后,用假设论证列举事例,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指出“有备”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立足全局,着眼整体。)
    随机应变,重山见花明,“无备”的沉静心态可照亮方向。进攻的步法、退守的姿态可准备,但栾菊杰无法预料对手的钢剑意外断裂,在肩上留下淋漓的伤口,她处变不惊、坚韧不拔,以惊人的毅力与高超的技法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金牌的中国女运动员。“无备”的沉稳绝非外强中干、故作镇定,它本身就是一种准备过后的胸有成竹与睥睨群雄,若无扎实的功底,深厚的积淀,便难以化腐朽为神奇。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八斗之才的王勃在滕王阁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我们亦不敢揣度缺乏实战经验和谋略经纬的卧龙先生,面对大兵压境,坐在空虚之城的城楼上有何妙计。临危不惧的实质,是扎实的基本功;随机应变的背后,是知己知彼的大智慧。
    (事例丰富,灵动巧妙。本段中,作者先呈现著名的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典型事例,然后巧妙地运用假设论证的方式,指出王勃写作《滕王阁序》和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智慧。)
    只有积极主动准备,面对意外才能不慌乱,遭遇挑战才能转化为机遇。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我辈青年,在这个不确定性陡然增加的时代,消极悲观,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葬送前程。而应当踔厉奋发,以积极姿态行可为之事,以创新思维处有为变局,从而成就自我,助力国家走向富强,创造辉煌。
    (重申观点,指向青年。无备与无备,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对于青年来说,格外重要。作者在照应题目和首段的同时,指出青年不能消极被动,要积极主动才能承担时代重任。)
    【文章亮点】
    ①思维缜密,脉络层次清晰。
    优秀作文的关键在于能把问题想清楚,只有想清楚,才会写清楚,才会有文采。这篇作文,一开始就把“有备”与“无备”交代清楚,面对“无备”的意外与挑战,所需要的心态和能力,是在平时锻炼出来的。在主体部分,作者分别从“有备”与“无备”两个维度展开,即对可预见的各种情况的提前准备,与应对意外挑战的素养的锤炼。
    ②事例丰富,语言灵动优美。
    准确而丰富的事例,可以让论证更加饱满充实;优美灵动的语言,可以让论证更能打动人心。本文所选取的事例,囊括古今中外,丰富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陌生化。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例子,作者也是用陌生化的方法处理,比如用假设论证的方式处理王勃和诸葛亮的事例。在语言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关联词的使用,在把论证推向深入的同时,也让语言灵动优美。
    03【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永玉和沈从文也曾与小小山城相互依存。家乡是生命的摇篮,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对应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家乡文化生活”。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家乡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作文题未限制文体,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描摹和叙述家乡的人、物、景、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阐发对家乡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写成抒情类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怀恋、感恩等情愫。
    ②考生应围绕关键词“家乡”行文,《古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家乡”的解释是: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作文材料也提供了“家乡”的相关解说:“生命的摇篮”“心灵的依靠”“文化的烙印”。可以三者一起写,也可以任选其一作文。
    ③对“家乡”的理解,可以是具体的狭义的家乡(居住的市镇、乡村或社区),也可以是泛指或广义,比如与祖国大陆所代表的环境相似的地区,个人出生、生长、求学、工作或从政的地方,精神、情感寄托的所在。
    【拟题示例】来自阅卷摘录或教师示例
    月是故乡明
    难忘精神的原乡
    家乡风景独好
    梦开始的地方
    树高千尺不忘根
    烙在游子身上的印章
    留住美丽乡愁
    记住乡愁,记住春天
    山一程水一程,家乡朗照如灯
    记住回乡的路
    带着故乡去远方
    在路上,更在心底
    从离乡到还乡
    根植心底的记忆
    家乡是一生的坐标
    回得去的家乡
    家园将芜胡不归?
