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6《老子》四章+课中卷-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6《老子》四章+课中卷-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01
    6《老子》四章+课中卷-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02
    6《老子》四章+课中卷-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优秀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其他,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老子》四章课中

    未命名

     

     

    一、课内分析

    1《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二、其他

    2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第十一章)

    3《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5从《老子》第二十四章可以得出了什么结论。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6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通过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8《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

    9比较《老子》和《劝学》中两文中观点有什么不同?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10阅读课文《老子》四章,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泮:通,散,解。

    11选段涉及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组)。

    12这两节选段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3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14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15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

     


    参考答案

    1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但我认为有失偏颇。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2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语段的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然后分析文中举例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文中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3“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文本的字面意思,而且要挖掘文本的深层意思,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本题目问“《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原文是这样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为“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说明“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得出结论:“无”让“有”发挥了作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本章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互相依存的。

    【点睛】

    《老子》,即《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以及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作答此题,需要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然后依据所给文段内容,仔细翻译,然后进行概括。另外,考生还要熟练掌握课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这是由道来决定的,(以上的行为)就好比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人们都厌恶它。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四种人生态度,同时也写出了“不明”“不彰”“无功”“不长”四种后果。作者又以“余食赘行”做喻体,把四种人生态度比作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表达了对四种人生态度的厌恶。

    5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本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不处”就是不这样做。根据上文所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可见,“不处”就是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故有道者不处”是从正面得出的结论。

    6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需要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然后依据所给文段内容,认真翻译,仔细回答。

    作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老子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涵义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几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只有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死而不亡者寿”,所以孔子以这句话告诉大家,要做一个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重点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所以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7此处的排比句强调做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这段话的意思是: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做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8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然后找到论点和论据,再分析论证的方法和结构。

    首先整体理解本章的内容,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然后找到本章的观点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即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分析论证结构。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于脆,散于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蔓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最后提出应该如何做:“圣人无为”“无执”“慎终如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两者结论不同。《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要注意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10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如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老子》四章是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文字。第一章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相对依存的。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

    第二章阐述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第三章强调人要自治、自胜、自知、强行,加强自我修养。文章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

    第四章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需要了解这些过程,对这些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祸患给予特别的关注,杜绝它的出现。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11-小;多-少;难-易;成-败;始-

    12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只有注重积累,方能成就大事。做事要有恒心,善始善终。

    【分析】

    11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筛选文本的能力。题干中要求为——相反或相对的概念。相反,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对立。相对:对立面;相向大与小相对。其次把握文意,从中筛选即可。

    12.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1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相反或相对的概念,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意概括。题干要求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从选段中内容概括即可,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重积累;如慎终如始,善始善终。

    【小题2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警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属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把握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该题中采取主观题的形式。

    【译文】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3《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14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可见《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可见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翻译:

    ①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大学之道》)

    ②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老子》)
     

    151)“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

    【详解】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考查对名著阅读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探究文本重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所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的认识。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就是从对事物反反复复地归纳总结、探究其原因和联系中得来的。当一些事物我们真的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会领悟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对这个世界不敢没有敬畏之心了。故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待真理,要有敬畏精神,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血雨腥风,荆棘满地,他昂然前行,义无反顾;时事凶险,志士成人,他高举文学的旗帜与旧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本想着通过学医来拯救中国人,但他用锐利的眼睛看见那些中国人时,才认识到中国人的悲哀不是肉体之痛,而是思想的无知。因此他果断弃医从文,用笔杆敲醒麻木的中国人。这告诫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相关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后山,最后亦学绝句于唐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优秀课后作业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6《老子》四章+课中卷-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