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解析版.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1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2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3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1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2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优秀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优秀习题,文件包含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解析版docx、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运用。(24分)
    1. 诗词默写。(21分)
    《行路难》(其一)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诗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被朝廷重用、功成名就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5)诗中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诗人借用典故写出自己离家已久、岁月变迁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水调歌头》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2)“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代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词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3分)
    A. 《行路难》一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B.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首联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表达了世事的变迁以及怅惘的心情,颈联表现出豁达的胸襟,尾联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C.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D.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行路难》中运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晋人王质的典故,表达了世异人非之慨;《水调歌头》中运用嫦娥的典故,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
    [解析]D项有误,《水调歌头》开头化用李白的诗句,结尾化用《月赋》中的词句,是对语典的改造运用,并未运用嫦娥的典故。
    二、阅读理解。(36分)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 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姜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 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解析】C项有误,“不能食”心茫然”衬托出诗人精神的悲苦,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并非“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其作用是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运用典故(或:借典故抒情言志);言外之意是:诗人盼望自己也能像姜尚(姜太公)、伊尹他们那样一展宏才。
    (4)请简要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分)
    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实现,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或:运用典故,表示自己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 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解析】 B项有误,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悲痛和怅惘之情,而非“欣慰之情”。
    (2)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写作手法:用典;(1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分)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思想感情:诗人身经危难,但仍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分)②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2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6分)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阕词人从幻想到天上去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依次是“我欲”“又恐”“何似”。(3分)
    (2)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词人更热爱人间生活。请写出词中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句。(2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4分)
    本句运用“转”“低”“照”三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2分)表现了词人彻夜无眠、思念亲人的情景,凝练传神,情感丰富。(2分)
    (4)请简要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分)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1分)“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1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下列咏月的诗句中,哪一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序号并说明理由。(3分)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④句;(1分)因为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月光的意思,都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行路难(其一)》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喻作者①仕途/人生道路的艰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则表现出作者②一往无前的精神。《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③荒凉与寂寥。
    【解析】第一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虚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两句隐喻作者“人生道路/仕途”的艰难。
    第二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表达了诗人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三空:“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辽阔的边塞一座“孤城”紧紧关闭,再无其他,衬托出塞外环境的的荒凉与寂寥,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暗示战事吃紧。
    2.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与诗人的情感密不可分。上面文字中,李白借丰盛筵席上的“清酒”,范仲淹借边塞将士所饮的“浊酒”,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范仲淹借“浊酒”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成就功业的向往之情;李白借“清酒”表达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金樽清酒斗十千”意思是: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清酒”是作者李白被“赐金还山”时,朋友的招待之物,酒尽宴罢之后,就是李白离开京城的时候了;联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知,本来有着远大政治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才略是件快意人生的事。但现在,诗人却不幸地遭到皇上无情的“变相驱逐”,连京华之地都不能逗留了,诗人因此惆怅失落,连“清酒”都难以饮下,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可知因未功成名就,击退进犯,所以还不能早做归计,此时饮一杯“浊酒”,触发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①。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翛(xiā)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3.这两首诗都是写给白居易(填人名)的诗;其中【A】【B】两个画线句都用到了“树”这一意象,前者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后者用“桑榆”比喻晚年,都传达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的对比理解能力。
    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酬乐天咏老见示》这两首诗的题目可知,诗题中均出现“酬乐天”,而“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所以两首诗都是诗人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以此作为答谢。
    画线句A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联系诗作可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并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豁达的襟怀。
    画线句B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在诗句中,诗人以“桑榆”比喻晚年,以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它还能发射出满天灿烂霞光,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清醒、乐观向上的认识。由此可知,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通过“树”的意象,传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两首诗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酬乐天咏老见示》,语言直白易懂,特别是后六句语言通俗,读来极为亲切。(意思贴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颈联对仗极为工整,且颔联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两个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现出乐观豁达的胸襟。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文雅工整。
    《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顾虑衰老是人之常情,接着四句用直白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顾老”的原因: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随后四句以“经事还谙事”“细思皆幸矣”等平实的语言将“老”的长处娓娓道来,最后运用比喻表明自己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也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由此可见,这首诗语言较为平实,通俗易懂,如与人交谈般娓娓道来,有亲切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甲】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B.【甲】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乙】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D.【乙】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甲】上阙从幻想上天写起,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表达了对人间的热爱。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最后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纵观全词,苏轼在中秋之夜,感情起伏跌宕,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因此,并非“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故选B。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7.【甲】【乙】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遭遇不同,所抒发的情感必然也有所差异。试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
    《月夜忆舍弟》强烈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感。
    《水调歌头》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甲】《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表达出乐观旷达的情怀。
    【乙】《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沉郁顿挫,而且此诗对仗工整,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时训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时训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理解,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诗词三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诗词三首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第14课诗词三首之《行路难》同步练习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第14课诗词三首之《行路难》同步练习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