    夜来幽梦忽还乡
    不如早还乡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高飞万里,何如还乡?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知道早还乡
    一夜乡心处处同
    敢问王孙归不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师范文】
    家乡,你在我的航程上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总会被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原乡,影响人的一生。
    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家乡,是山,是水,是童年,是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在人生的画卷上,你可以浓墨重彩,但家乡,无疑是素淡的底色。
    毛不易在《消愁》中唱道:“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是的,因为梦想,所以选择远方;因为念想,所以皈依故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都在自己的航程上。
    “何日归家洗客袍”,古往今来,羁旅行役的游子,故乡抚慰一身的疲惫;“万里中原皆汉土”,衣锦还乡者,也感恩故乡的哺育。怀土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情结。
    不少事业有成者,一生都做了家乡的赤子。他们的征途中,作品中,梦中,都有故乡的一片山水,构筑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凤凰,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上海弄堂,肖军八月的乡村,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故乡,不仅是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亦如博大无言的母亲,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受到哺育和濡染。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一样感念我们的哺育、滋养。或许我们的家乡,不是延安、井冈山,红星曾经照耀中国;不是苏杭,自古繁华,人文渊薮之地;不是金陵古都,有讲不完的六朝那些事儿……或许我们的家乡,就是普普通通的城镇、村庄,在偌大的地图上,找寻不到。但我们依然可以发掘她平常朴素的美。稻香蛙鸣,小桥流水,榆柳菜畦,林立的电线杆,田间小路,寻常巷陌,街角社区,热情的乡邻……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曾在这里长大,洒下儿时的欢声笑语,也萌生走向远方的斑斓梦想。
    家乡,或许无法让我们引以为傲,无法成为打卡胜地,但我们是否就慨叹家乡乏善可陈,是穷山恶水呢?儿不嫌母丑,一个憎恶故乡,只有逃离感的人,总有点数典忘祖,也难以行稳致远。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一个人的格局,往往从故乡为圆心,一圈圈向外延伸,到家国天下。你看,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为了身后的家乡、亲人无恙,战士们从守土有责、保卫家乡,到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所以说,没有对家乡的热爱,哪来的对国家的忠诚。
    当我们宣示自己的“家国情怀”时,当我们诵读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时,别忘了身后那一方静默的乡土,关注她的变迁,感受她的召唤。她就像天上的月亮,你始终走不出她的视线。
    04【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4.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南宋·汪莘《水调歌头》)
    5.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菜根谭》)
    6.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是穿越血与火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指向性非常明确,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什么?命题材料导语中的一组排比句只是抽象概括,具体还要看材料中的六句名言所蕴含的深意。
    第一句可以概括为“向道而行”。信仰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也许其间充满无限阻挠,甚至有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但这样的“道”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因为它是精神的支点,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笔。
    第二句讲的是“天人合一”,破除“我执”。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使我们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过于在意得失,不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本性,做到“风过无声,雁不留影”。
    第三句可以概括为“千秋万世”。这四句名言被冯友兰称为“横渠(编者注: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四句”,它最能表现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是怀抱入世与济世理想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第四句讲的是“宁折不弯”。汪莘连用三个比喻,表达了为保持“直节”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反映了一种刚直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五句说的是“本色风流”。何谓本色?本色就是平常、本分。何谓风流?风流就是豪放、潇洒、洒脱、自然。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平常本分、洒脱自然。
    第六句说的是“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审清以上名言所包含的“中国精神”后,就可以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组合立意,并合理引用作文。
    【例文】
    中国精神——我说,你听
    我听过最感动的话就是: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
    ——题记
    大多数人喜欢某个人,往往是因为其颜值,但我更欣赏的是一个人的气节,恰如我眼中的钱学森。一提起钱学森,大多人可能会想到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以及那“中国火箭之王”“导弹之父”的美誉。可我看到的、想到的却远不止于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因为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饱受屈辱。与此同时,时刻关注祖国消息的钱学森,准备携妻儿从美国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经五年才得以回国。其间,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威逼利诱,他心中对祖国的思念,都是有增无减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我听过太多对钱学森的赞誉,爱国、坚毅、执着……可我还是想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南宋词人汪莘曾以一首《水调歌头》立志:“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我想,用这首词来形容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2018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举国欢庆之际,“孟凡超”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搜词。
    “港珠澳大桥就像我辛苦哺育的孩子。”说出这话的正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他从2004年便介入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至今历经15年的耕耘与浇筑,终于见证了“孩子”的诞生。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跨海桥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工程。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做到”的工程,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而这背后,凝结着的是无数像孟凡超一样的中国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其实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在世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更是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我很喜歡赵博生的一句话:“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这便是我想说给你听的中国精神。
    【点评】
    本文作者眼中的中国精神是宁折不屈,是改革创新,因此在六句名言中,其选择了第四句和第六句来立意。在论述“宁折不屈”时,作者选取了钱学森这一人物素材,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的当下,这一素材不但没有让人感觉陈旧,反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能把“改革创新”与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热点事件以及孟凡超这个热点人物联系起来,又显示出作者对时鲜素材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此外,文章结构圆融,题记先声夺人、态度显豁,结尾画龙点睛、收束有力,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才情。
    05【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句话,分总关系。第一句引自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的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声音是悦耳和谐的,那么它听起来就很清越;身形是端正的,那么影子看起来就是直的。第二句引出荀子的经典语录:“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意思是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第三句话总结前两句:环境和个人之间会互相影响和改变。
    这是一道富有哲理、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傅玄的话有两层含义,前两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个人修养、成才的重大影响,环境好则人成长得好,环境劣则人容易走上歪路;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的是内在因素才是决定事物根本之所在。荀子所说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实际意思是,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这强调的是优秀的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巨大的良好的影响。这些名句的启示意义在于: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可以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目标明确、意志力坚强,否则很难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躺平”“佛系”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面对环境,我们不能失去自我,不能被动地受环境影响,而是要自主选择,要坚守自我,用积极的行动和优秀的自我去影响环境。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写作时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方面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在具体行文中,可以围绕着如何做展开:每个人依照自己禀赋和能力的不同,都可以发挥形式多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但也可以做渺小却高尚的事业;当然,在“祖国复兴”的大背景下,要想有为,有效发挥正面影响,完善“三观”,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至关重要。
    【立意】
    1.修德养才,青年应当助力社会向好。
    2.修身,应如玉一般润泽四方。
    3.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4.立身处世如荷花,不染泥垢。
    5.近墨者未必黑。
    【例文】
    做好自己,用好环境
    从古至今,我国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孟母三迁故事的经久流传到现代最美家庭的不断出现,大家都十分期待自己周围环境的正能量满满,让自己身处其间而享受温暖。同时,我们也在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人们想拥有更优良的人脉、选择更好的交往对象无疑是向上向善的好事,但这更需要自我去追求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增添自己人格的光芒,产生光环效应,形成引力磁场。这就像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提升产品质量来吸引客户,占领市场,从而提高知名度。一个人要想富有引力,增添气场,最好的方式是饱览群书,谈吐文雅,风流倜傥,养成浩然之正气,孕育腹中书香。
    你若芳香,蝴蝶自来。身处新时代,我们充分吸纳优秀文化,丰富内涵,滋养品性,提升自己的价值,壮大自己的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外资,学他人之所长,挖掘自身潜力,大力整合各种知识资源,使经济快速发展,中外交流通畅,如今更是足不出户也能学习知识,接轨世界。面对精彩世界,借助科技力量,摒弃网络不良影响,专注自己各项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升华自我,拥有更好的更强的力量。中国的朋友遍天下,中国的影响遍世界,正是综合国力发展壮大的体现。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虽说环境对每个人影响很大,但我们不能完全沉陷其中,依赖他人,更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另外,在与外来环境相处时,一定用慧眼分辨善恶。深渊有底,人心难测;世态炎凉,人性虚伪。有人在你巅峰时慕名而来,也会有人在你低谷时决然离去,清醒自己的头脑,发现真正的英雄。建国初期,一些留美学生研修完后放弃国籍,留在美国享受高薪,然而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没有随波逐流,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影响了一大批学子学成回国,投身于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洪流。他们努力成为更精彩的人,于家于国有利。
    我们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依赖环境也会影响环境。新时代的青年只有做好自己,用好环境,突破困境,才会走得更加长远,才会走得更加坚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要在我们手中实现。接好接力棒,开启新长征,让我们做好自己,学习提升,内因带动,外因支撑,报效祖国,砥砺前行。
    06【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佳姿态
    (傅晓宁 作)
    新时代,不躺平,向前冲;但怎样冲?上述漫画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深挖该漫画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的主人公,身体保持前倾45°角的姿势,随时准备起跑。在赛场上,这是跑步的最佳姿势。那么,在新时代的人生赛场上,什么又是最佳姿势呢?与漫画中主人公随时准备起跑一样,不躺平、不后退,永远保持奋斗的姿态,是人生的最佳姿势。因此,对于漫画背后的深层寓意,也许就可以从人生的奋斗姿势角度去探讨。比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三星堆考古主力95后许丹阳勇挑大梁,助力中国考古成果走向世界;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得主白蕊,致力于攻克世界级难题;弘扬工匠精神的世界砌筑冠军邹彬,坚持把砌筑工作做到极致;河南春晚青年导演宿依楠、青年三弦演奏家商钟元,创新性地展现民族文化魅力……何为最佳姿势?也许这些便是最佳注解。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新时代青年“最美的姿态”的内涵,即新时代青年所应拥有的精神品质。
    写作时,可以先从图片的最佳姿势展开,阐述“姿态”的含义,然后由漫画中奔跑的最佳姿势引申出人应有的“态度,气度”,即人外在的举止神态与气质。从立意角度,可透过人外在的举止、神态、气质去思考,怎样才是一个优秀的人的品格、情趣、追求、人性、精神。可联系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抗击冰灾、地震、奥运比赛以及日常生活中展示的感人姿态去得出何为人生的“最佳姿势”。
    【立意】
    1.勇挑大梁应是青年的最佳姿势。
    2.不畏艰难方显最佳姿势。
    3.以奋斗之姿保持最佳姿势。
    【例文】
    青春好姿势,迎风共成长
    漫画中,运动员身体呈垂直45°角姿势,随时准备起跑;而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最佳姿势。若你想要问我,青春的最佳姿势应该是什么?我想这样回答你:新时代青春的最佳姿势是奋力前行,在风雨逆境中愈战愈勇。
    在登上神舟十五号前,邓清明经历了25年的等待,他用永不停歇的坚持和默默地“备份”愈战愈勇,圆梦太空。在成为“伟人马克思”前,马克思也曾因为政治主张为当时主流不容,而一次次遭遇政治危机。但他却并没有放弃,坚持与恩格斯一起完成《共 产 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方向。这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的最佳姿势就是在风雨中奋力前行,不怕失败,因为跌倒了永远可以重头再来;我们愈战愈勇,风雨过后,回首来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青春的最佳姿势是不忘初心,在光怪陆离中坚定信念。
    茫茫戈壁,大漠孤烟,烈烈西风,长河落日。敦煌,在那茫茫大漠上矗立千年,绮丽,却又荒凉,唯余莫高窟静静诉说着九色鹿的传说。而在这荒僻之地,常书鸿、樊锦诗等前辈却为了自己守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初心,坚守了数十年。如今,樊锦诗先生虽已年老,却仍保持着青春的最佳姿势。她,把青春献给了千年敦煌。受其影响,“留守女孩”钟芳蓉最终也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世人虽不解,钟芳蓉却仍坚守自己的初心。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繁花般迷乱人眼,而我们更应该坚持青年人该有的青春姿态,为梦想启航,坚守内心所爱,奋勇前行。
    青春的最佳姿势是默默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燃烧自我。
    放眼近代中国,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即使中华民族饱经列强践踏,却还是靠着无数先烈的奉献与牺牲迎来了新生。而今又有青春榜样秦世冬、黄文秀,主动申请到基层担任干部,入户走访调研,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成功走上致富路。除此之外,边疆哨所里,贫困山村里,抗疫一线上,都有无数青春的身影以昂扬姿态默默耕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这是广大中国青年的真实心声,也是我辈该有的最佳姿势。
    与其说最佳姿势是一个动作、形态,不如说这是一种拼搏奋进、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状态。风风雨雨中,它给予我们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带给我们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带给我们奔涌不息的生命源泉。
    就让我们保持这昂扬青春的最佳姿势,迎风成长吧。
    07【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楚辞·卜居》;短:不足,长:有余。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长,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一个人全是缺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人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都有可取之处。给我们的启示,要辩证的看待事物,不可只看到其优点或缺点。另外,我们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善于反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引用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对个人成长极为重要。然后,解释辩证看待事物的必要性。强调不能只关注事物的优点或缺点,而是要全面地看待。随后,阐述取长补短的重要性,我们要避免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欣赏和学习他人的长处。接着,取长补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另外,取长补短,对于团体,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取长补短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对于个人、团体和国家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立意】
    1.取长补短,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
    2.以他人为师,补自己之短。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例文】
    取长补短,持续成长
    人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谦虚自省,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以取长补短,推动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对于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问题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它们。不能将其简化为优点或缺点,而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拥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看到事物的优点,也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忽视了不足,那么就会变得傲慢自大。相反,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承认自己的优点,那么就会变得自卑消沉。取长补短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也能够借鉴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取长补短,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取长补短对于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进行改进和学习。当我们看到他人在某方面做得更好时,我们不应嫉妒或自卑,而是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其次,通过取长补短,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取长补短使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取长补短不仅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团体、国家乃至民族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团队中其他成员的长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团队成果。丹麦天文学者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花了很长时间观测行星的位置,但他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很有理论研究才华。结果,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论研究,终于发明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取长补短的理念。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合作、互相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推动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都是国家在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取长补短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它对个人、团体和国家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长处,也要善于欣赏和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辩证思维,不偏废一方,全面看待事物。通过取长补短,我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更高的成就和境界。让我们以取长补短的态度,开启个人成长之路,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08【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部分人群对教育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阶层跨越的焦虑。无论是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家庭为了摆脱底层陷阱,还是新中产为了让下一代顺利沿袭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都把教育作为投资回报率最为可观的选项。他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对待教育,不再把教育视为人成长的条件,而是视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工具。在他们看来,教育就像一把梯子,他们需要借着这梯子一点一点往上爬升。“鸡娃”之风愈演愈烈,背后的动机之一,也如一些家长所担忧的那样,一些成功人士曾经家境贫寒,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努力,会回到自己原来的起点。
    面对从个人立场出发的功利教育观,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唯功利的教育观”的现象,提出写作要求。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的焦虑”“摆脱底层陷阱”“功利主义的教育”等。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种“唯功利的教育观”存在的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分析“唯功利的教育观”存在的危害性以及探索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和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针对这种“唯功利的教育观”,可以运用辩证法,分析其利弊。如国家的需要和个人功利的不一致,是当前诸多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正视教育的功利的同时,克服教育的唯功利主义,这是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国家需要与个人功利的辩证统一的教育观念。可运用对比论证结构,先针对当前的社会“唯功利的教育观”的现象列举其带来的危害,如为实现社会阶层跨越时,只想通过教育的分数爬高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管爬升是以分数为筹码还是否以综合素质为筹码,忽视了国家命运靠综合素质、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再提出让个人命运完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号召唱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育强音。最后提出个人应自觉地把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教育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让国家需要与个人成功实现双赢。
    【立意】
    1.“唯功利的教育观”不符合时代与国家的要求。
    2.健康的教育治理使得国家需要与个人成功实现双赢。
    3.让个人命运完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例文】
    放弃功利之心,摆脱教育焦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国家需要与个人功利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寒门苦读十余年,一朝中榜天下知。自古以来,通过教育成才是普通人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吴军说,中国父母对教育的焦虑来自对阶层跃升的渴望,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为了实现阶层跨越,或保持现有阶层不滑落,家长们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只想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让孩子成才。教育已然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工具,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而教育本来是助人成长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个人求取私利的工具,其终点不是跨越阶层,而在于国家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本质上看,所谓的“阶层跨越”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教育功利观。绝大多数家长的朴素愿望是孩子升学后有份好工作,不求出人头地,但求收入稳定。这种个人的愿望也无可厚非。但把教育工具化、唯分数论的做法,注定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能让人们“卷”得越来越焦虑。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只能依靠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是和谐统一的,如果我们让教育走入“功利化”的死胡同,小到个人发展,大到国家的未来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克服教育的唯功利主义,需要在接受教育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大情怀和大格局。
    新时代领路人深刻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厚植家国情怀,使学生成为国家合格的有用之才。如果教育一切向分看,“唯”功利就只能狭隘,注定没有坦途。功利的核心是个人,屏蔽掉个人之外的其他,没有家国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也让个人的利益的追求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宁,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十几年,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她说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克服教育的唯功利主义也需要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当教育只能改变个人命运,而不足以服务于国家的未来,教育就失去了发展根基,成为社会的忧患。保持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无疑是教育的最佳方向,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教育治理体系如能出现更有效果的积极措施,当然是人们最大的期待。
    愿天下所有的家长和学生不唯功利心,逃离“卷”的怪圈,摆脱深重的焦虑感,重新对幸福和成功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09【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作为创刊的第一篇文章,陈独秀的《青年应当怎样做》一文指出,“第一,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第二,要明白他力量微弱,而不可自恃”。
    《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事业的“大蓝图”。
    今年是《中国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校团委将召开以“青年·人生·时代”为主题的交流会,并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个人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主题明确,内容充实,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借《中国青年》杂志创刊的宗旨及陈独秀的《青年应当怎样做》一文中“第一,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第二,要明白他力量微弱,而不可自恃”的言论,来引出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及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而材料第二段,由第一段中“个人”与“国家”的思辨关系,引申出个人奋斗中的“小”与“大”的思辨关系,并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思考,如何才能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更好地融入进民族国家事业的“大蓝图”。
    由此看来,立意时,要立足于个人与家国的关系,认识到民族梦想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只有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责任担当,才能既实现个人的梦想,又能助力于民族复兴的大业。另外,要注意题干中“写一篇发言稿”的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语言,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和使命感。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时可论述我们既要拥有自己的理想,又要明白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然后论述由个人梦到家国之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代代追梦人,将小我融入大我,铸就中国梦。身为当代青年人,要向前辈学习,传承追梦精神,勇于挑战,勇于承担。青年人的个人是和伟大祖国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将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连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北师大毕业生黄文秀放弃优渥的工作,毅然返乡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勇于吃苦,心怀天下,为国为民。还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言论,论证青年人应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建设中去。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总书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发言,以及鲁迅先生“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汇聚青年抱负,成就时代功业。
    2.积小流成江海,实现精彩人生。
    3.以“小我”之心,成就“大我”之功。
    4.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
    【例文】
    以“小我”之力,成就“大我”之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小我’之力,成就“大我”之功”。
    《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作为新时代的赶路人,我辈青年应秉持“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信念踔厉奋发,答好人生之卷,不负时代使命。
    成就“大我”之功需要我辈青年沉潜钻研,砥砺深耕,以谦虚的姿态求索,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叩问成功的殿堂。“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林占熺四十载面朝黄土,不问名利,解决世界级难题,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中国方案。正如陈独秀于《青年应当怎样做》一文中所指出的,“第一,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第二,要明白他力量微弱,而不可自恃”。我们当以谦逊的姿态默默担责,于无声处成就“大我”。
    成就“大我”之功需要我辈青年锐意进取,与时偕行,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追梦人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神舟飞天……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中国不断攀登世界科技最高峰。这源于一代代追梦人,将小我融入大我,铸就中国航天梦。身为当代青年人,应传承追梦精神,向最难之处攻坚,勇于挑战,勇于承担。
    成就“大我”之功需要我辈青年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以昂扬奋进之姿肩负发展使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助力民族复兴。总书记曾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民族梦想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疫情期间,无数“00后”医护人员穿上白大褂,化身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上,黄文秀、杨宁等高校毕业生放弃优渥的工作,毅然返乡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乡民脱贫致富。无数事例昭示:唯有投身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助力民族复兴的大业。
    总书记有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的人生是和伟大祖国紧密相连的,只有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积极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建设中去,方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0【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同时对熟悉的事物保持清醒。主体先分析因为陌生事物的特点,致使我们心存畏惧,不想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克服畏惧心理,勇敢地进一步探索陌生事物;再分析熟悉事物的特点,因为熟悉往往让我们失去兴趣,因此说,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要保持清醒。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例文】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对陌生的事物也可由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的探索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相关试卷

    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5辑: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5辑,共25页。

    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3辑: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3辑,共33页。

    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2辑: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2辑,共28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0辑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